如何判断知识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都只是现象。
窗外风雪再大
也有我陪伴着你
全文字数:2399字
阅读时间:8分钟
本周的主题是:知识和真理。
经验论/理性所掌握的一切,无一不先在感官之中
l缺少的蓝色
请想象一下,你去裁缝店,想定做蓝色的衬衫。当身材尺寸量好之后,裁缝问你衬衫想要哪一种蓝色,他的意思是店里有20种不同的蓝色,于是就拿了目录给你看,目录上只有19块布样,第13号蓝已经不见了,不过那就是一种介于第12号和第14号之间的蓝色。
你确实也最喜欢第12号与第14号的色样,所以你猜,介于中间的蓝色可能正是你想要的。裁缝说,没问题的,第12号跟第14号你已经看到了,你只要想象在这两号正中间的颜色就好了,就用一下你的想象力吧!
你遵照了裁缝的指示,开始用力地想,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做比想象中的困难——怎么会不困难呢,毕竟你这辈子还没有见过这种蓝色!
裁缝又给了点协助,“请你想象比12号更绿一点,但是又不到14号那样绿。”突然间你成功了,觉得在心里清楚地看到缺少的13号蓝色。
“这就是我想要的衬衫颜色!”你这么想,并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但是到家之后,你又开始怀疑,并且问自己“想象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颜色,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例子出自哲学家休谟,他和洛克、柏克莱都是经验论者。经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他们主张我们对世界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感官知觉的中介而获得的。
“理性所掌握的一切,无一不先在感官之中”,这是经验论者高举的标语。洛克是英国经验论的奠基者,他把人在出生时的心智比作没有写过字的白纸,一块“全新的蜡板”,在这里,他特别针对的就是理性论者。
与经验论者相对,理性论者认为,人具有天生的理念和知识,柏拉图是理性论的始祖,他认为,哲学洞见不能通过感觉与经验,只能靠纯粹的沉思来获得,也就是回忆的方式。
是的,柏拉图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回忆。
在《美诺篇》的对话录里,柏拉图描述过苏格拉底如何教导没受过教育的奴隶几何学:苏格拉底只是提出问题,让奴隶靠自己获得正确的解答。柏拉图把奴隶学习的这个过程形容为“记起某个他曾经执导的,但后来又忘掉了的东西。”
柏拉图的主张是,我们的灵魂在出生之前已经知晓所有数学与哲学的真理,只是在出生与获得身体的过程中,将之忘记了。
后来的理性论者比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也提出论证,指出特定的洞见和理念并不是经由经验进入我们的心智的,而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他们指称的天生的理念,包括逻辑法则、“我”的概念、同一性原则、数字、善的理念或者上帝的理念。
但是,经验论者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要证明我们一切的理念跟想象都是经由经验获得。我们能想象的任何东西,先前都必定在某处用感官知觉过,不过是清晰还是模糊的。
休谟指出,尽管金山是我们不曾见过,也不存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仍然能想象出一座金山,这是因为我们经验过黄金制品,并且也见过山的缘故。他认为,金山不过是我们对黄金和山的想象组合起来的产物,并非凭空而来。
休谟认为,所谓概念,不过是对感官印象的粗糙拓印,或是不甚准确的复制品而已,没有感官印象就没有概念。
然而,感官印象从何而来?我们又怎么知道这些感官印象是否忠实反映了真实?感觉器官真的可以让我们触摸世界的真貌吗?
这就涉及经验论者与怀疑论者的论战了。
洛克认为,只有特定的感官印象会忠实符合事物的客观性质,他认为大小、形状、厚度和位移是主要感官,可以呈现客观性,而颜色、气味、口味、硬度、温度则是次要感官,仅仅是心智的产物。
在真实的世界里,既不存在颜色,也没有气味,只存在极小的、彼此碰撞的粒子。
而柏克莱则认为,即使形状、大小、位移也仅仅存在心智里。
休谟因此得出怀疑论者的论断:对于世界本身,我们只能凭空猜想。然而只要信念和认知模式运作良好,而且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正常生活,那么就没有必要为这种认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的理性是从简单的感官印象出发,来建构越来越复杂的概念,比如金属、生命、自我、自然法则、上帝。
不过休谟的观点是,我们在制造这些概念时也会出错,多数的概念是经过对感官印象的重组和抽象化而构成的,并且再也无法跟原来的感觉联系起来。理性在这里脱离了感官,不受拘束地编造、发明出空洞的幻象。
休谟认为,自我概念、因果关系原则和上帝概念就属于这个情况。
比如自我概念,当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仔细观察自己,我们不会发现“我”这个印象,只会找到一大堆感官知觉的印象,即由有意识的经验所组成的串流,别的什么都没有。
比如因果关系原则,从来没偶人真正观察到过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一股力量在传递,当一颗滚动的撞球撞击到另一颗静止的撞球,我们唯一能观察到的就是有一颗停住了,另一颗开始滚动,但是这种力量本身无法被观察到。
休谟的想法是,这整件事情只是因为看起来像是相撞,给我们产生了力量传递的印象,实际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因果关系原则不过是空洞的概念,人们只是因为习惯才制造了这种概念。
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习惯,我们将其套用到自然之上,然后认为自然界中也存在一种强制性的法则。在休谟看来,这只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例常现象而已。
对今日的自然科学理论来说,必须与观察一致仍然是最重要的要求。然而我们还是经常无法直接观察到理论背后所牵涉的对象与法则,而只能观察期效应与结果。
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真正直接观察到过夸克,或者暗物质长什么样子。
然而,现代人已经普遍认为,所有物质客体都是由夸克组成的,而且宇宙有70%都是暗物质。
物理学提供给人类的,是可以解释现象与预测现象的模型,至于它们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的实在,追根究底而言,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都只是现象。
而且,就连希腊神话都能解释为什么打雷:宙斯又发脾气了,所以在展示他的力量。
那么,我们为什么转而相信电能释放理论呢?因为电能释放的理论能作出更好的预测,设定也比较简单,比较不会使用到神秘难解的存在。
所以,除了实证的适用性,预测能力、简单明了、使用较少玄谜元素这三项,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判断标准。
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了怎么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比另一个更好,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知识。
那么,怎么才能更仔细好好考察一下知识这个概念呢?我们改天再谈。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