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的合法性

这是一个关于打天下和王朝合法性的故事。

有那么几年的时间,笔者出差很多。

每当早起乘着夜色打车去机场时,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首诗——

猎猎南风拂驿亭,

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

瀑布滩雷只卧听。

诗的作者叫王闿运,是齐白石、杨度等一干名人的老师。

他一生的理想是当一名“帝师”。

年轻时的王闿运曾费劲心机劝曾国藩养寇自用。

按照他为曾文正公的规划,湘军应将天下大局逐渐导向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徐图进取,江山易帜。

面对跃跃欲试的幕僚,曾国藩也像那位老人一样念了两句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自知抱负难以施展,王闿运郁郁而去,晚年以教书育人为生。

同治六年(1867),错过自立“十字路口”的曾国藩在平定捻军后回到金陵继续干他的两江总督。

这是曾国藩自起兵以来一段难得的清闲时光。

晚上,不甘寂寞的曾国藩经常请自己的亲信幕僚一起聊天。

和蒋介石一样,曾国藩也有爱记日记的习惯。

从曾的日记中后人发现,这段时间给他思想上带来最大震撼的,是与幕僚赵烈文的聊天。

有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记下“至惠甫处一坐”“与惠甫久谈”之类的文字。

两人最重要一次谈话发生在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晚上。

在这次谈话中,赵烈文质疑了清王朝的合法性,同时做了一个惊人的预言: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

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自然是以一种乱世风雨飘摇的视角来看待晚清这段历史。

但身处其中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处在“晚”清。

更何况自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后,清王朝声势大振,洋务运动如火如荼。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训斥皇帝大臣摆功劳的时候常说:

“孤儿寡母,平长毛,剿捻子,辛辛苦苦,开创了同光中兴”。

只不过在赵烈文眼中,这是一个“回光返照”的中兴盛世。

曾国藩与赵烈文的对话大致是这样的——

曾:“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然则当南迁乎?”

赵:“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

曾:“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赵:“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曾:“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君辈得毋以为戏论。”

这段对话网上流传的很广,此处我们也不去考究它的真伪。

仅就事论事,来分析一下。

王朝末年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呢?

穷。

财政穷,民也穷。

所以,当曾国藩作为上层统治阶级官员看到京城“明火执仗”、“乞丐成群”的时候,他是忧心忡忡的。

这种情况不是朝廷分几两银子能解决的,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系统出现了不可修复的问题。

借着曾国藩的话,赵烈文开门见山——

主威素重,风气未开;抽心一烂,土崩瓦解。

这不就是辛亥革命嘛。

一旦风气逐渐开化、疆臣势力上升,清王朝只需要轻轻一点,立刻就土崩瓦解了。

曾国藩显然不完全同意赵烈文的观点。

他认为清朝有可能“南迁”,维持“半壁江山”的局面。

当然,曾国藩这里的“南迁”不一定就是向晋、宋一样到长江以南建立政权,也或许是指北元之类的。

清朝本来就是从关外入主中原的,沈阳作为盛京(陪都)长期驻有重兵,大不了再退出关便是。

面对曾国藩的质疑,赵烈文回答的十分坚定——

“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

这句话十分关键,因为赵在这里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

尽管后来清朝的各位皇帝职业态度都比较好,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昏君”,但“善恶不相掩”。

在帝制社会里,王朝兴衰和江山社稷的话题既敏感又重大。

不要说同事朋友之间,就是亲人甚至夫妻子女之间,也是很少谈及的。

尤其是像曾国藩这种身份的人,显然更不适宜谈论这种话题。

不过,从曾自己记录的日记来看,他和赵烈文不仅反复倾心交谈,而且开诚布公。

可见曾与这些幕僚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难怪王闿运连“自立”的事情都敢直接对他讲。

行文至此,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赵烈文质疑了清朝得天下的合法性呢?

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把时间拉回到1644年了。

自古以来,华北跟东北靠一条长200公里的辽西走廊联通着。

这既是1644年清军入关的路线,也是1948年东北野战军入关的路线。

经过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两代帝王不懈的努力,松锦大战后,清朝已经把这条防线蚕食掉了一半。

明朝在关外的重镇只剩一座宁远。

宁远,也就是当年袁崇焕大破努尔哈赤的地方,在1644这一年由大明关外唯一的总镇总兵吴三桂镇守。

吴三桂和多尔衮同岁,是明末辽东的一员勇将。

皇太极一朝,写给吴三桂的招降信得有几箩筐;偶尔吴三桂回复一两封,能把皇太极高兴好几天。

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王朝更替不同,明末清初的局面不是“新旧王朝单挑”,而是“三国演义”。

在明朝的大战略里,对关外的清朝主要靠“死守关宁锦防线”,而主要的精力其实是用在关内剿灭农民军上。

其实这种中原王朝内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的场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

比如秦末汉初的匈奴,宋初的辽国。

故事一般的逻辑走向,往往是新兴王朝在统一关内休养生息后,挥师北上讨伐少数民族政权。

有成功的,像汉朝;也有失败的,像宋朝。

可惜的是,在明末的乱世中,中原大地上的几支力量全都不堪大用。

什么汉高祖、明太祖,萧何、韩信、刘基、徐达,通通都没有。

盖一个平房和盖摩天大楼,都是盖房子,但摩天大楼绝不是把一个平房复制100遍。

同样,当一个流寇抢地盘糊口,与建立王朝平定天下,也需要完全不一样的设计。

作为当时最出色的“流寇”,李自成最大的优点是运气好。

粗略估计,他大概死里逃生了几十次。

李自成的“打法”完全不像是步步为营、要改朝换代的样子,而是一哄而起,类似洪秀全的风格。

自始至终,李自成就是一个带头大哥的形象;准确一点说,他是大哥被剿灭后的“替补大哥”。

率部进京后,李甚至约束不住部下。

山海关大战前李自成原本是要派二当家刘宗敏去剿灭吴三桂的,刘宗敏当众叫板李自成:凭什么你在北京城吃香喝辣,老子去拼命。

这样李自成才不情愿的“御驾亲征”山海关。

李自成攻克北京是一个极其偶然的结果。

1644年的正月,多尔衮以清帝的名义致书李自成,提出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策略。

在多尔衮的评估中,大明仍然实力强劲,是“主要矛盾”,要联合李自成这个“次要矛盾”来协谋同力。

不过李自成并没有理会多尔衮的信。

当时拿下西安的李自成看着明军在山西一带云集重兵,甚为忧虑,于是出兵北伐大同等地。

返回西安途中,李自成兵临北京,想跟崇祯要点军饷。

李自成的条件是一百万两,希望能被明朝皇帝列土封王,还愿意主动去帮崇祯对付满清,为国戍边。

就是这样极度优惠的条件,崇祯“断然拒绝”。

正在李自成进退两难之际,农民军象征性的攻了一下城,京城叛徒开门,北京沦陷。

就这样,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开始了北京的花花世界之旅。

他们丝毫没有管理一个帝国的经验,甚至没有管理一个城市的经验。

在当时这样一个时间点,全国范围内仍有大量地区是明朝统治;尤其是江南一带,几乎完好无损。

然而封建王朝的脆弱就在于赵烈文说的“抽芯一烂”。

一旦京城遭遇了“斩首行动”,全国各处的明军便群龙无首。

天下大乱。

1644年的四月初九,多尔衮统率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离盛京沈阳西进。

这基本是清朝的全部家底。

放在历朝历代,想要改朝换代、一统华夏,这点兵力都是远远不够用的。

需要说明的是,多尔衮出兵的时候只知道中原有点乱,想和李自成夹击明朝,并不知道北京陷落的消息。

所以按照最初的规划,多尔衮大军还是要绕道长城喜峰口一带的,因为他没有心思和信心去强攻宁远和山海关。

无奈大清的运气实在太好。

四月十一日,多尔衮大军至辽河,在这里他接到探报——李自成已于三月十九日攻取京师。

大明朝就这样稀里糊涂亡了。

多尔衮很尴尬,他原本是要联合李自成攻打明朝的。

此时洪承畴、范文同等谋士建议多尔衮,一定要立刻给予李自成军事压力。

一旦李自成收编完各路明军,以关内之力,大清不是对手。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立刻给予李自成军事压力呢”?

正当多尔衮犹豫如何进兵的时候,吴三桂的求援信到了。

作为大明朝地位最显赫的总兵,崇祯的死让吴三桂和他麾下的关宁军瞬间失去了效忠对象。

他们只能从李自成和多尔衮这两伙讨厌的人中选一个投靠。

之所以吴三桂部极为关键,除了因为他们战力强悍,更是因为手握山海关这把钥匙。

谁得到山海关,万里长城就是谁家的。

进可攻、退可守。

关于吴三桂为何降而复叛李自成,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在大顺军直逼京畿时,吴三桂奉命率兵入卫京师。

他在路上得知京师已破、崇祯自缢,于是折返山海关。

打下北京的李自成令明降将唐通领兵八千赴山海关招降,吴三桂答应归顺,将山海关交予唐通,自己率军离关进京。

明朝精锐骑兵形象

古代的通信是极其不发达的。

多尔衮要是知道现在山海关上是唐总兵,还不高兴的赶紧过来祝贺。

吴三桂行至永平西沙河驿,遇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陈圆圆被夺占的消息。

于是他顿改初衷,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拒降李自成。

回师的吴三桂一举攻克山海关,击败唐通部。

李自成闻讯,立即召集他的兄弟们商议。

昔日的泥腿子们此时一个个顶着丞相、大学士、上将军的唬人头衔,但脑子里还是停留着土匪的思维。

一番讨论后,李自成带上六万大顺军精锐(主要是明末西北边军),外加几万明朝降兵,和刘宗敏一起上路了。

李自成此行并没有想着要拼命,他还带上了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做着招降吴三桂的大梦。

不仅如此,李自成还给留守北京的大顺丞相牛金星安排了几万人马。

整个山海关大战期间,李自成倚重的丞相牛金星一直在北京研究大顺官制,没有派一兵一卒支援。

满州精锐骑兵形象

得知李自成大军来伐,吴三桂以大明辽东总兵的身份遣使致书多尔衮求援。

由于这段时间事情变化的太快,吴三桂一时没反应过来大明已经亡了。

清军在翁后(在今辽宁阜新境)遇到吴三桂使者。

综合之前北京城陷落的情报,多尔衮立即意识到,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来了。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奖”,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

相比于李自成慢慢悠悠从北京到山海关走了八天,多尔衮扔掉步兵和辎重,亲率八旗精锐骑兵改道宁远一线,日夜兼程,疾趋山海关。

清兵自四月初九出发,四月二十日抵连山,共行军十三日。

最后一天,多尔衮更是一口气疾行军二百余里,全军疲惫至极。

可以说,多尔衮对吴三桂的求救信给予了相当大的信任。

要是此刻吴三桂以逸待劳袭击清军,后果不堪设想。

山海关大战期间吴三桂多次请求多尔衮出兵,而后者一再拖延,也有休整部队、等待后续援军的考虑。

并非完全是坐山观虎斗。

山海关大战古战场

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当时李自成部已发动大规模攻城。

吴三桂见情势危急,率轻骑飞奔至城东威远堡清军营垒,跪降多尔衮。

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

在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后,多尔衮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

当天,多尔衮偕亲兄弟和硕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郡王多铎率八旗精兵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

此时李自成已发现清军的到来。

由于真正的大战尚未开始,他完全有时间退回北京,或者坚守营寨不出,再调北京援军。

或许是因为几十年造反路上运气一直太好,亦或许是被之前秒克京城冲昏了头脑,李自成错误的判断这是清军小股部队。

于是他希望在第二天来一场大战,彻底解决吴三桂。

吴三桂也是这么想的。

1644年四月二十三日这天,决定各方命运的决战终于到来了。

有了清军壮胆的吴三桂,索性将关宁军主力拉出城外,直接与闯军对峙。

关宁军与李自成部自从清晨激战到下午,突然大风骤起,扬尘蔽天。

多尔衮见势,令阿济格、多铎各率两万精骑,乘风势直冲大顺军。

大顺军阵营顿时溃散,陷入清军和关宁军的合力绞杀。

回京的路上,李自成杀了吴襄泄愤,后仓惶称帝逃亡。

仅仅一年之后,他便在南方被老农打死,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山海关大战后,吴三桂先是率军从山海关打到北京,后又从北京一直打到缅甸,官拜平西王。

关于他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大清就在这样一连串的偶然中,以极其微小的代价成功进入北京,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由于并非是一次“新旧王朝单挑后的颠覆”,所以清王朝统治者对于如何处理大明的遗产,感到非常棘手。

有清一朝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顺治去哭崇祯的坟,康熙三跪九叩明孝陵,乾隆给袁崇焕平反等等。

与上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元相比,清朝基本沿袭了明制,汉化程度大大加深。

不过相对汉王朝,大清的统治者们文化自信稍显欠缺。

他们朝五晚九兢兢业业的上朝批奏折。

没有炼丹的,没有做家具的,更没有自封大将军出去打仗玩的。

如履薄冰,中规中矩。

所以曾国藩才会认为“本朝君德正”。

但是对于王朝如何建立、如何得天下这一关键历史问题,大清始终不能像前任大明一样论述的理直气壮。

因此大清不能像其他王朝开国时那样搞类似“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隆重军功大典。

原因也简单,因为“开国第一功”是吴三桂这种人,一大半江山是“贰臣们”打下的。

比起平西王的功劳,什么索尼、鳌拜,都得靠边站。

乾隆年间编写清朝官方史书时,对于开国这段历史,清廷很为难。

斟酌再三后,清朝的宣传部门专门整了一本《贰臣传》,作为“附件”。

像为满清入关立下大功的洪承畴等前明降将,都成了“贰臣”。

这无疑是变相承认了“得国不正”。

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起事的时候,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作为纲领。

说来也是讽刺。

这个口号是五百多年前吴王朱元璋在应天府出兵北伐檄文中的一句,相传由大文豪宋濂起草。

历史来来回回,朱元璋的口号就这样又被孙中山用了一遍。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大清的这种道德困境,从吴三桂打开关门的那一刻,已经注定。

全篇完。

(0)

相关推荐

  • 李自成既然多次劝降吴三桂,为何还要杀他全家三十多口?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正统大明亡国.此时北方的战局,也陷入了短暂又微妙的平衡. 北方主要有三股势力:一是盘踞在北京城的李自成大顺军,人数众多,但根基不稳:二是起兵于黑山白水, ...

  • 清朝历史最烂(上)

    观前提示 以下人士火速离场 痴迷清宫剧 喜欢清朝 不带脑子只带偏见 1 想我华夏,泱泱大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前有"虽远必诛"的大汉,后有"万国来朝"的大明, ...

  • 努尔哈赤如果晚死两年,后金必亡,就没有大清王朝了!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努尔哈赤为后来大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强大的基础,他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

  • 此人为晚清大贪,溥仪认为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就是断送在了他手中

    谈起清朝的贪官,大家脑中一个想到的都是和珅,但和珅并不是清朝第一贪,此人曾居住在和珅府邸之中,在贪方面可丝毫不逊于和珅,他就是庆亲王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孙子. 奕劻生于1838年,在慈禧60大寿之际 ...

  • 大清王朝之谜--石达开大渡河畔遗物之谜

    翼王石达开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猜忌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大渡河,英勇就义,成为历史悲剧.然而,石达开也在大渡河畔留下了让人至今未 ...

  • 大清王朝之谜--石达开出走之谜

    石达开回京辅政,军事节节取胜,稳定了形势,极大地鼓舞了太平军的士气,安定了人心,使天国转危为安.然而,天国的形势稍微有了转机,洪秀全又开始把斗争的目光转向内部.石达开被迫出走.然而,他的出走是&quo ...

  • 大清王朝之谜--李秀成投降之谜

    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破太平天国的京城,,忠王李秀成保护幼天王洪天贵富突破重围,不久不幸被湘军俘虏,叛变投敌.忠王是真心投敌,还是另有别情? 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破太平天国的京城,李秀成 ...

  • 大清王朝兴起的地方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是后金入关前的沈阳(盛京)皇宫和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或称奉天行宫) , 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 .至乾隆时期又有较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占地约6 ...

  • 大清王朝兴起的地方——沈阳故宫

    活着是一场修行关注2021-01-14 13:51 广告刚从南疆游线路回来,新疆10大精华景点,1乌鲁木齐 2天山天池 3喀纳斯 4五彩滩 5乌尔禾^^魔鬼城 6赛里木湖 7解...沈阳故宫,位于沈阳 ...

  • 大清王朝,最后的皇亲国戚

    照片中坐着的是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其余都是溥仪的兄妹,不见溥仪. 他们是清末最后的皇族,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这个家庭与大清其他皇族之间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呢?请往下看,为你解答. 这是两岁的溥仪 ...

  • ​从承德山庄看大清王朝的兴衰

    2018.10 承德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至五十二年(1703-1713).康熙执政后几年里解决了文官鳌拜和武官吴三桂两股文武势力,以及"反清复明",收复台湾之后为了加强边关,构筑百 ...

  • 百年前大清王朝时期的明信片Chinese Qing Dynasty Postcard

    清政府自1890年(光绪十六年)起,即着手推广邮政.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大清邮政,为了省事,直接在大清邮政的已付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