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坊月,今朝月更圆”,北宋杨蟠设三十六坊,知道哪几个坊最美吗?
邻水邻山,宜花宜月,捻须一笑春浓。
忽棋惊话鸟,酒引香蜂。
是筠堂里槐厅里,密密垂、处处帘栊。
潭潭广宅,怡怡晚岁,缓缓归骢。
恰傍五鬣乔松。
直炎能傲夏,冷惯凌冬。
看霜天拳鹤,雪海髯龙。
是蓬莱岛人间岛,揖飞霞、醉倒诗翁。
梦醒钟响,灯阑烟散,日出冰融。
这是晚近温籍进士陈祖绶(墨农,1856-1917)写的一阕词,描写其弟经桴位于华盖山麓新房附近的好风光,简直是一处令人陶醉的人间蓬莱。古时华盖山一带属容成坊,是北宋杨蟠按城中“胜地”命名的四个坊巷之一,其他三坊分别是雁池、甘泉、百里。
三十六坊名称分类
唐宋时期温州与全国各地一样实行坊市制。坊是居民区,四周有围墙,设有专人看管的坊门;而管理一坊的小吏被称作“坊正”。市,是商业区,负责日常买卖交易的所在,坊里不设市,市里不居人。
到宋代杨蟠知温州时,温州城里人口增长较快,居民密集,坊墙界限模糊,布局杂乱。因此,他着手重新划定各坊,还写下“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等句。2018年6月30日上线的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公众号“温州三十六坊”,即得名于此。它立足古城,辐射各地,传播温州千年历史文化。在“温州三十六坊”上线三周年之际,不妨重温古城三十六坊的历史渊源。
“绍圣间,杨侯蟠定为三十六坊,排置均齐,架缔坚密”。宋代温州人戴栩在《永嘉重建三十六坊记》一文中,介绍了杨蟠这次对坊的整理规划。不仅如此,他还对三十六坊的名称做了归纳。
如“溯其善政”的,有竹马、棠阴、问政、德政;有借历史人物谢灵运、王羲之等人来命名的,如康乐、五马、谢池、墨池等。另外,还以其中知名儒士来掖导教化,如世美、梯云、双桂、儒志、棣华等。也有宣扬道德、警醒居民的,如孝廉坊、孝睦坊,遗忠、遗爱等,还有如扬名、袭庆、绣衣、昼锦等,皆为使百姓“可景可效”。其他如招贤、从善等名,寓简讼、平市,义利等意,“取舍审而采响正,有不说之教焉”。
而位于古城风光最优美处的坊名,杨蟠以当地标志性风景命名。如华盖山下的容成坊、松台山下的甘泉坊;邻水的雁池坊、百里坊等,均为当时城中“胜地”。真可谓陈祖绶所言“邻水邻山,宜花宜月”。本期三十六坊君带大家神游古城风景最美的这四个坊。
名山胜境容成坊
位置和得名:东起华盖山麓,西至高盈里,以坊内容成殿得名。弘治《温州府志》卷十六《寺观》载:华盖山南容成殿,在容城(成)坊中、华盖山南,前身是宋建炎间所建的香灯院。容成坊古迹众多,除容成殿,还有华盖山西麓的容成洞、炼丹井、三生石、容成桥等。
容成,是什么人?为什么在这里留下众多古迹?对于容成,较为详细记载的是东晋葛洪《神仙传》,容成子,字子黄,道东人,在凡间活了二百岁,也叫容成公;相传是黄帝的师父,曾在位于东海的华盖山岩洞内修身养性,最终羽化归仙。
而由此则延伸出容成殿、炼丹井、三生石等古迹。其中炼丹井即“容成井”,是目前城区现存年代最早的古井,位于县前头1号东首(军分区后院墙围外侧)。传说容成子就是饮此水得道成仙。井栏为青石砌成的六角形状,刻有“容成太玉洞天”六个大字。又有阳文石刻云:至治癸亥,菊月丙申,朱善敬立,庄严胜事——四行十六字。井边有棵老樟树,被百姓称为“炼丹树”。此外,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五《水利》又载:子城东濠南自元丰桥下直城内东南部抵南门,其支河东流者有容成坊桥河。
明末清初改坊为街巷,容成坊成了“容成巷”。民国中期,温州街巷增加到一百多条。容成巷地处华盖山脚,道路由宽至窄,每次大雨后泥沙从山上冲刷而下,使得常年沙土盖路,人们将容成巷又分为“大沙巷”“小沙巷”。大沙巷一段因城建拓宽后,遂向西并入县前头。
华盖山别名资福山,因南宋高宗避难温州时,将山上那座由灵素道士把持的“通真庵”改为“资福寺”,山以寺名。林灵素是宋代道教大师,温州人,皇帝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后被贬谪还乡,待在华盖山上。
你看,华盖山既能“成仙”,又可“得道”,唐《洞天福地记》将其列为“天下第十八洞天”,曾为温州古城最仙气飘飘的一处“胜地”。
西傍松台甘泉坊
位置和得名:东起五马街,西至松台山麓。相传该坊西边有一口井,水质清甜可口,久旱不涸,人称甘泉井,甘泉坊因此而得名。
“甘泉坊”这个坊名,人们都会想到与古井相关。据清《永嘉县志》,此坊西端有水井一口,井身用块石建砌,由八方青石围筑成八角井栏,俗称“八角井”。
不过八角井的别名甚多。温州话里,“角”“卦”谐音,所以此井又称“八卦井”,并由此与民间五行八卦相关联。又松台山上有著名的“仙人井”,被称为“上井”,该八角井地处山脚,故又有“下井”之称,因井水清甜,故又名“甘泉井”。甘泉坊之名,由此而来。
水乡旧影 (陈国浩摄)
如果把甘泉坊比作学名,蝉(禅)街则可算乳名了。据载,此地在清中期以坊口松台山麓有唐代净光禅寺改名为“禅街”,后也写作“蝉街”。
甘泉坊西边松台山因古时青松覆盖山坪如台而得名。山上原有宿觉大师真身塔。宿觉大师(665-713)为唐代著名高僧,圆寂后即葬于此。边上有寺,唐僖宗赐寺名为“净光”,故松台山又名净光山;后宋太宗又敕赐“宿觉名山”四字匾额;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在温州时,曾以净光寺为都堂。
南麓的妙果寺创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是东南朝圣之地。“妙果”两字,典出梵语,意为“三密相应成就殊妙胜果”。寺内有一口铜钟,铸于北宋年间,名“济陀钟”,因谐音而俗称“猪头钟”,高二米、重四百余公斤,音响铿锵。
松合山上的仙人井,与妙果寺中猪头钟,以童谣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携手领衔市井名胜之首。“生姜门外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妙果寺里猪头钟”短短三句歌词,向外人描绘了一幅鹿城古景图,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温州民歌。
小桥流水雁池坊
位置和得名:南起小高桥,北至禅街,为乘凉桥之旧称,因坊内曾有“雁池”而得名。清《乾隆温州府志卷四,山川》载:“永宁河,在府治南,为一城水口,由永宁门内过敬亭桥,而西为雁池”。雁池后于20世纪70年代被填没。
月夜笛声引雁来——这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街坊。不仅有笛声、琴声;还有“四灵”等人留下诗篇。相传唐时,宿觉禅师之妹元机,悟道于雁池畔一座寺庙,每当旭日东升或逢明月之夜,爱在水清如镜的池塘边吹玉笛以寄情思。乐曲和笛声引来群雁降临,围歇池塘周匝倾听。雁池之名由此而来。
传说归传说,雁池真正出处或就在寺庙。元机悟道的寺庙为“净居寺”,属唐代名刹。而佛门即有“雁门”之称,佛祖自称“雁王”。所谓“一雁者,阿难是也;五百群雁,今五百罗汉也”,所以佛教寺庙又称雁宇。所以既是寺前池塘,称为“雁池”也是合情合理。
旧时雁池坊,是典型“小桥流水人家”境地,门前流水,户系画船,花柳饰岸。是当时温州城内最具休闲的游览胜地。而“雁池”两字又富诗意,吸引不少名人雅士在此居住。如弹琴的郭楚望、“四灵诗派”的徐照、徐玑等。连杨蟠也在附近的永宁桥上被月色所惑,写下流传千古的诗。
永嘉四灵即温州著名的四位诗人,曾引领南宋诗风,因字中各带“灵”字,被称作“四灵”。其中两位徐照和徐玑,就住在雁池坊。两人一为布衣,一为小吏,常常“以诗会友”,好友翁卷等人也为这里写下诗篇。
舟上
徐照
小船停桨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
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
雁池
翁卷
包家门外柳垂垂,摇荡东风满雁池。
为是城中最佳处,每经过此立多时。
雁池坊原有一桥,青石扶栏、悬池而筑,掩映在柳荫花间,实为人们乘凉小憩的好地方。到明代,随着人口繁衍,邑人将雁池坊改名为乘凉桥,并一直沿用至今。乘凉桥之东是旧时永宁门。此门以唐武德五年(622)时温州称作永宁县时得名,今址就在今人民中路与人民西路交界处。因与大南门(瑞安门)东西遥相对望,故俗称“小南门”。永宁门边上有桥,号称“永宁桥”。当年知州杨蟠划定鹿城三十六坊后,立此桥头举目四望,心情如月色清爽,遂写下《永宁桥》一诗,赞治下永嘉郡美妙夜景:
过时灯火后,萧鼓正喧阗。
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
永宁桥因处交通要道,故屡有改建也屡次更名,但如今百姓依俗名仍称其为“小南门桥”。
百里荷花百里坊
位置和得名:现八字桥以东,百里东、西路一带。传东晋王羲之任温州太守时,曾在这里登舟赏花,经街南侧河南西行,转南沿后人所称的信河、小南门河、温瑞塘河,直达瑞安、平阳。在长达百里沿途之处,荷花盛开,清香四溢,赞誉为“百里芳”,后谐音改为百里坊。
清光绪《永嘉县志》名胜卷中有言:“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相传书圣王羲之出任永嘉郡太守时,十分喜爱百里荷花,经常骑马沿河观光。唐代张又新刺温,即以《百里芳》为题写诗,说的内容除王羲之夏日出访的故事,也使后人知道早年塘河荷花盛开百里的场景:
时清游骑南徂暑, 正值荷花百里开。
民喜出行迎五马, 全家知是使君来。
民间又有“瓯江竹枝词”替张又新作了补充:
在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與胜览》里,也载有此地荷花盛开清香四溢,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经此街南侧河道西行,转南后沿新河、小南门河、梧田河而直达瑞安、平阳。似乎就是因为有了王羲之的赞叹,才有了众人异口同声“百里芳”之誉。后杨蟠借此典故定名“百里坊”也是自然的事。
宋代的百里坊,无疑是以“水”唱主角的一条街坊,其河道南连瑞安河,西与新河贯通,是白鹿城内主要交通水路。这里的榕树长得又高又大,叶可蔽天,鸟雀栖息,居民闲坐,河里是那撩人的月色。
到了晚近,百里坊还是一路铺就青石板,水里鱼虾畅游,岸上榕树与杨柳争绿。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至三月十五,温州有举行民俗“拦街福”的活动,其中二月十五日是百里坊轮值时间。整条街红幔蒙道,张灯结彩。最醒目的是坊口四盏灯笼,既大又亮,鲜艳夺目,成为拦街福中一大亮点,从而派生出一条俗语叫“百里坊大灯光”,用来比喻某人办事讲究气派,或显示富有而虚张声势。
参考资料:
《鹿城老街坊》 (西泠印社出版社)
中共温州市鹿城区委宣传部、鹿城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