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3种思维,内向的你也能成为人脉王

瞎说职场

 · 15小时前

关注
打造人脉,我们可能还不如这个18线城市出来的房产中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ID:HRInsight),作者:Sean Ye,36氪经授权发布。

一个朋友来咨询职业发展方向。

他比我小几岁,差不多也快35岁了。

按照他的说法,也到了快要「职场焦虑」的时候了。

但未来的路他却很不确认,感觉公司内晋升有瓶颈,公司外跳槽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人脉,所以特别纠结。

他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这些内向的人,搞职场社交搭建人脉,太难了。

我摇摇头,给他讲了一个我在北京认识的地产中介。

我2018年在北京,租房找了一圈中介。

(嗯,当时也找了蛋壳公寓,运气好,他们提供的房子我不喜欢。)

有一个中介,是个男生,出奇的话少。

我说到「老婆是教师,寒暑假可能会带娃来住」的时候,他突然开了口。

「我原来也是老师,当然,是县城里的带课老师,没有编制的。」

我也不是外向的人,不会接话,所以很快两人就继续陷入了沉默。

看完房,我说我还得多看看,有一个比较。这个男生开口了,大概是老师背景,他把这套房的优势总结了三点,同时也说了几点问题。

就让我自己考虑了。

双方全无「大哥你给个诚心价」的菜场式对话。

我还挺惊讶的,因为没啥人在租房的时候给我说:房子有哪些不好的地方。

我们加了好友,我才发现,这人在朋友圈话还真多。

他常见的朋友圈是拍一小段房子的视频或图片,然后开始上优缺点。

一天起码 3 条朋友圈。

人就是这样的,当你说某某东西特别好你得买的时候,我都是很警惕的;我感觉你要忽悠我,但你说这货三个优点三个缺点,我就会认为「这人挺实诚的」,然后估量一下这几个缺点我能不能接受。

他的朋友圈一直是这种风格。

我感觉这人有趣,所以约他看房,特别找他问几句:「你这样也不怕被房东 diss?」

他回答我:「我经手的房子,无论是租是卖,都比其他同事快。尤其是租房。」

我追问:「为什么?」

「这块周边好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年轻人租房。年轻人租房就两个需求,一方面怕被骗,一方面是怕麻烦,很多事情需要帮忙。

「我就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所有的房子都有缺点,我都讲一些。

只要不太致命,年轻人都接受。其实年轻人早出晚归,什么朝向、物业、阳光啥的,真不太讲究。

但你讲了,这些同学租客就愿意信你。

第二件事:他们租房后,总时不时有点小事,比如换锁,比如找阿姨打扫,比如充电卡,充燃气的卡……

很多外地人不知道怎么弄,我就带他们去一次。反正周边我都熟悉。一定带着他们去,这样下次他们自己就会了,不找你了;而且我有小摩托,带他们去也不麻烦。

这两件事能做好,很多人会把他们同事推荐给我,给我介绍生意。不信你说说看,你哪个公司的,你同事我一定也加过

我的总结是:这哥们虽然只是个中介身份,但真挺牛的。

……就是记性不好,我其实就是一个同事推荐来的……

但他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关于人脉的启发。

01 拓展人脉,从身边开始

这个中介,没有公众号,没有知乎,没有快手,没有抖音。

只发朋友圈,只影响身边的人,就能成为团队里成交最快的人。

在我看来,他是抓住了人脉的关键。

人脉是什么?是了解我们,认可我们,愿意和我们交换利益的一群人。

什么人最可能了解我们,在职场上,当然是加过微信,共处一室,长期交流的公司同事了。

公司内人脉,是我们必须触达的最好人脉。

公司内人脉,也是内向的人最应该抓住的机会。同事都没法聊,你还想在各种社交晚宴上有什么发挥吗?

很多职场人,提到搭建人脉,想的是如何加到大佬的微信,是如何赢得投资人的赏识,是如何认识圈内的牛人。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最有价值的人脉,在我们的公司里

向一个不认识的大佬展示实力,是一件很困难而且很尬的事情。

另一方面,身边的人,和我们每天共度8小时的人,肯定更了解我们的人品和能力。

公司内社交,是每一个职场新人必须要做的事情,和你的领导社交,和你同事社交,跨部门和其他团队的同事和领导社交。

这是更简单,也更靠谱的人脉。

当我提到「公司内人脉」时,很多人理解成向上社交,进而理解成跪舔老板。

就像何旻哲在《心动的offer》2中的向上社交一样,让很多旁观者感到尴尬。

这一段,我也看不下去……恶心。

事实上,也没有用。

梁律师特意补了他一句:光甜不行。

在公司里,平行社交的价值更大

第一平行社交我们触及的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平行社交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年龄层次的,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加同频,往往有更多交集,可以互相帮助

这里强调一下「互相帮助」,上级愿意帮你,那是他对你的提携,是你的福气;但是你能给上司什么帮助?你给上司干活,那是义务吧。

我们对上司一定也是有价值的。

只不过,你提供给他的价值,是不是足够到他对你的付出?

任何不对等的关系,最后都无法维持。

而平行社交则不同,我们同一个level,互相能帮得上的机会很多,而且付出往往是对等的——我帮你介绍一个商机,你给我一次内推机会,这就挺好了。

02 拓展人脉,从帮助普通人开始

燃气卡,电费卡这些事,我在上海是闻所未闻的。

到了北京全抓瞎。房东不住那一带,也帮不上忙。

这个时候,已经收了钱的中介,愿意来帮我,我是非常感激的。

这个世界上,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来得珍贵

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我投资「失去」的第一桶金》。

我就吐槽自己投资亏钱,顺带给自己鼓鼓气。

没想到,以前在Mercer的实习生找到了我。

一口气把她关注的靠谱的基金平台和KOL,都推荐给我了。还给我介绍不同KOL,有什么特点。

我和她3年多没见过了。

当年我招她的时候,坦率说有一点犹豫,学历背景一般,也没有实习经验。但面试中,能感觉到这孩子有一股冲劲,我犹豫再三决定赌一把。

这孩子后来发展不错,拿到了快消公司的offer,又跳槽去了美团。

3年前,她给我留言说:「你是第一个给我机会,相信我的人。千言万语道不尽谢意」。

3年后,看到我的公众号文章,发现我投资亏钱了,立马把自己积累的心得全分享给我了。

我特别感动。

不是我所有帮过的年轻人都这样争取回报我。

但10个里面有1个,我已经非常开心了。

举个栗子,我去北京进互联网的时候,一个哥们来回帮我打听消息出主意,甚至老远陪我去看房子,路上还出了小车祸。

这个哥们,是我在Randstad认识的一个记者。

他当年一次重要的跳槽,从记者转型做互联网,找我参谋了很久。我反复坚持让他一定要去北京接触互联网行业。

而轮到我去北京的时候,他就帮我各种打点。

我最初只是提了建议,而他实打实帮了我很多忙。

我还会继续帮助身边的年轻人,因为我很清楚,未来是他们的。

我总有一天要指望他们给我饭吃的。

对大家来说也是如此,给意气风发的大佬锦上添花,大佬是不记得的,他的花太多了。

把你的精力留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会记住你的。

以后没准什么时候,他们也能帮到你的时候,他们也会伸出援手。

03 拓展人脉,从个人品牌开始

这个中介哥们,在朋友圈打造的个人品牌,就是「敢说房子缺点的中介」。

对于房子的缺点,他是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相信不是,如果真是这样,可能总有些房子是不好租的。

他提到的,往往是一些可以克服的缺点,而他的受众是一群早出晚归的互联网从业者,对于房子的缺点并没有那么在意。

但架不住,没有一个中介会在带我们看房的时候,主动提到房子的缺点。

他成了异类,「敢说房子缺点」这个个人品牌,背后的隐含意是「你可以信任我」。

对于我们职场人来说,拓展人脉,与中介拓客一样。

与其去地铁口拿着宣传单喊「大哥看房不?」;不如与客户搭建足够信任后,由客户推荐新的客户来,坐在家里,客户就主动找来了。

说说我自己在领英的故事。

我早在2010年就注册了领英,当时还是Randstad的市场营销专员。

同事告诉我这是最高端的商务社交平台。

领英有一个特点,超过500个联系人之后,就不再往上报数了。

举个例子,比如说招我进Mercer 的领导 Greta,就是500+ Connection(联系人)

于是,我努力去加各种我并不认识的经理、总监,很快不到一年时间,在400多好友的时候,我发现,因为被太多用户标记了「我不认识这个人」,LinkedIn认为我恶意添加好友,把我添加好友的权限给封了。

直到2年后,我才在LinkedIn上找到了申诉的按钮。

申诉后,LinkedIn恢复了我添加好友的权限,并提示我,下一次被封,就是永久封……

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领英的小姐姐晓岳邀请我在LinkedIn上写专栏。

我也没多想,就开始写了。

很快就发现添加好友的请求,刷刷的往里涌,各种CEO,高管,听过没听过的机构员工,都希望加我为好友。

我反而变得特别谨慎。

在领英创作了4年后,我现在拥有几千位好友,以及 60万关注者。

所谓人脉,是有能力互相帮助,可以交换利益的一群人。

真的不是我们跪下求来的。

而是我们通过有价值的输出和分享,打造个人品牌赢来的。

◆ ◆ ◆ ◆ ◆

我之前看过一些「教你如何加到王思聪微信」的所谓人脉课程,在我看来非常垃圾,加到王思聪又如何?加到马云又如何?你都不敢给他发微信,你啥时候发,人啥时候屏蔽你。

你不能提供价值给对方,就算你躺在大佬的微信好友里,你也不是人脉,你最多只是个人名。

对方意识到,并认可你的价值,你才是人脉。

打铁还需自身硬。

和那首闽南老歌唱的一样:

三分天注定(人脉),七分靠打拼(实力)……(剩下九十分靠颜值)。

希望这一段分享,除去最后一句,对大家有所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