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中医学子的心声:请还我们一个纯正的中医思维

又是一年春节,和往年假期一样,坐在家里的小方桌前,为乡亲们查舌观色审脉,沉思挥笔,布药成方,教会他们饮食宜忌,起居锻炼有节,养神静心。自己享受着这种状态,看着乡亲们病痛解除的高兴劲,一种极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张寨村,一个极为普通的乡村,经济水平低,医疗资源不足,乡亲们眼中身体得病实在是扛不住了,才到医院里拍片子、打吊针,吃着五颜六色的药丸,由于基层好的中医师奇缺,对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简便的治疗方法的了解甚少。

作为一个学中医的大学生,从大三假期开始,乡亲们的热情及信任,甘愿做我的试验品,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将我这个未出茅庐的小大夫慢慢地“逼”上了中医的“不归路”。

我只能利用假期跟医院老中医学习,从家人亲戚到乡邻、朋友,从开始的比葫芦画瓢、现学现卖,到逐渐有了自己的经验,积累了不少自己的成功验案。

当听到乡亲们多年的疾痛竟被几副中药或几根细针和艾条给解决了,我也被中医的神奇疗效给吓了一跳。

乡亲们逐渐依赖上了中医,不良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少,也知道了自己生病吃什么食物好,不能吃什么,繁忙之余也会自己做做简单的养生操、八段锦,腰痛了自己灸艾条、拔火罐,学会了自己养生治病小招。

到如今,乡亲们有了治不好的病都会说上一句“等放假老三家的向伟回来了,给你开上几副中药,扎上几针什么都好了”。

不能辜负乡亲们的重望,只好督促自己硬着头皮走下去,不懂的回头翻书做笔记,向老师请教经验,放假回家后再验证,从2010年开始,短短的10天左右的假期里,每天三十几个登门求方扎针,也非常感激朴实乡亲们陪我试药,让我有了难得的成长机会。

1、初尝甜头,小试牛刀,原来中医还可以这么“玩”!

学医之始,启蒙最为重要, 很庆幸遇到了自己中医路上的第一个老师,项城中医院张勋忠老师,是他让我了解到真正的中医。

大三的寒暑假里,早出晚归坚持跟诊,每天近百的门诊量,第一次体验到中医可以治疗这么多的疾病,诊后老师的推心交谈让我燃起了对中医的好奇与热爱。

这个假期里,周围的亲戚成了我的第一批病人,依然清晰的记得,小姨多年的反复低热,劳累后就发作,打针输液吃药无效,面黄舌淡,刚学过方剂学的我就比葫芦画瓢开了三付甘温除热之补中益气汤,心惊胆战地等消息,两天后电话得知发热已退,原方继服5副,多年低热得除。

后来,我又用4副肾着汤治好了姐夫的半年多的腰痛,12副归脾汤治愈了二姐两年反复感冒伴低热,用益胃汤治好了堂嫂子黄疸肝炎后,舌苔光剥、心烦3年多的失眠,用逍遥散加减治愈了姑父多年的老胃病,但大姑的老腰痛吃了十多付中药仍不见好转,觉得自己好惭愧,大姑就安慰我慢慢来,明年回来学会了继续给她吃药。

大三暑假里两个月后开了近10个方子,效果好的出乎我的意料,效果不好的我却时时牢记在心里,返校后开始猛翻医书做笔记,亲戚朋友有点什么不舒服,我就强烈建议他们喝上我的几副中药试试,距离不是问题,因为熟悉他们的体质状态,我就电话问诊,仔细斟酌,短信开方,效果竟然还不错。

2、几多求索,矢志岐黄,读医书成了我最幸福的生活方式。

学好中医,读书、背书是必备的基本功,悲哀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竟然不学中医四大经典。于是乎大四自己才买了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想要一下子记住这些拗口、深邃的文言文谈何容易。

记忆力大不如以前,只好晨起早读反复背咏,繁忙课余就拿出来翻翻,走在校园的路上、公交车上就用耳朵听着音频,假期里跟着网上的教学视频学习,畅游在古今名医的著作中,如临其境的体会着他们的看病过程及思路方法,为那些慧言智语,柳暗花明、精彩绝伦的医案拍案而起。

假期里那些没有思路不会看的病有时竟豁然开朗,原来可以这么治,只愿读书恨晚,看书太少,认真地抄在笔记上随时翻阅。这时的生活就是尽量收罗中医书籍,可惜当时的图书馆不给力,种类有限而陈旧,只好没事往书店里钻,那个时候只看不买,抵挡不住时就狠心用生活费买上一本。

理论终归和实践有着很大一段距离,尤其是中医,《内经》虽然博大精深、万书之母,只能是示人以道,对于初学者来说,示人以术及治病之法更显的实际迫切,由术而道更易抓住初学者的兴趣。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正如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改变了我学习中医的方法,让我意识到《伤寒论》的重要性,也让我真正的尝到了甜头。以前看病,多按着中医内科教材按病辨证索方,效果不尽人意,全然找不到那种应对自如的感觉,大四寒假期间我就尝试着使用经方治病。

就先拿一个桂枝汤来说吧。有个邻居四十多岁,是个有名的药篓子,从我的记忆中,长期皮肤萎黄消瘦、感冒发热月月不断,吃药打针输液更是家常便饭,西医诊断为胆囊炎,胆囊切除后仍不见改观。近期低热一月余仍不见好转,查其舌体淡红,脉浮缓,想起了曹颖甫关于桂枝汤有补虚强壮,扶正驱邪的功效,就开了三副桂枝汤: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9g、生姜4大片,大枣6枚引,一副药两块一,第二天就来告知你的药真好喝,像可乐。

今天早起体温没再升上去,整个人也有了精神,第三天体温依然保持正常,要来调方,于是加了生黄芪20g、当归12g,黄芪建中汤原方5副,回校前体温一直保持正常,胃口增加,人也显的红润多啦。第二年回家,他儿子说他妈自那以后再也没有感冒、发热过,精神头好的很。

邻居70岁的老奶奶,常年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经常感冒,发热,头痛、出汗,每次就要挂液输水,少则半月,多则一个月不愈,这次也不例外。

到我放假回家,感冒发热一月多了,问其发热、汗出、恶风、背紧,食欲不振,时有干呕,人萎靡不振,这不就是典型的“项背几几反汗濡”的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吗?于是乎桂枝汤原方加了葛根30g,一副药两块七,一剂汗止热退,知饥索食,两副后病去豁然,而且自此以后很少再有感冒,血压也稳定了不少。

依然是那个寒假,村东头一个嫂子,四十岁左右,感冒1月余,发热、畏寒,易汗出,咳嗽,心中满闷,多日不想进食,月余不愈,拍片、输液、打针,低热时有反复不降,反增整个人萎靡不振,来诊时围脖、厚帽、棉衣包的结结实实,汗出、发热、恶风、咳嗽,桂枝汤证,嘿嘿,太典型啦,于是乎开了桂枝汤原方加羌活12g、苏叶12g、荆芥12g、防风12g、前胡12g,第二天便兴致冲冲地来到我家,此时已脱去围脖、厚帽,像换了一个人差点没认出来,诉其服药后半小时便觉以前满闷的胃口豁然开朗,当夜即热退、汗止、咳减,夸我是个小神医。这样的效果也让我大吃一惊,神医怎么敢当,学好《伤寒论》的人都能解决她的问题啊!又给她做了些加减,服药半月余停药,反复感冒自此不再重演。

这三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医调人治病的道理,只要辨证准确,病痛解除了,人的整个体质也明显改善,疗效持久,不容易反复。这只是快速取效的例子之一,更多的是守方常服取效的案例,都是我个人学习总结的好材料。

当然,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桂枝汤只是《伤寒论》113方中的一个,还有很多给力的验案不再沾沾自喜。然仍有很多治不好的病例,虽然过去多年仍然不时地在我脑海里闪现,读书之余总会多加留心,希望找到解决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意识到博采勤读的重要性,希望哪一天能够找到解除问题的途径。

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读的书渐渐多了起来,也开始发现自己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弥补,真的是越学越无知,还有很多很多好书没有看过,也初步有了自己的知识鉴别能力,于是乎网上买书成了自己生活的必备,如今我的藏书已小有成就,至少是在我们班里最多的。

3、反思教育,唤起信心,请还我们一个纯正的中医思维。

而如今,我已经研三了,中医八年面临毕业,工作是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反思走过的路,虽经历了众多困惑与迷茫,但对中医的痴迷却越来越执着。对于将来的生活,只需要一间诊室、一张方桌足矣,无论在哪里,只求认认真真临证看病,勤勤恳恳读书总结,省去那些浮躁,多些悠然恬静。

回想起我本科时,中西医结合专业整个大班一百多人,考研时虽然备受西医院校的歧视,转报西医院校的同学一大半之多,也有些对中医不甚有感觉的同学,浑浑噩噩地继续读了中医研究生,更有少数的同学为了中医的梦想坚持了下来,我也算是其中一个,到如今坚持中医阵线的同学屈指可数。

如今面临毕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找工作,处处碰壁,西医院直接回绝:我们不要中医。包括那些中转西的研究生,只要中医院校出身的都备受歧视。反过来看看中医院,很多中医院也招起了西医院校学生,说咱们中医培养起来的学生能力太差,中医、西医什么都不精,即使招个中医院校的学生,也大部分迫不得已在中医院转行做了西医。

中医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也成了被标准化、现代化的产品,中医临床能力越来越差,能运用中医思维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少。

转头看看自己的同学,发现酷爱中医的同学却成了一个实足的“另类”,临床疗效如此之好的中医为何却遭到众多同学们的摒弃,大骂中医院校误人子弟的同学大有人在,实乃是中医教育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与那些同学大讲中医的如何之好,到后来发现与那些对中医没有感觉体会的同学说这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吹嘘,眼中充满了不屑与疑问,于是乎,某某病中医能治吗?某某情况中医能帮上什么忙?还是西医厉害,这些病到头来还不是靠西医解决?

凡事知所为,知所不为,此时我就学会了沉默,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我知道我的成功需要比他们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不是中医不行,只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最大的问题就出在我们的中医教育上。中医缺失的不仅仅是临床能力的培养,缺少的更是中医学子信心的建立。

曾经多时,中医学习成了多数人的考试、考研、考博、晋职称的工具,临时突击,考完就远远地丢在角落里。等到有病人想吃中药的时候,翻出来抄上几个方子,管它有效没效,不去总结思考,没效果的话还可以大骂几句中医是什么东西,以致他们的病人也会坚信中医治不好病。

当然中医薪火的传承,中医院校的功劳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国家教育的支持,中医火种或许早就熄灭。

研究生阶段我也遇到或听说了不少酷爱中医的学弟或师兄,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善读中医经典,喜欢寻访名师,敢于临床实践,本科期间即在当地成为“小名医”。

每个假期里乡亲们三五成群,排队看病,他们每当讨论起在家里的治疑难杂症的经验及神奇疗效,我都为他们喝彩和加油鼓励,他们对中医的执着与巨大付出让我感动,他们毕业后的工作与回报也让我们感到欣慰,已经不少师兄毕业后一年内在当地成为一方名医,生活收入在他们坚持梦想的同时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我想说中医的未来,中医的复兴就要寄托在这些酷爱中医,熟读中医经典,敢于临证的小名医身上,绝不是那些照本考试、只会做实验、发论文的中医博士、硕士身上。

如果我们的中医院校的本科课程不再1/3的时间学英语、政治、计算机,1/3的时间学西医,不再只剩下1/3的时间学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不再沦落为无所谓的选修课,中医院校的教材开设医案、医论学习必须课程,教材更加侧重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子敢于临床实践,像古人一样为了中医而废寝忘食,竭尽心血,那么我们的中医复兴才有可能。

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因材施教,中医医院病房里不再西医包打天下,中医做个陪衬,不再把医学生当成医院的廉价免费劳动力,不再把学生关进实验室,为了一篇毕业论文或一篇核心期刊、SCI而不得不做一些与中医不沾边的东西,顺应中医自身成长的规律,能让真正喜欢中医的学生快速成长起来,中医的全部生命力主要在于临床,没了临床阵地,中医早晚会走向灭亡。

4、中医不差将来,差的是中医人的努力,年轻人的用武之地在基层。

现代社会中医界方面的宣传,人们更多的眼光去关注名老中医,比如近年来评出的“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等,这些老前辈确实是为中医的发展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他们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榜样,名与利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那么重要。

年老一代终会过去,中医的未来还寄托在我们年轻人的身上,中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继承,然而这样的榜样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觉到很是遥远,要想成为一代名医必须熬到满头白发才行,其实不然。

中医年轻不是没有可能,所以我们的社会与媒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年轻中医的生活学习,让同年代的榜样来激励我们前行,坚定我们的中医信心。刚刚毕业的中医学生进入临床,生活工作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这就需要榜样来告诉他们只要坚持自己的中医梦想,中医是肯定不会辜负每个有心人的。

如果榜样就在身边,甚至是同年代人的话,榜样的力量就更加强大。就拿我老家的一个师兄来说吧,毕业后09年进入项城市中医院,选择了留在中医门诊,因为他知道门诊比病房更能坚守自己的中医梦,每天认真看病看书,晚上写写总结,常年坚持下来,一年后门诊量由一天几个慢慢增加到二十几个,而如今他的诊室总是挤满了等待看病、扎针灸的人,在当地小有名气,月收入两万左右,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他的成功在于坚持了自己的梦想与自己平时的用心积累,相信他的前途更加光明。

而如今,又到了一年毕业季,因为去大医院找工作处处受挫,被他们刷来刷去,又开始听到越来越多的人抱怨,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北京城,我们年轻人微小的就像一只虫蚁,生存即是一个问题,坚持自己的中医梦想谈何容易,有的留下继续在北京奋斗,精神可嘉。

而我了解到不少中医学的很好的人都选择了回到家乡,从基层做起,沉下心来,默默奋斗着自己的梦想。或许整个北京城少了一百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而家乡多了一个能看病的好中医,他们的父母、亲戚、乡亲们却可以少受很多病痛的折磨。中医的成材之路或许就是读书、临床、拜师、总结,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多名医资源,但其它两项却可得到很大的弥补。

基层人民对中医的渴望及好的中医师的奇缺,给我们年轻中医人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只要我们努力坚持,何不来一个曲线救国,先把自己成长起来。

中医的简、便、效、廉,在基层医疗中更能得到实现,针灸最有说服力。就从我的经历来说吧。乡村劳苦大众,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腰腿痛,每年回家因此求诊者不在少数,甚至瘫痪在床,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经验就会推脱掉,到后来2010年暑假,邻居有个奶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加重引起的腰腿痛两个多月,疼痛难忍,经常卧床,走起路来,对侧身体严重侧曲,走几步就要停下来痛苦地挣扎几下,用过封闭治疗、针灸拔罐治疗,均不见明显缓解,西医建议手术治疗。

于是乎,我就想再试一下针灸、推拿加艾灸治疗,主要以腰骶部腧穴为主,结合双侧伏兔、委中、太溪,每次一个小时左右,一次疼痛减轻,二天后竟然直起了腰,疼痛明显减轻,直到放假开学没有复发。

同样的方法我也治愈了邻村一例卧床近4个月,疼痛的不能坐立下床走路,体型肥硕,西医不保障手术成功的大爷。乡亲们有个什么腰腿痛,特别是之前扭拉伤留下的疼痛都会找我来扎上几针,有些甚至拔针痛除,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成本就解决了他们的痛苦,那种莫名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后注】:

我爱中医,中医的疗效让我一次次折服,她给我带来了一次次的欣喜与慨叹,也赢来了乡亲们的称赞。春节里,庭院满满,诊脉开方,不曾感累,我只想分享、享受中医给他们带来的惊喜与欢乐,让中医学子重拾中医人的自信。

中医不差将来,差的是我们的执着与自信,我想让周围的人都钦佩中医的疗效,亦想为知己分享我的喜悦。忧中医之苍桑,叹国人之浮躁,怜中医之不奋,吾当自强以不息。

文章源于中医书友会,版权归相关权利人(张向伟)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老百姓总是遇不到好中医?

    很多朋友都在网上求救:哪里有好的中医?哪里有治疗某某疾病的好中医?祈求大家推荐,万分感激. 也有很多朋友哭求,中医真的厉害么?为什么我就遇不到好中医?为什么中医骗子那么多? 遇见中医,本应是个美丽的场 ...

  • 【杏林学子-贺廷贵】我用桂枝茯苓丸

      师评: 廷贵是我教的众多学生中最认真也是对中医思考最多的学生之一. 廷贵同学通过自己的实践对桂枝茯苓丸的认识绝对和同班同学相比是不一样的,我平时也是鼓励学生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多多实践的.     ...

  • 奇葩的中医教育,学历越高越不会治病!

    国家建立中医药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核心当然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可是,中医药大学越建越多,最近还有六七所在建,而培养出的合格中医却是越来越少.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本科毕了业,没有一点临床经验,基本上还是 ...

  • 岁月,请还杀马特一个美好的青春!

    转眼间已到2019年,一年结束一年伊始.我们开始又为新的一年作出计划并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时间已不再值得留念!只有成功的喜悦才最值得期待. 然而提起当年的杀马特 (杀马特源于英文Smart,一直是介于 ...

  • 店大欺客的京东如此坑,请还消费者一个公道

    江湖老刘我最近的心情可真是有点暴躁,京东的客服态度和售后服务简直差劲到想爆粗口.之前一直听说京东售后差,老刘不信,这回还真让我奇迹般的遇上了,都十多天了,事情还没有解决,故写这篇文章温柔地表达一下我的 ...

  • 社会请还女性一个真正的“平等”

    不知某日闲来读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一个歌手的女儿被父亲和继母送入"女德"学校去学习,学的都是女性的各种规矩.读完后味道苦涩,情绪烦闷,苦涩的是天下多少失去母亲的孩子被父亲伤害,烦 ...

  • 白茶圈谎言揭开面纱,茶掌柜的4个歪理遭打脸,请还白茶一个清白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睁着眼说瞎话,哪家强. 唯茶圈张三,李四,王五之流是以. 凭空捏造一个说法,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嘴皮子上下一碰的事情. ...

  • 一个中医学子的国医情缘心路!(每一位学中医的人都看完)

    又是一年春节,和往年假期一样,坐在家里的小方桌前,为乡亲们查舌观色审脉,沉思挥笔,布药成方,教会他们饮食宜忌,起居锻炼有节,养神静心.自己享受着这种状态,看着乡亲们病痛解除的高兴劲,一种极大的成就感油 ...

  • 8位北肿专家给你「从头到脚」的防癌建议!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中国人75岁前患癌的平均概率高达20.6%,也就是说每5人就有1人在一生中可能和癌症打交道! 从头到脚都可能受着肿瘤的威胁... 所以防癌就成了我们生活中需要注重的事情.今天我们就 ...

  • 一位年轻中医的现身说法,你还不想背经典吗?(推荐)

    中医书友会第133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作者的话:这篇文章不知不觉的写了两年,篡改一下贾岛他老人家的诗句也算是"三篇两年得,一读双泪流"了,其中的一字一句,皆是亲身所感 ...

  • 一个中医学子的国医情缘心路

    又是一年春节,和往年假期一样,坐在家里的小方桌前,为乡亲们查舌观色审脉,沉思挥笔,布药成方,教会他们饮食宜忌,起居锻炼有节,养神静心.自己享受着这种状态,看着乡亲们病痛解除的高兴劲,一种极大的成就感油 ...

  • 容易疲劳、气短、怕冷多半是气虚!一整套中医调理经验,请收好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记得刚毕业参加工作那会儿,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已经能游刃有余地对付一切病魔.不过,毕业实际操作之后,我才清楚地理解了,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光有理论,没有实践,还是不会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