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教与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中医药学,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为晚,老一代中医药人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扬和传道授业者,青年是中医药未来的延续与传承者,未来的中医药的发展既需要老一辈的栽培,更需要年青一代的勤奋学习和用心参悟!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褒扬,却鲜有人会在意“孜孜不倦,砥砺而行”的年青一代医者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愿景在努力奋发图强!《大医精诚》曾言“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心存学医救世之人,定要一心向学,探隐索颐,力争把中医药当成终生事业来精研,传者传道授业,承者承续继承,把中医药的临床心得形成文字传扬开来,普济劳苦大众!

佛家有云:“弱(又作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特言人们要树立专一的取舍观念,所以近代医学更注重专科的教育培养,甚至门派林立,能兼收并蓄的医者还是比较鲜见。有些医者感叹“一些耕读数年的科班毕业生临床上竟然开不出一个像样的处方”。其实我当年初入临床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即使我跟随诸多名师,但是真正临证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特别是一个真正胜任临床的“气场”!我也曾看过很多刚步入临床的青年医师,我深知他们的羞赧和怯场的感觉,不能很好地进行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医学知识的科普宣教,甚至难以胜任患者的疑难解答,有太多的慢性病患者的临床知识甚至都远超他们的认知,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临床的病情不似教科书上所书写的那样,更不理解为什么上级医师为什么要做一些检查或体检,有时候还不明白为什么患者对于教科书式的治疗毫无成效!这是学子之误还是师者之误呢?很多人会说是教育体制的失误,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些呢?中医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术,其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近代中医药的教学一方面起步晚,在大学之前几乎很少学子能有一些中医功底,中国的古典辨证观念更是缺乏,加上很少有年轻的一代接触中医药的诊疗,故而对于中医药可谓是“零基础、零认识”,在考完大学之后,只是认知最佳时期几乎错失,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那些科目几乎跟中医药毫无交集,二十年的“医学前教育”耗费了太多精力,而后五年、七年、九年的医学教育也是走马观花势的,虽然一路走来,教科书成堆,但是进入脑袋里的确实很少。泱泱弱水,诸多医学及医学外的知识,学子们要仅仅只专注于“只取一瓢”来钻研中医药知识谈何容易?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更多的时候,学院教育一门学科会有不同的教授进行执教,每一位教授都是所执教的专家,所以聆听每一位教授的授艺传教都是叩开中医药大门的钥匙,只是有时候我们的悟性还没有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所以即使毕业了,我们可能还是没有窥探到中医药的门径,所以才有“堂堂中医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临床不会开处方”的景象。其实,这不足以贬低学府出身的学子,而应该多给予指导和鼓励,更不应该当作耻笑的谈资,谁人出身就能胜任将要面对的职业?谁不需要一个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就是那些闻名遐迩的大咖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而这些出身学院的学子毕竟拥有系统的理论教育,其悟性自然会更畅顺,知识的网络自然会更容易点面相连,以后的成就自然会更高,所以为什么老一辈医者一直在鼓励学子们往更高的学府深造,而不仅仅停滞于眼下的临床,因为有太多的医学知识需要升华,需要与日俱新!人们常说:“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医者而言,不愿意学术深造、不求上进,就不是好医者!医者就应该奔着“学富五车”而来,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试问作为医者谁不愿意成为“上医”或“中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的积累是成就临证治疗效果的基石,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才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教学和学习重中之重还是要培养扎实的基础为要务!有太多的人,还没有明白医理就想执业,“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即是此论也!

厉兵秣马,虽然耗费时日,但是这是成功路上的必须经历的磨炼!一颗顽石必须经历风雨洗礼才能圆润剔透!金子发光尚需万千沙里淘得!所以,学习的阶段必须耐得住寂寞,吃的进艰辛!师者的教导只是点睛之笔,也是结合临床的指点,只是有太多的人缺乏更深一步的思考和钻研,直到临床才知道错失的机会太多太多!

上海名医张镜人习惯使用太子参10克、丹参10克、苦参10克治疗脾虚胃弱、心血不足之心悸证。我的父亲经常使用太子参30克、丹参30克,刺五加30克、玉竹15克、南沙参30克、北沙参15克、三七6克(冲服)、潞党参30克、麦门冬10克、辽五味6克、嫩桂枝10克治疗心脾两虚、气滞血瘀之心悸证。在临床上,我结合以上经验,经常配伍一些芳香行气活血之品用治疗各类心悸病证,比如檀香、降香、沉香、木香、香附、川芎、香橼、延胡索、郁金、石菖蒲、细辛、赤白芍、佛手、苏合香、麝香、薄荷、冰片等。特别是冰片、麝香、苏合香在心悸急救时效果立竿见影!针刺十二井穴、太渊、素髎、水沟、内关透外关、合谷、百会、劳宫、涌泉、八风、八邪等亦可以及时缓解和治疗心悸!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一些疑难病症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医者读《血证论》非常必要,陈可冀老中医主编著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沈全鱼主编的《瘀证证治》及张学文主编的《瘀血证治》都是近现代应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经验结晶。在心悸病的调治过程中活血化瘀必不可少,我个人常使用水蛭、地龙、红花、桃仁、酒大黄、川芎、葛根、三棱、莪术、鸡血藤、三七、炮山甲、郁金、紫参、丹参、血竭、西红花、土鳖虫、毛冬青、豨莶草、当归、蒲黄、海浮散(乳香、没药)、失笑散(蒲黄、五灵脂)等。凡治病需谨守病机施药,分清标本缓急,依次施用药材,并进行合理的配伍,而不可以一味地叠加药物,出现三四十味药物组成的药方。冠心Ⅱ号方:丹参30克,川芎15克,红花15克,赤芍15克,降真香15克是治疗心绞痛的常用方。有些同仁认为冠心病只能依赖西医放置支架才能解决问题,其实没有认清冠心病发病的机理是瘀血阻滞冠脉、冠脉不通,活血通脉才是治疗的根本所在!所以很多患者放置支架后很快就出现堵塞,又放置,如此反复!其实针灸、中药对于瘀血阻滞的病症一直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辨证得当,处方选穴、选药得当,完全可以胜任化除瘀血!

教中医,学中医,做中医,《大医精诚》一直都应该牢记在心!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 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