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雅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

公元六七五年,秋高气爽,王勃动身前往交趾探望自己的父亲。途经洪州,“躬逢胜饯”,受邀登上滕王阁一展才华……古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横空出世。诗文之中名句频出,耳熟能详,最有名的莫过于这一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最励志的当属这一句: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文章最后,王勃赋诗一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原本一场别人的“演出”,让王勃出尽了风头;也幸而王勃参与其中,不然“滕王阁”又岂能留下许多美名?

谓之“楼阁”者,会有几种形制?

滕王阁属其中一种,“供登眺者”,自然“须轩敞弘丽”,这也是王勃在诗文中尽情挥洒的瑰丽……

层峦叠嶂,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登高远眺,是楼阁用途之一;收藏书画,则是它另外的重要用途。

相较于滕王阁,藏书楼未必需要层级很高,但距离地面一定相对较高;此外就是不断延伸,而至深邃。这就是古人“藏书画者,须爽垲高深”之说。

目前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当属宁波天一阁。虽不似滕王阁壮阔,但却因其藏书之多而释放出属于他的沧桑厚重与权威。

天一阁共两层,上层以经史子集分类收藏,下层则收藏石刻,供人阅读。

南北通透的结构,有助于空气的流通。

简单大气,这几乎是所有人对天一阁的第一印象。

天一阁之外,官方藏书楼是历史主旋律。诸如汉朝的天禄阁,以及与之相对而立的石渠阁。如果说“天禄阁”堪称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那“石渠阁”则更像档案馆与活动中心。到了清朝,“石渠”与“天禄”,已经成为皇家藏书的别称。我们熟悉的《石渠宝笈》,正是清代乾嘉时期宫廷藏书的汇总。

当然,《石渠宝笈》我们还能看到,但建于汉代的石渠阁和天禄阁,却早已成为一抔黄土。

登临或藏书,都是楼阁看起来“高大上”的用途;其实还有一种,更时常活跃在我们的视线中……

若是特征还不明显,不妨增加一些……

供人休憩,是楼阁的另一重要用途。

日常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绣楼;其实,“楼阁”并不“专供”女子。若用作卧室,既不需像滕王阁那么高大巍峨,也不需像天一阁通透开阔,反其道而行之的“回环窈窕”才是基本要求。简言之,房舍前后怀绕,深邃幽静,是最基本要求。

楼阁用途虽然多样,但说到建筑材料却相对统一。譬如,既然名之为“楼”,便不能用石砖来建。目前我们能数得出的四大名楼,哪一座不是木质结构?

如今,我们经常“楼阁”连称,但在古人看来,底座高悬、下部中空者为“阁”,两层以上才是为“楼”。如此一来,“楼”看起来会显得有些“逼仄”,不似“阁”开阔;但“楼”却会因为整体的修长,而显得错落有致。故此整体而言,“楼”的用处,似乎比“阁”更为广泛。

譬如说,故宫的角楼。

城楼,军事防御,是当初建造时唯一的目的。

当然,若说到楼阁的起源,却与古代对仙人的崇拜密切相关。譬如《封神演义》中,妲己宣称修建“鹿台”,即可邀请仙人前来做客。——最终鹿台建成,却不料给她的狐子狐孙带来了灭顶之灾。

发展至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更表达着“楼阁玲珑”,“其中绰约多仙子”的感慨……

风景秀丽处,楼阁恰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内心愤懑时,楼阁或可给我们很多开悟。这恰如王安石诗中所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虽然他写的是“山峰”,但当我们眼界宽了,境界高了,很多事便也不过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