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承」——王芃斐书法作品鉴赏

王芃斐艺术成就

王芃斐1962年1月16日,出生于西安。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

现任西安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4年,开始研究创新王氏简书

2007年,西安文德拍卖行夏季拍卖书法作品

《厚德载物》(王氏简书’,8平方尺成交价为3600元整。

2009年,陕西文丰轩拍卖行在榆林市拍卖,张继诗《枫桥夜泊》(王氏简书),八平方尺成交价为8100元。

2010年,第5届中国西部文化博览会上,王氏简书《陋室铭》16平方尺成交价为48,000元。

2010年,文化部将《王氏汉简》命名为《王氏简书》。

2011年,北京中国瀚海拍卖有限公司,夏季拍卖其国画作品,《荷叶甜田》成交价为51,100元,同时给王氏简书定价,润格费为每平方尺12,000元。

2007年世界科学管理学院授予王芃斐为世界名人艺术家并颁发证书和勋章、同时入编《各人画集》。

2007年,其作品入编中国画院建院26周年画集。

2011年1月16日,韩国总统李明博收藏王氏简书,《厚德载物》。西线集团总裁孙紫阳赠送。

2015年,当今国舅爷齐杰收藏王氏简书《漂德载物》。国舅爷好友刘华斌赠送。

2016年,中国八达岭新长城组委会,全国选编百位书画家,其作品《厚德载物》、国画《荷叶田甜》,同时入选。

王芃斐 筒介

现任西安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盛唐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黄河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教授、陕西国际贸易学 院艺术系教授、《中华墨宝》、《名人艺术报》报社、《国际名牌》、《大学生》杂志社社长、总编。2004年创建互联网《中国画廊网》,《中国画家网》为总编。

国画以山水、花鸟为主。

1989年起,水墨山水、青绿山水师承苗重安老师 。

1990年一1992年,花鸟、山水画技法师承于遮人(原名吴之德)、何海霞老师,并亲授长安画派绝技一笔墨技法。花鸟、山水笔墨技法,主要研习于八大山人、石涛等前辈技法。

书法以行书、《王氏简书》、隶书、篆书、草书为主 。

1987起,书法理论技法得于吴三大、刘浩然、钟明善、刘炳森等老师的口传和指导。书法灵感的启示来自于黄庭坚、刘自椟等老师的书帖。

王芃斐书画作品主要发行于国内名家艺术之刊、曾播放于央视台、凤凰卫视台。

艺术成就

2007年8月,世界名人管理科学院授予《世界名人艺术家》,并颁发证书和勋章,开入编《名人之光》画集。同年中国画研究院成立26周年出版、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翰墨精品集》。

2010年,文化部命名王芃斐的厚德载物书体为《王氏简书》书体。

2011年,中国瀚海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王芃斐的《荷叶田甜》8平方尺,成交价为51,000元。同时《王氏简书》书法作品,每平尺润格费为8000元。

2016年中国八达岭新长城组委会,全国选编百位书画家,其作品入编,并镶刻于意大利进口大理石之上,常年展出于长城之上。

十多年耒《王氏简书》常被企业家、重要领导人、部纹首长作为国礼赠送海内外友人。2011年元月16日,韩国总统李明博收藏王氏筒书《厚德载物》书法作品。2015年年底,当今国舅齐杰收藏王氏简书《厚德载物》书法作品。

2009年起,里今中国邮政,每年发行一套《王氏简书》书法作品邮票。
收藏请联系:15349261419(微信同号)

试论“王氏简书”的艺术魅力

在一个大型书画展上,我突然发现在一幅书画作品前聚集了许多肤色不同的观赏者,渍渍称奇,赞叹不已。这一罕见的现象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也挤进人群一睹为快的是一幅六尺的汉简书法大作唐张继的《枫桥夜泊》,它有汉唐的王者霸气、魏晋的妩媚普天同庆的亲和力。我心中暗暗赞叹之余,我甚至怀疑这幅六尺的汉简书法大作不是用笔是由倚天之剑在蓝天的竹简上刻就的,自然天成而浑厚有力,如此地光芒四射、阳光大气,一扫书坛乃至整个文坛之上猖獗一时的阴霾之气。难怪它受到了中外观赏者的普遍赞叹,从字的功力和造诣的老到与时间完美的结合上推测,这幅汉简书法大作的作者王芃斐先生应该是位年届古稀的老者,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他竟然四十刚刚出头。于是,我有怀疑他是不是“十年磨一剑”般地就“练”了这一幅汉简书法大作,拿来到处唬人?对于我的这一怀疑,他不做口头辩解,只是拿出厚厚一摞汉简书法大作让我鉴别真伪。我随意检视了几张,其中有四尺的《博古通今》、四尺的《厚德载物》,六尺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每幅作品都是令人震撼、令人叹为观止的上乘之作。在铁的事实面前,我不单无端的怀疑尽释,而且为自己能结识王芃斐这么一位真正的实力派书画大家而感到由衷的庆幸。我问王芃斐他的这种独特的汉简书法如何称呼?他毫不迟疑的回答道:“叫王氏汉简”。我问他为何叫“王氏汉简”他又毫不迟疑的回答道:因为是他王芃斐经多年的艰苦努力独创的一种汉简书法,为了有别于其他汉简书法,因此命名为王氏汉简。听了他的回答,我并不感到吃惊,因为有的汉简书法大家就直接以自己的姓名命名自己的汉简书法,例如大名鼎鼎的吴硕人汉简(书法)等。有人认为以自己的姓名命名自己的汉简书法是一种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我丝毫没有这种感觉。

为汉简和汉简书法的发现迄今为止仅仅102年的历史。众所周知,汉简就是中国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1906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次年,他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一些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700多枚汉简。这是近代初次发现的汉简。此后陆续有新的汉简出土,至今共发现四万余枚。从西汉简上可看到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中后期简上又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情况,所以汉简也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汉隶和汉简,倘说规范,自然是汉隶,已成一体笔法。倘说笼络诸体,韵味多端,则推汉简,于小字中蕴藏大气象,绮丽纷呈,精妙多姿,人们似乎很难用一种书体来界定汉简的风貌,它时而带篆籀味,时而含隶楷气,时而融章草势。朦胧之美在汉简的字形体态上大放异彩。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兼容并蓄的民族精神的冲涌,使得字体演变、发展出现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抽象形态的书法,在创作主体情感意识的操控下,表情达意的功用被放大、夸张,强化了书体模糊混融的意味。如《居延汉简·督侯史广德檄》既是分书的代表,同时带有行书的意味,又取势章草,融诸体于一体之中,具有强烈的风格个性,彰显书体多元之态。这种模糊中有端倪可察,朦胧中无章法可循的状况,给后世的研习者留下了极大的独创空间。再加上,迟至上世纪初的1906年方才发现汉简,至今也才百年之久,以此推算研习汉简书法的书法家至多也只有百年之久的历史,与研习真草隶篆等其它传统书法的书法家相比,汉简书法家还十分“年轻”,但年轻有“有为”的空间,独创的空间相对比较大,也因此,我为吴硕人,王芃斐等汉简书法大家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创造精神叫好,鼓呼。

王芃斐说:“王氏汉简以秦汉唐隶书(包括原始汉简)的用笔为基础,融以甲骨文、石鼓文、金文,以及各种碑帖等的用笔精神,以现代汉字的字形为目标物创造出来的汉简书法”。即我们先来说被王芃斐誉为用笔基础的隶书(包括原始汉简)。

关于隶书,相传是秦代程邈所创。程邈曾当过县狱吏,相当于现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监狱,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隶书写很麻烦,就做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程邈做了十年劳,在狱中的十年的牢狱生活里,他一心专研书法,他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经过加工整理,去粗取精,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从而造出了一种新的书体隶书,最早在小官和奴隶中使用,所以称为隶书。秦始皇看到了这种新的字体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在官狱中应用。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大附会的成分。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书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已有了明显的隶意。隶书成熟于东汉。汉恒帝、汉灵帝时代,是隶书的盛期。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做成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较少变化。隶书则不然,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极。这真是书法史上瑰丽绝妙的一章。近代名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劳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汉代书法的雄强扑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汉代隶书,都是凭当时刻在石碑上面保留下来的。可惜当时书写的作者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后人只好以某碑或某碑铭文内容为其命名,例如:《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孔宙碑》、《石门颂》、《华山碑》、《曹全碑》、《西狭颂》、《张景碑》、《张迁碑》等等,汉代书法,除碑刻外,还有书写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汉简。简板上的汉隶远不像碑刻上的那样严整、肃穆、气势恢弘,而是活泼灵动,变化多端,甚至漫不经意,富于幽默感。如果把碑刻喻为工笔,那么,汉简则如同写意。汉简的字体自然天真,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甚至草率。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晋人行草的信息。

我们惊喜地发现:汉简文字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汉简文字书法艺术的基本风格可以用率意、质朴、粗犷雄健八字予以概括。这种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军事使命与生存环境诸因素而形成的。汉简的一大部分是边塞汉简,大都书写在木简上,内容多为上级发往下级的诏书和公文,其草拟者、誊写者也大多是戍边或者是邮驿中的下级吏卒,所用的书体如古隶、八分、隶草、章草等是基于军事形势的需要,从实用出发 为了书写简便而创造出来的。他们“省易”篆书、古隶而创造了隶书,由隶而草。这些人在思想上多创新进取,少墨守成规,故其书风必然是率意洒脱,自然流畅,简古质朴,而少精雕细刻,描头画角的庙堂习气。在书法风格上,因为这些书写者常年生活在烽火连天的边陲要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大漠荒原的恶劣环境锻炼了人们的勇敢无畏和开拓进取精神,熔铸了人雄强豪放性格,故而逐渐形成了粗犷、雄健书风,绝少矫揉造作,柔弱纤细。从用笔的角度说,简牍的隶书、草书的用笔方圆结合、诸锋交替,即使用方笔,也用圆笔,两者巧妙地结合,相互为用。既用中锋,也用侧锋与逆锋,诸锋交替使用,各显其长,书风时而率意洒脱,自然流畅;时而粗犷泼辣,野趣横生;时而雄健豪放,浑厚苍劲,形成百态千姿,各显奇妙的生动格局。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王芃斐研创王氏汉简的宝贵材料。

王芃斐在研创他的王氏汉简之际,继承了隶书和汉简文字书法艺术的用笔精华,但又绝不仅仅拘泥于此不再有所作为,他又以审美的需要和大众化的目标出发,融以甲骨文、石鼓文、金文,以及各种碑帖等的用笔精华,更难能可贵的,他又破天荒地以现代汉字的字形为目标物,创造出了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汉简书法,即王氏汉简。达到既有汉唐霸气、魏晋风骨又有普天同庆亲和力的至高境界。因此,我们说王氏汉简是书法王国里的王者;是书法王国里的将军;亦是书法王国里平凡的英雄。说它是王者,是因为它的霸气;说它是将帅,是因为它的豪迈之气;说它是平凡的英雄,因为它有普天同庆的亲和力。这一切正是王氏汉简的艺术魅力所在......

研读王氏汉简的每一幅作品,它整体布局的富丽堂皇和字形、字体的雄健豪放都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无不显示出一种独领风骚的王者霸气和战将豪气。这些请读者自己去体会吧。本文想探讨的是王氏汉简普天同庆的亲和力。

汉简,是距离秦大篆、秦小篆和汉隶时间最近的字体,现代人自然是难以识其原生态的庐山面目的了。上世纪初以来的研习汉简书法家,无一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目的来向现代人传承和展示汉简书法的。比如,大名鼎鼎的书法大家吴硕人先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目的创立了吴硕人汉简(书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等等......,但是,有的书法家却将汉简写成了类似于图腾与鬼符之间的图形,怪模怪样的,花稍是花稍了许多,但是,现代人却是更加不识其庐山真面目了!王芃斐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决心要将汉简艺术发展到极致既保持汉简独特的传统美感,又要现代人以及后现代人不单认识,而且喜闻乐见。

这一目标定下来之后,真要实践起来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了。他老老实实地把一个、一个的汉简字拆卸成“零部件”,然后再仔细的给每一个“零部件”号脉、相面,望闻问切再三,揣摩出它的特点,然后进行“现代化”的审美变形,再将这些经过变形的“零部件”重新组装成新的汉简字......王芃斐连晚上睡觉,手指头都在被子上划着笔画。写就一幅字,他先自己看看满意不满意:自己看看不满意,就重新研究,重新再写,直到研究和写出自己看着满意的习作方才暂时搁笔(注意,是暂时搁笔,而不是为止),然后拿给他能接触到的每一个人评判,众人觉得好就留下,众人觉得不好就撕掉重写,直写到众人觉得十分满意,没有任何瑕疵了时方才定稿。就这样,王芃斐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创作出了属于王芃斐自己的“王氏汉简”。“王氏汉简”从“小荷刚露尖尖角”之日起就求字者盈门,好评如潮,国内外杂志以争先发表为荣不说,在各个大型书画展上无不引起轰动效应。这个时候,有些“好心人”就出来向王芃斐贡献以“王氏汉简”赚大钱、获暴利的“捷径”通过各种门路向“冒号”们送字,只要其中有一位“冒号”称赞你的字,你的大财运、大官运就不请自来了。然后你再用这些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银子“捐”顶乌纱帽戴在头上,那么,你的字就更值钱了云云......“好心人还抬出一位用刷子刷出“老虎”画而成功“画家”做例证。王芃斐不为所动,甘守清贫,精益求精地研习书法不辍。

如果以为王芃斐研习成功“王氏汉简”,靠的只是“天资聪明”和几年的努力,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俗话说“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古代文人都把书法作为出仕的第一要件。倘若写出的字个个形同墨猪,不忍目睹,估计早早就被一票否决了。习四书五经之始就已经冬练数九夏练三伏的苦练书法,恨不得个个都留下个墨池洗砚,退笔如山。足见传统书法于人的重要了。但是要练好书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的是“铁杵磨成针”功夫和毅力。王芃斐从三岁起就开始临帖练字,凡是能找到的字帖,他都临摹。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童年正处在否定传统文化的文化大革命年代,一般的小学生早都海阔天空地玩去了,看热闹去了,整个军分区大院里,只有王芃斐一个小孩子在静心濳意地临帖练字,练字!下练三暑,冬练三九,从不间歇。在那个“唯革命是从”特殊年代里,王芃斐师法传统书画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他从小立志要做一名大书画家。几十年如一日,“渴饮颖川水,饿喘吴江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给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书画功力,使他写起字来,得心应手,力透纸背,大有大山的风骨。

艺术贵以独创,独创是艺术的生命。如果一个“书画家”一辈子拘泥于古人、别人,没有属于自己独创字体或风格,那么,他只是一个蹩脚的照相机,至多只能算是个书画临摹匠,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画家。王芃斐则不然。他是一位勇于独创、善于独创的名副其实的书画大家。王芃斐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独创了“王氏汉简”并获得了成功之后,他没有想凭这个“一招鲜”固步自封,“吃一辈子”,而是继续不断的研究、实践,继续不断地创造新的突破,继续不断地创造新的字体。比如,在王氏汉简之后,王芃斐又自创了他的草行和隶书,均获得了如潮的好评......王芃斐能在书画独创上屡战屡胜,屡胜屡战,除了它的天赋聪明颖慧和刻苦专研之外,还得益于他的文学造诣很高,特别是他的古诗文的底子很厚实。他从小就是一个全面的文艺神童,他不单从小喜欢涂鸦绘画,临帖练字,更喜爱写诗为文。更为可喜的,是他高中毕业报考大学之际,没有直接报考美院,而是报考了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文学去了!王芃斐还有个特点,就是学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大学里,他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他学而致用,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精美的诗文和小说,且屡屡获奖。文学的高造诣和厚实的古诗文底子,使他的想象力丰富,能够触类旁通,高屋建瓴,勇于独创、善于独创,因此王芃斐以“王氏汉简”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极尽了大山奇峰的一枝独秀......

书品即人品。说的是从书法中可以看出书者的人品。从王芃斐先生以“王氏汉简”为代表的书品,不难看出王芃斐先生的人品。王芃斐虽出身干部家庭,但却绝干部子弟的骄娇二气,与人为善,和谐待人,虽然年纪尚轻,但却不乏古之长者之风,秉性正直,笃实纯厚,尤以无私无畏敢于独创立异见长。其人品之高洁,世人所共识之。正如《画子·公孙丑》所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每个人在人生江海中遨游,任凭风浪千里,只要心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凭着浩荡伟岸人格,豪迈旷达心胸,关照大千世界,净化心灵,才能渐趋于超然物外,齐物达观的理想放飞之境。人品高,则书法正,因之,王芃斐以“王氏汉简”为代表的字,有山样的正气、大气、浩然之气,就不足为怪的了。

只有实力派的大书法家方能写出这样大气磅礴,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来的,一些只将字画当作商品拿来揽银子的当代的所谓“名人字画”家,就是拿出吃奶的力气也是写不出来。因为,书法作品也是有生命的,名人字画的生命长度与他(她)“名人”的生命长度一般是成正比的。信手牵来一个例子且拿大名人康有为的字来说事。大名人康有为晚年最宠爱的是其不识字的小夫人阿翠,他不仅请家庭教师教她读书识字,康有为这位绝对一流的书法大家还亲自教她写字。每次康有为酒酣耳热要写字的时候,都是阿翠在身边。康有为有一幅有名的自题“康庄”联:割据湖山少许,操鸟兽草木之权,是亦为政;游戏世界无量,极泉石烟云之胜,聊乐我魂。其中透出几分霸气。这种霸气不单表现在他独到的书法艺术上,更表现在他曾经显赫的余威上,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晚年和阿翠在西湖的这段快乐生活。现在我们还能在西湖附近的山崖上看到他的手笔,如“蕉石鸣琴”等。1927年,70岁的康有为在青岛去世,杭州的“康庄”逐渐衰败。年轻的张阿翠开始守寡,经济渐渐变得拮据起来。此后,西湖各处景点的小摊上,出现了康有为的大量手迹,有楹联,也有中堂、横披,还有条幅,楹联喊价50元,据摊丰说,康有为临终前不久,考虑到阿翠身后生活,关起门来为她写了2000件书法,说“老夫无金为卿养老,此二千件即变相之足赤,够你受用一辈子了。”时间长了,西湖边的康有为真迹却源源不断,有人怀疑有专门制造康有为“真迹”的厂商暗中供应,到30年代中期一副楹联已跌价到5元。原来,这些所谓的“真迹”出自康万木草堂弟子徐勤的侄子之手,康有为晚年此人常在身边磨墨、铺纸、盖印,并且苦练书法,模仿康有为几可乱真,西湖摊上出售的所谓康有为真迹大多数是他的手笔,只有印章是真这位徐某和太师母阿翠达成君子协定,字,阿翠盖印,卖字所得两人对分。康有为的真迹,阿翠是舍不得卖的,每当想起丈夫,她就会打开箱子看一眼留下的真迹据说1945年阿翠去世的原因,就是这个秘人发现,那一箱康有为真迹被人偷走了。为这位名人还是有生命力的,因此,他的字,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有其生命力,不代的一些所谓的名人,当他或“下野”、去名人头上那圈光环时,他的字画马上就钱了,无人问津了。

所以,总述之,我们期待王芃斐先生和他的“王氏汉简”,以及他的“行草”、“隶书”成为名人和“名人字”后,仍然保持其永不凋谢的艺术之春,仍然保持其永不凋谢的人格魅力,我们期待他不断地攀登上一座座艺术的高峰......

作者 赵剑 著名剧作家

作品展示

(0)

相关推荐

  • 敦煌书法最新研究揭秘中国千年“书体之变”

    中新社兰州5月25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高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要素之一,汉字的书写艺术经历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期间"因何而变"等问题长期困扰学术界.甘肃省书法家协会通 ...

  • 「艺术传承」——王其瑞书法作品鉴赏

    Wang Qi Rui 王其瑞:男,河南安阳,书法专业大专.自幼喜爱书法,练习多年,不得其法.2003年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国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技法,研习二王.颜.柳诸家书体,受益匪 ...

  • 「艺术传承」——王占年书法作品鉴赏

    Wang zhannian 王占年  三益齋主人  63年生人  大專學歷 自七歲習書始,幾十年臨讀不辍,其書浪漫兼傳統,參展多次並獲獎.窃以书者法随性尚灵动为贯宗,不喜以玄奥之理论束其发.笔耕无它, ...

  • 「艺术传承」——王友生书法作品鉴赏

    Wang You Sheng 王友生:艺名:南石山人友生.小草.字号:墨缘居士.原四川省南部县公安交通民警.曲阜鸿儒书画院终身艺术顾问,国家高级书法教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

  • 「艺术传承」——王崭宇书法作品鉴赏

    Wang Zhan Yu 王崭宇:汉族,1961年生,号墨龙轩人,一级书画师,河南省太康县人,自幼爱好文学,书画,艺术,博采众长尤其擅长书法.1988年毕业于河南书法教育中心研修班,97年入编(中国艺 ...

  • 「艺术传承」——吴振山书法作品鉴赏

    Wu Zhen Shan 吴振山,1960年生于北京,字<飘逸艺人>.现任巜中華国礼>书畫家,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墨緣斋文化网鉴约艺术家,中国教育电視台<水黑丹青>欄目, ...

  • 「艺术传承」——唐生吉书法作品鉴赏

    Tang Sheng Ji 唐生吉:字吉人:别署求是子:号借古楼主.八仙村民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国家高级书法师.中国 ...

  • 「艺术传承」——徐智明书法作品鉴赏

    Xu Zhi Ming 徐智明:号清凉山人,男,195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卫生行政专业,中共党员,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现任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院碎石中心·中西医结合前列腺专科主任.现为全 ...

  • 「艺术传承」——曹开泉书法作品鉴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Cao  Kai  Quan 曹开泉:男.汉族,一九四四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现为中国书法函授学院客座教授.香港中华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 ...

  • 「艺术传承」——汪春波书法作品鉴赏

    汪春波,笔名侯墨荣,祖籍南京六合区,安徽来安县舜山镇人.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 安徽来安县书法协会会员.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教育培训中心,优秀辅导教师.(国家文化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