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批判性思维,任重道远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1990年,美国哲学学会研究组织者范西昂表达了46位业内学者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共识”——有目的、反思性的判断过程,表现为对证据、背景、方法、标准及概念的合理运用和考察,以便决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

然而,遗憾的是,批判性思维被传入国内后,常被望文生义地解读为“否定一切”的思维方法,或被看作是单纯的论证逻辑、技巧,以至于到现在,我国学界对其仍然争议不断、未有统一的说法。

不过,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英语、物理、化学、历史、语文、地理等高考科目考试以及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考查批判性思维。

专家们指出,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最重要表现是不会提问题,而这也是“课堂不够活跃”的原因之一。

“中国学生不是不想提问题,而是不会提问题。”曾有一名学生因不会提问题十分焦急,情急之下买了一本书学习怎样阅读、提问。书中有一步步的提示,但是对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治标不治本”。

同样,很多中国教师想进行启发式教学,但不知道怎样构建问题,以至于课堂上提出的大多是偏知识点的问题。这也导致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老师:“是不是这样?”

学生:“是。”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

换句话说,教师们并没有将知识点的思维过程、相关应用、依据的假设等方面分析出来,构造成一套由浅入深、有结构的问题体系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当你不会提问题,不能阐明意义,不能有条理地思考,不会分析和论证,在实验室里不能自主探究,读文献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自己的研究规划,思想不够开阔、灵活……你就要认真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出了问题。

教育专家指出,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精神培养。求真、求实、好奇心、钻研精神、主动性、思路开阔等特点,一直是中国理工科学生的短板。这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到大学再展开为时已晚。它不易测试,却是STEM人才培养所急需的。

另一方面是技术训练。对理工科学生特别重要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十大方面——提出有新意和依据的挑战性问题、问题分析、阅读中的论证分析和评估、清晰并具体的思考和表达、对证据的全面探寻和评估、因果推理、科学推理(包括构造检验和证实)、实践和联导(权衡)推理、辨别隐含假设、提出和判断替代解释和论证。这10个方面是推进知识、做出决策的利器。

在掌握上述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进而形成批判性写作能力,包括分析性写作和基于探究的论证性写作。这是学术论文的基础,也最能反映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GRE考试就主要考查分析性写作、论证性写作。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