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怪怪的汗病, 逃不出中医的火眼金睛

在临床上,有常见的中医汗病,如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湿热熏蒸的多汗黄汗。这是根据证型分类的汗病。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汗病,比如下面按照出汗部位所罗列的汗病。我们来看一下,同时了解一下对应汗病中医的解释与治疗。

点击加载图片

1、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与中医辩证的气虚表卫不固有关,可以补气固表敛汗治疗。

点击加载图片

2、半身汗: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其病变不在有汗的半身,而在无汗的一侧。产生的原因主要因痰、湿等邪阻滞于身体的一侧经脉,气血运行不周,津液布达受阻,以致汗液排泄障碍。常见于中风或寒热不调有关,可以祛湿化痰通络或寒热双调治疗。

3、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思虑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若心胸出汗,气短乏力,健忘,食欲不振,大便溏,属于心脾气虚,可以中药归脾汤加减调理,健脾养心敛汗。若心胸汗出,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遗精,骨蒸潮热,属于心肾阴虚,可以滋阴补肾、养心敛汗。

点击加载图片

4、外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男性阴囊湿疹等。多与肝经湿热下注有关。可以清肝泻火敛汗治疗。

5、腋汗:指两腋窝乃至胁下出汗的一种表现。汗出不臭,伴有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午后炒热或者手足心发热,多属于肝热阴虚,可以滋阴养肝血安神敛汗调理;汗出臭如狐骚气味,伴有胸闷纳呆,口苦,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尿少色黄,属于肝胆湿热,可以清肝泻火敛汗调理。临床腋臭是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可以按照肝胆湿热辩证治疗或者手术。

点击加载图片

6、头汗:出汗仅仅限于头部或者颈部,称为头汗。如果进餐或者是小儿睡眠时头部出汗,无任何症状,称为“蒸笼头”, 若头面汗多,伴有面赤烦渴,为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于头面,可以清上焦邪热,配合敛汗治疗;若伴有头身困重,身热不杨,舌苔黄腻,为中焦湿热蕴蒸所致,可以通畅中焦,清热敛汗调理。若但头汗出,伴有寒热,口苦心烦,胁痛者,属于伤寒少阳病,可以和解少阳,止汗治疗。

7、手足心汗: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常在青少年时发病,多半是精神压抑引起,多为生理现象,不需要调理,多多训练,适应了就会好转。出汗多则为病理现象。若手心汗出,伴有食欲不振,身重体困,小便黄,舌苔黄腻,属于脾胃湿热,可以健脾除湿清热止汗调理;若手足心汗出,伴有身体倦怠乏力,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溏,属于脾胃气虚,可以健脾益气止汗治疗。若汗出,伴有咽干口燥,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饥不欲食,属于脾胃阴虚,可以健脾养胃阴,敛汗治疗。

点击加载图片

9、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寒邪痹阻,经脉不通所致。可以驱寒补虚,通络敛汗治疗。亦有原因不明,需要排除脑血管问题。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发抖,而后汗出)、生命垂危之际的“脱汗”(大汗淋漓不尽),均为疾病转危之征象,应加以重视。不在此篇讨论范围,就不絮叨了。

点击加载图片

同时,汗病患者注意饮食,一般不要吃辛辣,如辣椒、花椒、生姜、葱、烟酒、茴香、八角、桂皮等,以免加重出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