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精美!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子,想必爱好收藏的朋友一定不陌生,此玉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乐寿堂。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原重为10700公斤,由扬州工匠琢制6年完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达5350公斤,是中国古代玉器史上所用玉料最巨,运输距离最长,雕琢时间最久,花销费用最高,器形最大,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精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系用呈青白二色的名贵密勒塔山和田青玉雕成。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配,更显得雍容华贵。

这块重达万斤的巨型玉材出自距北京万里之外的新疆,从开采到运至京城大概需要数年功夫,所费人力物力更是数以千计。乾隆皇帝认为这样罕见的大玉材,应该用来表现伟大功业,他最终决定按内府所藏宋人所绘《大禹治水图》上的形象,来雕琢一座高大的玉山。

在宫内先按玉山原石的形状,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致使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六年时间方琢成,玉山雕成返回北京后,刻字钤印,又用两年功夫,颇费周折,才大功告成。

大禹治水玉山现在仍安置在乐寿堂后部,玉山上峰岩高耸,古木苍劲,瀑布飞落,又有云雾升腾至山顶。玉山上下三五成群凿石开山的劳动场景富于戏剧性,共有十几处,工匠们分别使用不同器械劳作,像是古代开凿技术的大会演。

但玉山上部的情形则更富浪漫气息,不仅有奔跑跳跃的麋鹿和猿猴,有快要登上颠峰的老者及仆从,更有神仙以雷火来助开山。玉山背面铭刻着乾隆皇帝为这座伟大的玉山所作的长诗及注文。

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材料的原有形状,灵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彷佛在开山爆破,使这件描写现实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大禹治水题材取自我国上古传说,当时整个中华大地洪水泛滥,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件事应有事实根据的,而且具有积极意义。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出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公共事业之中。

大禹因治水成功,成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舜在挑选继承人时,自然就选中了禹。经舜举荐,禹成了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可贵之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没有率民逃避、消极逃亡的内容,而是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精神是感人的,也是很伟大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制作这样一个巨型玉雕,既有乾隆千古圣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迹自勉的含义。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巨大的玉山最后安置在乾隆皇帝为自己建造的太上皇寝宫——乐寿堂中。帝王用它来夸饰丰功伟业,但有意无意之间,在光滑温润的青玉上,一个个精致工巧的劳动场景似乎影射出一个古老民族勤劳自强的伟大灵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