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姜而非姜,入水变色,活血行气散瘀,通女子之经,除臂膀之风湿【一点资讯】
中医文化经过几千的传承与发展,自然有其独到之处,每一味中药也有它各自的特点,比如有一味中药它似姜而非姜,入水可以使水变色,李时珍称之为“宝鼎香”,用之养生能够活血行气散瘀,通女子之经,除上肢臂膀之风湿。
这味中药就是姜黄,因为似姜而泡入水中能使水染色而得名,中药姜黄在唐之前尚没有知名典籍的记载,就以当下已知的典籍中,唐代《新修本草》中“主心腹结积,下气破血”是对姜黄最早的记载,其中“破血”的意思是活血可以破开瘀血。
可见姜黄活血功用的力度,《本草蒙筌》也提到“论功力,姜黄又烈过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姜黄既可以活血又能行气,使气血通畅,正如《本草求真》提到“凡一切结气、瘀血,血闭,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也”。
虽然典籍中对于姜黄的夸赞不在少数,但是一味姜黄也是独木难成林,需要与其它中药配合使用才能更好的养生,就以姜黄在养生中的分类来说可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姜黄活血行气。
气是血运行的动力,血是气运行的物质基础,不论是气滞还是血瘀时间长了都会衍化为气滞血瘀,姜黄既可以行气也可以活血,能疏通气血的瘀滞,尤其是心、胸、肋、腹的气滞血瘀更为适用。
心胸的闷痛或者痛如刺,若是因为血瘀气滞而胸中阳气不通,心脉闭阻,姜黄可配合当归、木香、乌药一起活血行气化瘀;还有一个组合方式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姜黄、丹参、川芎。
肝气郁滞也会横向阻碍胃气,从而肝胃气滞,若伴有寒气从而表现出肋部的痛,可用姜黄、枳壳、桂心、炙甘草一起疏肝理气、温中散寒。
二、姜黄活血通经。
姜黄能活血通经,而且只要是血瘀所产生的经期亚健康均可以使用姜黄来养生,而且在合理配伍的情况下应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可以简单地看几个方法。
《圣济总录》中用姜黄、当归、白芍、丁香四味中药一起打碎成末,用温热的酒冲着喝,适合于女子的“月水”来时滞涩不下,这个方法需要在经期欲来之时用。
若经期常常提前而来,量少滞涩而颜色赤,属于血热夹瘀,可用姜黄配伍牡丹皮、黄芩、当归、熟地、川芎,以活血化瘀,清热通经。
三、姜黄清除臂膀之风湿。
姜黄最大的特点是行气活血,还能疏通经络,这是内在的作用,在外则能散风寒湿,因此适合于风湿之痹,也就是平日里常提到的“风湿”,尤其是上肢臂膀的风湿尤其适合用姜黄。
常用的方法出自于《赤水玄珠》,是由姜黄、羌活、白术、甘草组成。现代也常常用到姜黄与海桐皮的搭配方法。这两个方法不论是风寒湿还是气血不通畅、经络不通的原因都可以。
姜黄活血之力较强,因此使用不能过多,一按来说煎煮以3至10克为宜,如果打碎成末直接吃就要更好少,一般来说2至3克足矣。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姜黄活血行瘀之力强可以适合于气滞血瘀之人,但是血虚而没有瘀滞的人、准妈妈就不能用,反之会与养生背道而驰。
关于姜黄还有一点是必须了解的,那就是中药郁金、片姜黄需要与姜黄区分,三者的来源关系很大,在功用上也有类似之处,所以需要加以区分鉴别。
郁金是源自于两种植物,分别是郁金、姜黄,属于植物根;姜黄是植物姜黄的根茎;片姜黄是植物郁金的根茎,三者的来源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的。
在功用上,郁金寒凉,其它两者较为温热,主要的区别在于郁金或者之力不如姜黄,而姜黄清除臂膀风湿之力不如片姜黄,总体来说三者各有优点。
中医文化的传承中,千百种中药各有优点,就以养生爱好者来说全都了解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多了解与自身养生有关的中药,这样可以让养生更佳简单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