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家走廊到人民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见证“日月换新天”
“行走在北京中轴线”系列走到了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群,是世界第一大广场。从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正阳门城楼(上篇已讲过)、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旗杆、天安门城楼,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里原本是没有广场的,我们就通过地图和老照片,来还原一下它曾经的模样。
曾经的皇城大门和宫廷走廊
天安门在明朝始建时叫“承天门”,清顺治改建后才称为“天安门”。从正阳门到天安门之间,原来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宫廷走廊,属于皇城的一部分。
正阳门北侧有一座皇城南门,明朝时叫大明门,清朝时叫大清门,民国改为中华门。再向北至天安门为“千步廊”,为一条南北御道,沿途左右有廊房110间,都是政府部门办公地,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侧有高高的宫墙。围墙与长安街交界的两个门为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从正阳门到中华门之间是一个方形广场,俗称“棋盘街”。清朝时门外有下马碑,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进了门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过。
明朝北京城地图(局部)
清朝北京城地图(局部)
复原示意图
旧物利用好传统:中华门匾额趣事
中华门在明朝叫大明门,享有国门地位,门联为“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说明进了这道门,就是皇帝的居所了。
民国时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需重刻匾额,但一时找不到适合的匾额石料,为了省事,有人建议把“大清门”匾翻过来,刻上“中华门”就行了,大家都觉得这主意不错,结果翻过来一看,石匾后面有三个字“大明门”,原来当年清朝人也是这么想的。后来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刻好“中华门”挂上。
1901年,大清门
民国时期,中华门
其实,李自成进北京后,也曾命令把此门改为“大顺门”,可是还没来得及改,大顺就结束了!
循序渐进的广场改造
天安门广场不是一次建成的,变成现在这样,经过了百年的渐进式改造。
民国初期,从金水桥看广场,远处为正阳门城楼
民国初期的天安门城楼
民国三年(1914年),拆除了千步廊内的廊房,铺上了沥青路,行人、车辆均可通行。这是第一次改造。
1946年,中华门、千步廊、棋盘街、城墙都还在。
1949年,为了举行开国大典,在广场竖起了国旗旗杆。
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言。
1949年开国大典,解放军队伍走过天安门前,接受检阅。
1949年开国大典,车队穿过中华门。
1950年,广场前拓宽重铺了路面,为了交通方便,将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和狮子做了适当位移。上图为1950年建国一周年国庆阅兵,解放军骑兵队伍走过天安门前。可以看到当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已经确定。
1950年建国一周年国庆阅兵,远处还可见到长安右门。
1952年,拆除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此时的中华门和棋盘街十分整齐,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未建。
1954年,天安门城楼前加建了观礼台。
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之后不久就拆除了中华门、棋盘街及广场上的红墙,大规模扩建广场。同年,两侧始建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上图为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与中华门、千步廊、红墙共存的短暂时刻。此时,广场还未扩建,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尚未动工,棋盘街内是前门公共汽车站。
1959年,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2003年改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成,均被评为建国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
这是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1971年,在天安门广场卖萝卜的摊贩。
毛主席纪念堂(图为今年拍摄)
1977年,在原中华门的位置建成了毛主席纪念堂。至此,广场基本定型,没有太大变化了。
人民的广场看不够
现在的天安门广场是人民的广场,它宽阔深远,庄严神圣,见证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奋斗,国家的复兴和崛起,让人顿生景仰与豪迈之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样的民族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
天安门城楼
金水桥前的石狮
华夏威严之华表
国旗旗杆和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大会堂
中国国家博物馆
毛主席纪念堂前的雕塑
去年国庆时广场上的孙中山巨幅画像
去年国庆节的广场花篮
天安门广场就像一个大大的“口”字,中轴线上的建筑就像一条纵线,从中间穿过,形成中国的“中”。这一片中轴线上的现代建筑和沿线的老建筑融合在一起,让中轴线有了新的生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