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蕲水注》考略

○蕲水

△蕲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

山即蕲山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五水即谓蕲水、希水、巴水、及赤亭水、西归水,蛮左凭居,阻藉山川,世为抄暴。宋世沈庆之于西阳上下,诛伐蛮夷,即五水蛮也。

蕲水,即今湖北蕲春县西南之蕲河。源出蕲春县东北四流山,西南流,至蕲口入江。《水经·蕲水》:“蕲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南过其县西,又南至蕲口南入于江”[1]

清末黄州府航道图

1957年蕲河航运图

摘自蕲河航运史(珍贵清代蕲河航道图)  古今蕲谈公众号20190628(资料来源:《黄冈地区水运志》、《蕲春县交通志》、《蕲春县水利志》)

蕲山,按蕲河源出蕲春县东北四流山,则蕲山亦大致相当今蕲春县东北四流山一带之山岭。

希水,即今湖北浠水县东南之浠水。《水经·江水注》:希水“出灊县霍山西麓。……西南流分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又南,积而为湖,谓之希湖。湖水又南流,径轪县东,而南流注于江”。 [2]

水首受希水,此句估计是郦道元在查阅相关蕲水与希水古地图时发现蕲水上游与希水相通。仔细比对今蕲春县与浠水县地形图可知尽管二水上游有的支流非常接近,但毕竟隔着三角山等分水岭显然是无法相通的,故“水首受希水”之句,初步揣测系因道元所见之古图绘制粗疏而致谬也。

五水蛮,古代巴人的一支。东汉迁南郡潳山蛮、巫蛮置江夏界,后渐繁衍。十六国时,已北趋淮、汝,南极江、汉。主要分布于今鄂东、豫东南、皖西北与长江之间。因其地有巴水(今巴河)、蕲水、希水(今浠水)、赤亭水(今举水)、西归水(今倒水)等五水,故名。又因其所隶州、郡名,亦称豫州蛮、西阳蛮。地处水陆要冲,生产发达。晋时已形成“夷市”(在今湖北鄂州东),与汉人进行交换。南朝宋、齐于其地设若干左郡、左县,经过长期接触与杂居,渐与汉人融合。[3]

沈庆之(386—465),南朝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字弘先。少时躬耕垄亩,至三十岁仍不为人知。后檀道济荐之于宋文帝,得出入禁省,寻转正员将军。前后多次率兵镇压江汉蛮民,以勇猛善战闻名。武帝时,除殿中员外将军。元嘉中,沔水流域群蛮并起,被授为建威将军,专军征讨,大破之。后又平定沔北诸蛮,所获蛮人并移京邑为营户。迁太子步兵校尉。又督诸军往攻淮上流民司马黑石。元嘉末太子刘劭杀文帝自立,乃率军从孝武帝讨平之,为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为南朝寒门庶族执政的代表人物。孝建二年(455),请以年老罢归,许以始兴公就第。次年,又平定竟陵王之叛,位至司空。移居娄湖,产业累千万金,奴僮千计。孝武帝临终,遗命与尚书令柳元景等辅立前废帝。前废帝无道,柳元景等谋废帝立江夏王义恭,他揭发其事,元景、义恭皆被杀。后因屡谏而为前废帝所不悦,竟被赐死。[4]

△南过其县西。

晋改为蕲阳县,县徙江州,置大阳戍,从齐昌郡移治于此也。

△又南至蕲口南,入于江。

蕲水南对蕲阳州入于大江,谓之蕲口。洲上有蕲阳县徙。

蕲阳县,东晋孝武帝改蕲春县置,属南新蔡郡。治所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北六里罗州城。南朝宋属西阳郡。北齐改为齐昌县。[5]

蕲口,指长江水与蕲水会合之口。即今湖北蕲春县西南长江北岸蕲州镇。[6]

大阳戍,南朝宋置,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南蕲水东岸。《水经·蕲水注》:蕲春县“晋改为蕲阳县,县徙江州,置大阳戍”。 [7]

齐昌郡,南齐置,属郢州。治所在齐昌县(今湖北蕲春县西北六里罗州城)。辖境约当今湖北蕲春县蕲水以东及黄梅县地。永明四年(486)改属豫州。梁废。[8]


[1]-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3]-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4]摘自 二十六史精要辞典等

[5]-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6]- 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7]-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8]--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0)

相关推荐

  • 夏日新:黄梅古属蕲春、寻阳二县考

    投稿邮箱 黄梅明清两代多次修志,现保存下来的有清代三部县志,即顺治.乾隆和光绪年间刊行的三部县志.三部县志关于黄梅古代沿革并不完全一样.如顺治<黄梅县志>谓:"(黄梅)春秋属楚, ...

  • 夏日新:黄梅古县治考

    投稿邮箱 摘要:黄梅是鄂东千年古县,长期南北分县而治,至隋始县域南北合为一县.旧多谓古县治在县西白花畈,至元代迁移至现址.但据新发现的大量史料看,至迟从唐代起,黄梅县治就在现址,并沿袭至今. 关键词: ...

  • 希水、浠水、蕲水, 你分得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鄂东巴人之谜]     蕲水浠水本是两条河(5) 上回讲到"五水"的巴水,也就是今天的巴河.有读者接着就提问,另外的四水,有考证吗?同样,历史学家冯永轩先生在<五 ...

  • 浠水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沿着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看看它的变迁过程

    浠水简史 据知乎上显示,"截止到2021年4月,中国大陆共计1301个县,117个自治县:另有977个市辖区.394个县级市.49个旗.3个自治旗.1 个特区.1个林区,合计2843个县级区 ...

  • 《水经注》卷十六谷水、甘水、漆水、浐水、沮水考略

    <水经·谷水注>考略 摘要:<水经·谷水注>(卷十六)是研究洛阳地域最重要的基础性历史文献之一.本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鉴于文献记载的模糊性), ...

  • 《水经•甘水注》考略

    ○甘水 △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 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掌焉. 鹿蹄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鹿蹄山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 ...

  • 《水经.斤江水注》略考

    △斤江水出交阯龙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 <地理志>云:迳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王成组认为郦注最后五卷分散的支流,构成相当完整的鬱(今简称郁)水与溱水两系,也就是现在所称的西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初稿)--《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卷四十 ○渐江水 A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迳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十)----《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E2 江水东迳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九)----《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D2 江水北迳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嶀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八)----《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C2 浙江又东迳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侯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稽,溱山阴是也. 柴辟(亭),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南崇福镇东南.<汉书·地理志> 会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七)----《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A7 <吴越春秋>云:句践炼冶铜锡之处.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句践臣吴,吴王封句践於越百里之地,东至炭渎是也.县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长湖中.晋车骑将军孔敬康少时,遯世栖迹此山.湖北有三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六)----《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A2 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匮山,石形似匮,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的状若射侯,故谓射的.射的之西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五)----《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E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