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当年高考后的选择,今天还是可以听一听

▲这是阿呆爸的第174篇原创
文 | 阿呆爸
1
明天起,各地的高考成绩就陆续可查了。
查完分,就是填志愿。高考填志愿,向来玄机很大。
除非你考了全省前五十名,北大清华板上钉钉,100名开外,虽然分数高,底气也足,但一不小心志愿报冲突了,也有可能落榜的。
去年我们单位同事的儿子,考分就有点尴尬。
分数挺高,过了清华线。但是又没有高到秒杀的地步,报清华估计只能录取到冷门一点的专业,比如核物理。
如果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到底是选浙大、复旦,还是中科大、国科大呢?是选金融、计算机,还是经济、管理呢?
当时我和这个同事一起聊天,聊到怎么报志愿的事情,我就说了一个思路:
如果是我的话,在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提下,首选城市,次选学校,最次选专业。
我这个思路,是因为听了京东老板刘强东的一番话。
到底对不对,利弊何在,这里和大家聊聊,家里有亲戚、孩子参加高考的,甚至于找工作的,可以参考。
2
刘强东是江苏宿迁人。
他1992年参加高考,考分688,勇夺当年宿迁市高考状元。
2017年的时候,刘强东的母校宿迁中学90周年校庆。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正是功成名就春风得意的刘强东,回到母校做了一场演讲。
这段演讲里的一段话,打动了我,我觉得从中很能看出来刘强东的见识和魄力:
那一年我所有的志愿,我只报了两个城市,就是北京和上海,老实说对于我来讲,上什么学校不是最重要的,我一定要去中国最大的都市去上学,因为我坚信,在哪儿我可以站得更高,我可以看得更远,我才可以走得更远。
我觉得他的这段话,很直白的说透了高考报志愿的逻辑。而这个逻辑,也被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忽略了。那就是:
选城市,是报志愿最关键的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先听听刘强东的故事,会更有启发。
3
1973年,刘强东出生在江苏宿迁的农村。
宿迁这个地方,今天发展还不错。但是在刘强东出生的那些年,是著名的苏北穷乡。
在多年后的回忆里,刘强东说到小时候生活有三条主线,第一条就是:穷。
穷到什么地步?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年只能吃一两次猪肉,平时主要吃玉米、红薯。
其中,从11月开始就吃红薯一直吃到第二年5月,剩下半年主要吃玉米,在玉米还嫩的时候连玉米芯也吃掉。
小学四年级,他跑到镇政府,才第一次看到电灯泡亮着光,还和小伙伴们热烈讨论会不会烫手,能不能点烟。
贫穷会刺激人。
可能是天赋好,也因为勤奋,刘强东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
中考,他考上了宿迁中学。这是当时江苏13所重点高中之一。
在中考前,他的父亲答应他,如果考上了,就带他去上海开开眼界。但是可惜,等他真的考上了,他的父亲却没有履行承诺。
于是,一赌气,刘强东就攥着存了很多年的50块钱,穿上大裤头,一个人离家出走去看世界了。
那是他第一次坐火车,先去徐州,再从徐州去省城南京。
到了南京,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大都市,绕着37层高的金陵大厦,他走了好多圈。
还让他稀罕的是,到了后半夜,南京街边的路灯还亮着。这跟他刚刚通电没几年的老家,完全不能比啊。
北京什么样,上海什么样,纽约、伦敦、东京什么样?
穷小子刘强东,在滚滚长江边,野心膨的炸开了。
他猛然发现自己先前当村长、买条船的理想,太渺小,太可笑了。
他暗暗发誓: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跳出井口,一定要去北京或者上海上大学。
(1980年代的金陵饭店)
4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刘强东当年考了688分,是状元,全中国任何一所大学,包括北大清华,他都能报,都能录取。
但是他最终报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因为班主任老师说,当官能造福更多人。他认为从社会学系毕业了,可以走仕途。
整体上看,人大比不上清华北大,但也是中国顶尖的大学了。在这里,刘强东狠狠地折腾起来。
据说在大一时,他靠着抄每个6分钱的信封,一个周末就赚到了2000多块。
九十年代初的2000多块,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巨款了。
要知道1992年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才226块。刘强东一个周末兼职的收入,就赶上了很多上班族大半年的工资。
灵活的头脑,敢折腾的勇气,让刘强东从上大学后,就再也没从家里要过一分钱。
别看抄信封这个事简单,其中玄机很大:
(摘自刘强东:《我的创业史》)
看出玄机了吗?刘强东抄的信封,之所以牛,关键是有“北京”两个字加持!
我们想一想就明白了。
很多人都有过接听“010”开头电话的经历吧,电话里来头都很大,“某某部、某某办”,一路开下去,不是推销这个,就是兜售那个。
其中真真假假,龙蛇混杂。今天我们见识多了,无所谓,在九十年代初,那是相当蛊惑的。
其实,即使是在今天,这种来自北京的生意,都没断根。这种生意也只能是北京做、上海做。
因为众所周知,那里的权力、资源、人脉、资金、信息,是全中国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
很多大企业,拼死都要去北京设个办事处,总部,原因也在这里。
但凡要想成点事,唯有大城市,可选的路才多。
5
一个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去哪里上大学,是一件影响一生的事情。
了解一个城市,成本最低的时候,就是大学时代。
现在,绝大部分高校住宿费一年不超过2000块钱。
也就是说,上了大学,2000块就可以在一线城市住上一年。
这样便宜的价格,你在走出校门后,会备感刺激。因为那时,就算是在三线城市,一个合租的单间,一个月也要一千块了。
中国差不多有300个城市。
除了北上广深等寥寥几所一线城市,和杭州南京成都这些新一线,其他城市都经不起你去折腾。
在北上广深,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大学四年你可能只是了解这个城市的1%。
但你换一个三四线小城市,城市商业核心区,也就那么两三块,地铁都未必有。
你走上一年,每条巷子的美容美发店估计都认识你了。
而在大点的城市,至少是省会吧,留心一下,各种商品、艺术、体育赛事的会展、演出,每年是数以百计的。
在北上广,大大小小,那就是数以千计了。
北上广,我生活过,农村,三四线小城,我也长待过。
上面的感触,是发自肺腑的。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这句话虽然很滥俗,但多少道破了一点真相。
因为一个人的眼界往往是被身处的环境、经历决定的。在青少年时期,这种影响,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6
当然,大城市演唱会再多,也不是我来天天享乐的。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
在学习这件事上,资源最丰富的,还是在大城市。
中国的学术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同样是从零起步,在大城市的往往发展更好,在小城市的就要艰难的多。
举一个简单例子看看就知道了。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很多人不知道,这两所大学原来是一家。
1956年时,因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交通大学开始从上海搬迁到西安。
大部分都搬去了西安,上海只留下了造船系、起重运输机械系和其他一些专业。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于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很多人都认为西安的交通大学整体实力都是在上海的交通大学之上的。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呢?几乎没有人这样觉得了。
今天的各种大学排行榜满天飞,上海交大一般都能排进前十了。
西安交大虽然发展也还不错,是所谓的985、双一流,但是平常心聊一聊,这两所大学,谁知道的多,你愿意去哪个?
造成这种逆转的关键,城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7
谈钱不俗,不是家里又矿,你都得出来找工作,赚钱养家。
在工作机会、薪水、职业发展上,大城市优势不用多说了。
毕业找实习之际,你就会发现:
学金融,最好的实习岗位基本都在北上广深。
搞IT,还是北上广深,加个杭州。
今天,同样是在互联网行业,你在北京、上海、深圳能轻轻松松找到一个年薪二三十万的工作。
但你在很多中西部省份找一个有点名气的互联网公司都很难。
同样,回到一个小城市,哪怕你学的是最热门的金融,可能也只能去坐柜台或者做信贷员;如果你学了人工智能,那可能只能去当网管,或者去修电脑。
这种资源是按照城市的规模、级别、区位呈一个圈,逐圈递减的。
在最中间,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在边上是省会南京郑州合肥,再外面是三线四线小县城。
8
最后,还是回到刘强东。
他第一次坐火车,到了省城南京。
第一次上大学,到了首都北京。
第一次坐飞机,则是去了中国经济中心上海,见投资人。
从他当年的人生选择里,给我的启发就是:城市对人生发展有着近乎决定性的影响。上大学能让我们以最低成本融入一个城市。
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切莫忽视这个因素。
那么,今年的高考志愿怎么填,如果非要我给一点可操作性的建议的话,那么,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首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次选,南京、西安、武汉,杭州,拥有北上之外最多的大学,经济发展可圈可点。
再次,重庆、天津、深圳、厦门、合肥、长沙,要么在教育资源,要么在城市发展上,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很多。
而且,在学校实力口碑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江浙沪、东部沿海一带的城市。
今日互动
猜一猜,我同事的儿子,最后报了哪个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