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龙:从山东“莘县”到上海“莘庄”——汉字何以包容和尊重异读?
新闻学院17级小刘同学来信:
今天您在课堂上谈到了汉字的语音包容性,我想问这样的语音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默认还是由于语境中词义的不同呢?
平常我在读“薄”bo和bao两个读音时就经常弄错。网上说当意义为厚度小的,味道淡的时候应该读bao,而用于合成词或成语,表示轻微、少的意思时读bo。可是我觉得这两个音通过意义区分时本身就有一定的重叠。而且像在课堂上提到的“薄bao田”和“薄bo地”的情况,我觉得也不能简单地通过意义区分(同时我发现我用输入法打出来的时候这两个词都应该读bo),所以我觉得很困惑。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能完全读对这些读音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读正确的读音,还是随意一些,只要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就可以呢?
同时我又联想到前不久老师谈到“说客”一词时说:“语音变异没有贵贱之分,所有变异一律平等。这不仅仅反映了语言的工具性(共时性),更体现了语言的人文性,即尊重语言使用的现实。”那么是不是亘古不变的正确读音也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从小就学习各种各样的多音字,要组词要造句,要了解它们的不同用法。因为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根据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但像上课举例的“莘xin庄”和“莘shen县”,它们都是地名。“莘”的不同读音并不能起到区别具体用法和词性词义的作用。这样的多音字现在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记音是具有唯一性的,字母和音素的对应是固定的;谐音是选择性的,字形和音节的对应是不固定的。
同字异读具有信息的不确定性。人们靠谐音联想、语境联想等途径达到字的确切所指。这种信息上的不确定性赋予汉字表达者和解读者更多的主体选择自由。
每一种异读后面都活跃着值得尊重的文化密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