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禁止出境文物(十七)西汉滇王金印
古代文献记载,距今2000多年前,云南滇池沿岸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滇”的古代王国,但滇国的具体情况却十分模糊。直到1956年,在滇池东岸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了众多时代久远但又与中原风格不同的青铜器,初步认定属于古滇国的遗存,引起了中国考古界的高度重视。随后,在1956年11月到1957年1月,对石寨山开展了第二次发掘,取得了更重大发现,从6号墓出土了一枚镌有四个篆字的金印,滇王之印。由此确认石寨山古墓群正是古滇王国的王族墓地,消失千年的古滇国重被发现,这也是云南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
在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三件被列为禁止出境的顶级文物。在195件组顶级文物中,在同一个遗址出土3件以上的情况不多。三件之一的滇王金印出土后被送到北京,现在是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中表现两汉时期边疆地区文明发展的代表性文物。金印由印纽和印身组成,是由纯金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共重90克,印面呈正方形,边长各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纽高2厘米,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录,也是国博馆藏禁止出境文物中个头最小的。
印面有四个篆书文字,“滇王之印”。文字是用雕凿阴刻而成,现在还能在笔划两边看到清晰的凿痕。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西汉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 汉武帝为打通由四川经昆明通往西域的南部通道,对古滇国用兵,滇国国王投降归顺,汉武帝赐予他滇王之印,确立了与中原中央王朝的隶属关系,从此云南的部分地区作为新设的益州郡,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滇王金印不但确证了古滇国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文献记载可靠,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云南地方的古代历史,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因此,滇王金印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皇后之玺一样,虽然个头小,但都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顶级国宝。
金印的制作非常精良考究,印钮作蟠蛇,蛇首昂起向右上方,蛇身盘曲,蛇背有鳞纹。
两汉时,通过北击匈奴,东征朝鲜,南收南越,基本将汉文化圈都纳入统一的中央政权,但对于边疆地区,往往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只要称臣纳供,不对抗中央王朝就行了。汉王朝还为每一个臣服的地方政权制作了一枚金印,史书上记载,除古滇国外,以自大闻名的夜郎国和大海之外的日本倭国都被授予过金印。
1784年在日本博多志贺岛上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虽然《后汉书》记载了倭奴国使臣朝贡光武帝和刘秀赐印绶的历史,但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一直受到怀疑。1955年滇王金印出土后,两印在印面尺寸、篆刻字体和印纽形制等方面十分相似,印证了倭奴王金印真实,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真实可信。
对滇王金印的研究,也是王国维双重证据法的又一次运用,这种考古出土文物与司马迁《史记》相证的道理,早在王国维用甲骨文证明《殷本纪》后就提出来了。不过,现在中国学术界出现很大的争论,焦点在于用考古发现的东西来证明古代文献记载,或是说从古代文献上找到对考古发现的解释,认为这就是双重证据法。但其实,王国维说的很明确,是要用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和古代文献上的文字来对照,如果出土的材料没有文字,那就不算双重证据法了。
挺简单的事,闹得挺复杂的。关注我们与照耀同行IDwalkingwithshining与历史、文化同行,与自然、美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