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过往,皆为序章,2021,我想以更好的姿态去拥抱你。
#2021开年心愿#
凡事过往,皆为序章,2021,我想用这几个心愿,以更好的姿态去拥抱你。
读书
梁文道曾说过: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读书是件小事,但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坚持。
奥巴马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单身家庭,即便如此,他也从没放弃过读书,他的母亲更是在凌晨四点半给他讲课。
在一个演讲中奥巴马告诉学生,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把学上好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梦,读书是为了拥有更多的选择。
一本书当你买下来的那一刻,它就不再单单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沉淀的的知识,是生命里重要的一块砖。
这些砖累积起来,会逐渐成为我们内心一面坚固的精神之墙,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形成批判性思维,勇于迈出脚下未知的一切。
读书可能不会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可以保证我们正确的对待命运;
读书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读书会拦住很多出路。
2021计划读书类型:成长型思维和谈判沟通。
相关书单:《高能量姿态》、《先发影响力》、《赋能》、《思考快与慢》、《能力陷阱》。
谈判沟通能力:《高效演讲》、《关键对话》、《掌控谈话》、《非暴力沟通》
提高自己底层认知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在1973年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模型叫冰山模型。
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在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人的知识、技能等外在表现,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
冰山以下部分包括人的自我认知、社会定位、深度思考、格局、价值观、品质、动机等,是人内在不易察觉且难以测量评估的部分,但却对人的行为和表现起着最关键的部分。
我们的底层认知就像这座冰山,海面上看不见的部分才是真正体现一个人能力的部分。
正如电影《教父》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那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底层认知能力。
① 多学习。
认知需要底货支撑,必须多学习,吸收知识,就像大树一样,每天都需要吸收眼光和养分才能不断成长,人也如此,如果不学习,只凭空想象,非常容易产生焦虑。
② 深度思考。
在这和大家分享一个思维方法叫“绿灯思维”。
出自成甲《好好学习》一书,里面他提出人的两种思维模式: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的人,往往不愿意尝试新东西,不愿意做出改变,长此以往,成长会非常缓慢。
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持续成长的是绿灯思维。
就是遇见不同意见,第一本能反应不是反驳,而是深度思考,我可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往往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新认知。
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总结和创新,这样在面对更复杂的事情时,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认知。
③ 多交流。
人是群居动物,通过交流,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群关系。
每个人的思想,其实多少都会影响到别人,亦或是反过来被他人影响,多和优秀的人交流,通过识别对比各自的思维区别,说不定可以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保持写作。
娜妲莉.高柏在《心灵写作》中说:
练习写作意味着你最终得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
去年11月份,在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最迷茫茫的时候,有幸遇见了媛创写作。
经过一段学习后,写作带给我最直接的一个变化就是更喜欢静心读书了,对周边事物思考的角度也在慢慢变化。
其实,在我们这个快时代,每天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时尚、讯息包围,静下心来做一件事,变得越来越难能可贵。
写作就跟修行、坐禅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深度思考,珍惜并洞察生命的种种精髓,抛开杂念,聆听自己内心世界。
写作带给我第二个变化就是沟通能力有所提升。
比如平时很多不知道怎么说出口的话,但是在写作后,表达的话术就会比较有逻辑,有想法,有感悟。
其次,写作是一个探寻新知的过程。
我记得在课程里,媛媛姐说:
很多知识不是在写之前就知道,而是在写的时候才知道。
这句话我越来越觉得很有道理。
读书、写作、积累素材、实践、反馈,这看似是一个循环,但实际上每次写作在寻找灵感、素材的过程中,都能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新角度。
那2021年,我的计划是保持写作,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输出优质内容,和读者一起努力,一起成长,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
早起早睡,保持运动。
今年尝试每天早起,一周下来发现:
能花半个小时沉浸式阅读,写一会文章,不紧不慢吃完早餐,然后出门工作,有一种掌控一天的感觉。
我们常常会说早睡早起,但很多人都有熬夜的习惯,我之前就是不到时间点根本睡不着,第二天就会给心理做暗示,晚起一会,长期循环下去,就形成不好的习惯。
在这里分享两个早起的办法。
① 无利不早起。
明确自己的目标的计划,给自己动力。
② 潜意识力量。
有句话说的好:
闹铃叫起来的早起,都是被动的,不情愿的早起,更是无法长久的早起。
尝试利用自己潜意识力量,每晚睡觉前与自己内心对话,嘱咐自己明天6点起床,最近用这个办法,我发现自己差不多在5点40这个点就会醒来。
关于运动,自从参加工作后,就很少有运动,明显感觉自己体制不如上学时强。
2021年的目标是每周保持至少2-3次运动,改善自己的体型,每周末快走一次。
做点无用的事。
梁文道曾说过:
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些时刻。
不知何时起,我们讲究快速、工作、生活、学习,都是功利地直奔目标,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白说》里面,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写道: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因为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受思想的洗礼,我们似乎习惯了只做有用的事。
比如说:念书的时候,家长觉得看闲书没有用,画画没用,爱好没用,又不能给高考加分,又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没前途,只觉得高考中考重要,高考重要,一切都排在它们后面。
旅行时,我们习惯去拥挤的地点,直奔目的打卡拍照,却从来没有用眼睛好好看看风景,感受人文气息。
可是哪些喜欢和爱好就真的无用吗?
多年后的我们会发现,恰恰在哪些无用的喜欢里,有着自己的兴趣,如果没有那些兴趣爱好,生活才是真的很无趣。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有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汲取无用的东西。
因为每个看似不起眼无用的技能,或许都会在关键的时刻成为你行走世间的工具。
善待自己,享受孤独。
随着我们长大,与慢慢朋友渐行渐远;
随着我们长大,父母爱你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
随着我们变老,孩子的爱终会逐渐分给其他人;
而我们最不能辜负的人就是自己。
2021,我要学会善待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每当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就给自己一份小奖励,学会享受生活,多出去走走看看,适当放缓脚步。
关于孤独,《奇葩说》里颜如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真正的内心孤独。
以前我挺怕一个人的,总觉得一个人做事会引来别人异样的眼光,在公司面对不熟悉的人,即使自己心里不情愿也还是会搭话,怕被说不合群,可后来我发现,一味的合群,反而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一度失去自我,常常有负面情绪。
在读了作家刘同《一个人就一个人》之后,慢慢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其在喧嚣中盲目从众,不如忍受寂寞。
2021,我要学会与自己相处,在独处中不断充盈自己。
分享一句在书里面很令人心动的一句话:
此刻,哪怕你是两个人,也要保持一个人,别放弃一个人时的爱好,坚持一个人时的独立,留一个人时的思考,喜欢就呆在一起,不喜欢也能潇洒的转身。
与父母多沟通。
知乎上有过这样一项调查:有哪个瞬间让你觉得父母老了。
有个网友是这样回答的:父母开始尊重我了,以前我说的,他们都觉得是错的。
这句话点赞量不多,但说到我心坎里了。
以前总想在爸妈面前像个大人,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知道,也不肯听他们多一句劝。
今年回家有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我爸妈不再说我了,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跟不上我的步伐了,只是静静的听。
由于工作性质,我虽然在家办公,但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到年底才放假,这中间也没有和爸妈多聊天。
走的时候,我妈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用的都装在我行李箱,我爸站在车窗边看着我流眼泪。
等发车时,我才想起来,回家连一张照片都没和他们照,心里挺难过愧疚的。
以前总觉得和父母有很多来日方长,工作后才发现其实能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日子少之又少,一辈子说长很长,说短也很短。
2021,多花点时间,每周和父母打一次视频电话,耐心陪他们说说话,哪怕唠一些家长里短。
花开不言散,友谊不嫌久。
和闺蜜一起度过了十多个年头,从小学、初中、到大学。
她喜欢闹,我喜欢静,她喜欢辣,我喜欢淡,虽然不一样,但每次我们都能不约而同的为对方考虑。
她毕业后就出来工作了,那时候我还在上学,很多朋友毕业后都不在联系了,但我们一直联系。
去年我毕业来广州找工作,没工资,没地住,她直接说你来吧,我养你,现在我们依旧是一起。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友谊是栖息于两个身体中的同一灵魂。
我觉得比起灵魂,我们好像是彼此之间的另一个自己,双方会互补。
我懂你的欲言又止,你懂我的沉默不语,一起互相督促,相互鼓励,共同学习,成长进步。
2021,我希望,下一个十年之际,我们依旧能像现在这样:
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在彼此曾经最黑暗的时候,陪你一起等天亮。
最后,我想说,走的慢,但一直在路上。
2021,加油,努力努力再努力。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我是单丝儿,愿陪你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