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反物质对称与平行宇宙论 第四节 恒星的形成和死亡

恒星的形成和死亡:

在反物质对称时空中,黑洞中心由于时间坍缩作用,将反物质带到和它对称的正物质时空之后。关于这部分反物质的分布状态,除了以星系中心黑洞周围为中心,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递减之外,就是按照星系中的天体分布位置分布。之所以呈星系中天体分布位置状态分布的原因,可能和天体引力导致的对中心点的压力有关。

天体的内部,同样会受到天体引力所产生的,对天体内部压缩的作用力,只不过这种作用力要远比黑洞中心点受到的作用力要小得多。但是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使得从对称时空通过时空坍缩过来的反物质,更容易去到一个有一定作用力,而产生一定压强的地方。也许这个作用力产生的压强,在一定大小的范围内,越大越容易吸引到对称时空过来的反物质。

在现实的宇宙中,大部分行星内部都拥有巨大的能量,在它们的内部大部分都有高温熔岩。这部分行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质量和体积相对比较大,而质量很小的小行星一般就没有这样的现象。虽然这在宇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却同样又是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原因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可以将行星内部变成高温岩浆?

如果仅仅是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我相信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本质上还是三元平衡系统内部的运动。如果是自转和公转所导致的话,就意味着动能转化为行星内部的热能,如果动能减少的话,就会导致行星在恒星系统中的平衡被打破,最终行星就可能会被恒星吞没。

所以行星的自转和公转,并不可能使行星内部形成如此巨大的能量。如果说地球这部分能量来自太阳,则是更不可能,因为太阳的照射在地表的温度,根本不可能达到地下熔岩那样的温度。

根据这几点分析,行星内部蕴藏的巨大的能量的来源,就有可能和恒星能量的来源一样,来自对称时空中的反物质的作用。通过时空坍缩的极少的反物质,会由于行星内部压强的作用,来到这颗行星的内部。这部分极少的反物质与物质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将行星内部的融化成岩浆。

随着行星的质量和体积增大,行星内部受到引力产生的压力也会逐步的变大。这个压力大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压力越大所获得的反物质就越多。最后慢慢的使巨行星内部的熔岩全部从行星内部渗出来,当这颗巨行星完全被高温熔岩覆盖的时候,巨行星就变成一颗对外释放能量的红色天体,这个天体其实就是红矮星。

当这颗天体的质量更大的时候,所获得的反物质也会更多,这时对外释放的能量也会越大,到了某个时间段,这颗巨行星或许就成了一颗真正的恒星。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猜想,关于恒星的形成和死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对恒星影响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天体中心处由于引力产生的向内的压迫作用,这个向内的压迫作用当达到某一个值的时候,就会吸引从对称时空过来的反物质,导致行星内部产生巨大的能量。在这个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个值越大,则吸引的反物质越多,反物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行星就会变成红矮星、棕矮星、恒星等。

当这个值达到下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就可能会对吸引反物质形成阻断作用。这时的恒星已经变成了一颗巨型恒星,恒星内部反物质的补给突然瞬间消失,会导致恒星体积的收缩,当收缩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恒星向内的压迫就会到达下一个临界点,就会导致恒星中物质的三元平衡系统被逐级破坏,最终塌陷从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恒星塌陷而成的黑洞,其实还是和星系中心的超级黑洞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在质量上就可能相差数十万倍。这种恒星形成的黑洞的中心点,受到的引力压迫还远远不足以使内部的物理能量出现时空坍缩,而这类黑洞一般最后会被更大的黑洞所吞噬。

其实可以总结一下,引力产生的向内的压迫作用吸引反物质,就相当于是说,在高压的环境下可以产生(从对称空间吸引)反物质。而地球核心位置的压强可达361700Mpa,相当于360万个大气压。也就是说地球核心位置处受到的压力,大约相当于手掌大的面积(100平方厘米上下),承受36万吨的压力。即便是这么巨大的压力和地球如此大的体积,整个地球内部的能量也是通过数十亿年的积累而成的(积累的同时也在释放,如地球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地热温泉等)。所以虽然在巨大压力的作用下,可能会出现反物质,但要想通过巨大的压力来获得反物质,到目前来看短时间之内仍然遥不可及。

也许这种通过压力吸引对称时空的反物质,就相当于一种天体之间通过这种压力,来竞争以获得反物质的关系一样。当压力不足以与周边天体竞争这一巨大区域的反物质时候,其内部就不能获得反物质。

例如,太阳系中的各个天体获得的反物质,是对称时空中反物质时空坍缩之后,在太阳系和太阳系周边巨大的区域中分布的总量,在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竞争的结果。由于在太阳系以及周边区域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所以太阳获得的反物质也就最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