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药王”胡庆馀堂雪记药号,见证着“红顶徽商”的兴衰荣辱
“江南药王”胡庆馀堂雪记药号,见证着“红顶徽商”的兴衰荣辱
司马狂/文
提起徽商,不得不提胡雪岩;提起胡雪岩,则不得不提他一手创建的“胡庆余堂”。其实,这座耗费30万两白银才建成的药馆的全称是“胡庆馀堂雪记药号”。这庆馀乃是前世积善遗泽之意,典出《易·坤》,“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至于雪记,则是胡雪岩自己的字。这药铺的名字,足以证明我徽州四野所流传胡雪岩开药铺,实为救死扶伤,为母积德,所言不虚。
同治十一年,胡雪岩开始营造自己在元宝街的宅院。两年后,住宅尚未竣工,胡雪岩便又在相隔几百米的大井巷(如今的河坊街)建起胡庆馀堂来。出于徽人对风水的热衷,胡雪岩将这栋建筑物做成“仙鹤”的形状,以求上苍能庇佑胡氏一门长寿安康。虽为药局,整栋建筑却大气磅礴,雕梁画栋,鎏金的栏杆,精湛的徽派三雕,无不彰显着胡雪岩此时财力之雄厚。果真也应了“馀”字,多出之物的本意,以胡氏彼时的财力和势力,药铺的生意赚钱与否还真不重要。今人常有追忆,当年胡公仗义疏财,每有贫疾者抓药,分文不取,活人无数。大抵,极富之人,多会行菩萨事。更何况幼年失怙的胡雪岩,更是深知百姓不易。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在中国虽然中药店铺不胜枚举,但能达到同仁堂和庆馀堂这般地步的,还真就找不出第三家来。更何况,胡庆馀堂建筑群至今145年,依旧保存完整,这才是全国唯一的。众所周知,胡雪岩生命后期,因为“蚕丝大战”,血本无归。阜康银号倒闭,胡庆馀堂也随之易主,被满清权贵文煜收入囊中。此后,胡庆馀堂在烽火连天的百余年间数易其主,但幸运的是胡庆馀堂雪记药号的招牌始终不曾换掉,一挂就是一个半世纪。直到胡庆馀堂解放前的“末代学徒”冯根生,在改革开放后,重塑胡庆余堂国药号,这座历经沧桑的老宅子,才再度焕发出她的荣光来。
胡雪岩创建胡庆馀堂,是以南宋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为基础,搜集各式名医妙方,综合而成,主要以丸、散、膏、丹、胶为主。如今,迈步在胡庆馀堂的回廊间,一块块古朴的木板上篆刻着胡氏药方和主治病症。恍惚中,我似乎又看到身着一袭长衫的胡翁,俯身从小伙计手中拿过药材,亲自嗅一嗅,以辨药材好歹。一边还叮嘱着新进店的小伙计“戒欺”,正所谓“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如今,你自河坊街走过,远远的也能闻着,亦苦亦香的中药材特有的味道。
“医者,是乃仁术”,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名言,从一开始开药局就不是纯粹为了赚钱的胡雪岩,将自己亲手所书“是乃仁术”四个字篆刻在门楣之上。正对着的厅堂上,是胡雪岩手书的匾额“真不二价”,“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这不正是当代人所提倡的“货真价实”么。目前我国,多商人,而少企业家,究其根本就是在经商者多只图利益最大化。百余年前的胡氏,之所以能够富甲天下,我辈从这两句话中,或许就能揣测出些许端倪来吧。
颇为遗憾的是,几番入得胡庆馀堂的时候,都完美错过堂内所设“中药博物馆”开放时间。从外打眼瞧着,占地面积如此宽广的胡庆馀堂,绝对还有很多值得一睹的所在,或许这一切尽在中药博物馆内吧。人生,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本欲待哪日得闲,瞧完中药博物馆再写此文,奈何素材库内快没素材了,这便先行写了再说。后面有机会,再补上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