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申老师端午行记
2018端午节随金申老师一同走访了吕梁、榆林两地,回程又顺路参观考察了繁峙的公主寺与岩山寺。
金申简历: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68年内蒙古上山下乡,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五年。一直从事佛教美术考古及文物鉴定,为中外大专院校和文博单位授课,挑李天下。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点评专家。文物著述三十余种,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善画达摩类佛画,对草原人马有深入体会,画风刚健,独树一帜,美术圈及艺术市场颇受好评。
第一站:汾阳圣母庙
汾阳圣母庙,又名后土庙。因庙内供奉后土圣母,故名。该庙唐前兴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由汾州庆成王府重建,至清道光七年又重修。现存主殿与西侧“眼藏殿”,东侧马王殿。大殿三楹,殿内东、西、北三壁均绘壁画。东壁为《迎驾图》,西壁为《巡幸图》,北壁题《燕乐图》,三壁画面互相连接,而又各自独立,壁画工笔重彩,沥粉贴金,场面壮阔,人物众多,亭台楼阁布局得当,曲桥廊庑错落有致,反映了皇家宫廷生活影子,壁画人物造型优美,比例得当,线条流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艺术造诣之精湛。
第二站:离石安国寺
离石安国寺原名安吉寺,据碑记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曾为唐代宗女昌化公主食邑地。代宗以佛牙二枚赐与昌化,置铜塔贮之,今寺中铜塔楼就是当年供奉、贮放佛牙之处。当地还流传有昌化公主迎佛骨的故事。该寺依山势而建,整体布局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殿宇禅房比比相连。寺主院分上下两层,偏院分内外两进,共四处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铜塔楼、钟鼓楼、万佛阁、关帝阁、观音楼、十王殿、洞宾楼,又有于清端公祠、于莱公祠、于成龙读书楼,还有莱公别墅、石牌坊、砖塔等。
第三站: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
金申老师一行在吕梁市旅发委主任(文物局长)高侯平以及博物馆馆长董楼平、安全科科长韩思元的陪同下参观了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并给与了高度评价。
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坐落在山西离石市闹区龙凤大街,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由古墓馆、汉画像石展厅、辅助展厅、文物中心库及文物科研培训中心等几部分组成。一层为通体大厅,陈列近200余块汉画像石精品和出土汉代文物精华;二层四个大展厅、分别为青铜器馆、陶瓷馆等。
第四站:佳县白云观
白云观又称为白云庙,位于陕北佳县城南五公里的白云山上。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也称嵯峨岭。传说在最初修建白云山庙观时,山顶上常常有白云缭绕,因而得名。白云观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6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修,并加以扩建,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大小建筑400余处,殿堂、楼、阁、洞、祠等建筑50多座。观内有叙述道教、佛教经变故事和山水人物等彩色壁画1590余幅。有碑刻100余块,匾额50余块,还保存有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588年)神宗皇帝给白云山道观颁发的圣旨一道,赠送的《道经》一部和御书的“白云胜景”匾额。
第五站:佳县香炉寺
香炉寺位于佳县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
第六站:榆林红石峡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陕西榆林北3公里处。红石峡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在东西石壁上参差着大小不一的25处石窟。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
第七站:榆林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镇北台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第八站:榆林悬空寺
悬空寺,又名万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至崇宁二年(1103年)之间,因石窟所在石崖之顶建有军事堡寨,开凿石窟是为了满足山顶军事需要,北宋和西夏在此交替经营堡寨,北宋又在此置县,石窟在北宋、西夏交替占领下发展成为佛教寺院。明崇祯八年(1635年)重修。悬空寺历史上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悬于半崖,当地百姓经常避难于此,也相继开凿了一些避难石窟,石窟内存有石碾子、灶台等生活器具。崖壁留有清“同治六年八月初十日回匪至此,七年**匪,至八年七月**”百姓避难题记足可以说明一切。文革期间石窟遭到破坏,现仅存万佛洞部分壁画和部分题刻,其余均毁。
第九站:米脂万佛洞石窟
万佛洞又称万福洞,位于米脂县城北无定河东岸悬崖上,由伽蓝护法殿(又称佛祖殿)、九天圣母洞、无量寿佛殿、观音洞、白衣洞、关圣殿等大小二十余处石窟组成,主殿伽蓝护法殿为最大石窟,高居离地30米悬崖上,扶梯可登,殿内新塑一佛二菩萨,左右侧石壁和殿中两根巨型方柱上雕满摩崖石佛造像约5800余尊,后石壁约1200余尊,窟顶藻井周边也有小佛像100余尊,加上其他洞窟石佛,总数万余,故名万佛洞。主洞之窟顶有浮雕神龙、仙狮、福麒、天马和八卦、花卉藻井图案, 石壁佛像群雕刻始于明嘉靖( 1522-1566 )年和万历年间,是由绥德衞和一些富甲送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碑记清咸丰( 1851-1861 )年间有一次较大的维修。
第十站:李自成行宫
李自成行宫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其侄李过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宫依山据险,庄重威严,远处眺望,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行宫前后2层90级台阶,将秀丽别致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联结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巅。在山顶一块空阔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丽的启祥殿和兆庆宫。其建筑雄奇挺拔,气势壮观。
第十一站:佳县龙泉寺石窟
龙泉寺石窟位于佳县的一偏僻小山村,根据题记断定为金代,其造型唐风犹存。
第十二站:繁峙公主寺
公主寺位于五台山北台北麓,山西省繁峙县杏园乡公主村。公主寺系五台山北台外九寺之一。据《清凉山志》记载:魏文帝的四女儿信诚公主曾在此出家修行,并且兴建佛殿讲堂。但在以后的年代里,屡遭战乱,多次被毁。至明代,公主寺从原址山寺村迁于今址。公主寺坐北朝南,寺内最有价值的是过殿、大雄殿。过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殿内正中塑释迦摩尼坐像,左右各是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之四周塑文殊、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像。塑像上方皆为悬塑,有山水人物,亭台搂榭,形态逼真,色彩鲜明。此殿重修于正德元年(1506年) 。大雄殿,明宏治十六年(1503)重修,内设佛坛,坛上塑释迦、药师、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像前是迦叶、阿难二尊者,塑艺精美绝伦。殿四壁皆为美轮美奂的画像壁画,内容丰富,绘艺甚佳。
第十三站:繁峙岩山寺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五台山北麓天岩村,原名灵岩院。据寺内碑刻记载,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延祐二年(1315年)重修,明清屡有补葺。寺内现存主体建筑文殊殿为金代建筑,殿内砖砌佛坛上原塑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均为金代原作,惜部分被破坏或盗毁。殿内四周墙壁,除南壁两次间窗槛下方、西梢间和北壁东次间下肩的壁画残损脱落外,其余壁画尚存,壁画内容丰富,包括本行经变,反映了释迦牟尼乘象入胎、蓝毗尼园诞生、沐浴灌顶、太子学艺、宫中娱乐、出游四门、逾城出家、山中苦行、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双林入灭等一生的行履法绩,还绘有反映宫廷建筑和王宫生活的场面。反映了当时皇室君臣之间惟命是从、等级悬殊的社会现实。另外,帝后生活的奢侈、侍女昼夜不停忙碌、宫中饮食歌舞的情景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根据题记可知,壁画为金大定七年(1167年)画师王逵所作,王逵的身份是“御前承应画匠”,其绘画中大量的宫殿建筑,可能是模仿金中都的建筑格局,是我国金代壁画的杰作。
部分文字介绍源于网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