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洛古道遗迹-武乡良侯店石窟

山西武乡县和沁县的涅河两岸是涅县古城所在,武乡县有诸多国保单位和几处零散石窟造像。包括监漳镇会仙观、故城镇大云寺、东良侯村洪济院、北良侯村福源院、良侯店石窟群、石窑会石窟等文物古迹。(李零《良侯寺考》)

公元494年,由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首都从平城(今大同)迁到洛阳,致使在大同到洛阳的古道沿线上,至今留有大量北朝至隋唐佛教石窟遗迹,不少是散落在乡野间的早期造像珍品,这些石窟多数规模较小,因长期以来受到自然风化及人为盗窃,大部分造像已面目全非,损毁严重。

地处山西省武乡县分水岭勋环沟的208国道896~897公里间路东山坡上(属武乡县分水岭乡良侯店村地界)的良侯店石窟就是其中之一,良侯店和良侯四村都得名于北朝梁侯寺,是古时梁侯驿所在地。

涅水源于分水岭,由北向南,顺流而下,原本公路在水沟的西边,1989年公路取直移至沟东,紧靠石窟下通过。顺羊肠小路爬上去,就到了石窟前。在约65米长的石壁上分布着零散的石窟洞龛。以主窟为中心向南北两侧不规则排列,大多风化漫漶,仅残留有洞窟形状。从主窟和北部残留石窟可看出延续时间从北魏到唐。

主窟洞口朝西,呈“n”字型,洞内宽3.70米,深3.60米,顶高4米,覆斗顶,顶部开裂。东、南、北三壁造像无龛,直接錾石雕造佛像,均为二佛并坐,佛像台基座高0.7米,在东壁主像两边各雕一尊胁侍菩萨立像。(造像中二佛并坐,应理解是当时现实中的北魏朝廷内起决定作用的冯太后和当朝皇帝魏孝文帝,二圣当朝如佛在世。)在窟内残存着一些榜题铭记字迹已无法辨识清楚。 但根据造像内容样式,其特征符合云冈二期,开凿时间可能在太和年间。在东壁南侧主尊背光火焰纹饰旁发现有怪兽喷火,这种表现手法实不多见。

南壁造像老照片(刘永生《武乡勋环沟良侯店石窟 》)

南壁造像

南壁右侧造像

南壁右佛像为袒右肩大衣,佛的右臂半袒,右手自然握于衣饰边。左手残缺,盘起的腿部粗糙简洁。背光为火焰纹,雕刻精细。头光为宝装莲花、坐佛。在头部位置两旁还凿出约15厘米的两个小佛龛,各雕一立像。

南壁左侧造像

南壁左佛像为圆领通肩大衣。佛像背光为火焰纹,雕刻精细。头光为莲瓣、飞天、坐佛。

东壁造像老照片(刘永生《武乡勋环沟良侯店石窟 》)

东壁右侧造像

东壁右侧造像

东壁右侧造像

东壁右侧造像背光

东壁右侧造像背光

东壁右佛像为圆领通肩大衣,身前雕刻几乎平行的U形衣纹。佛像头部残缺,背光雕刻颇为精细,头光部位分两层雕饰飞天16尊,外围9尊,内圈7尊,分别执有琵琶、长鼓、横笛等乐器。飞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伎乐天凌空飞舞,自由翱翔。背光部位在左右两肩上部有神怪兽,瞠目鼓腮朝外喷出火焰。

东壁左侧造像

东壁左侧造像

东壁左佛像结禅定印,袒右肩大衣,佛像头部及背光已残缺。

北壁造像

北壁右侧造像

北壁右佛像身体上部至头全部损毁。

北壁左侧造像

北壁左佛像制作未完工,尚未精雕细作。自领口以上头部损毁。

东壁左侧菩萨立像

东壁左侧菩萨立像

东壁左侧菩萨立像局部

东壁右侧菩萨立像

东壁右侧菩萨立像局部

东壁两旁菩萨为立像,均袒上身着裙裾裸露双足,面部残损,头戴宝冠。菩萨身材略矮,披帛飘舞,披巾在肩上飘起,前绕双臂,呈“S”状外扬。菩萨背光为火焰纹,头光为宝装莲瓣、化佛。两菩萨均一手置于胸前握一小佛,一手提法器。

唐代窟

窟宽1.33米,高1.8米,进深1.5米,下部台座高0.52米。窟前有石阶而上,龛内塑造像五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