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临行前留给你的幸福锦囊

大家用来形容2020年的词,最多的是:魔幻、荒诞。上半年时,人们纷纷想要“一键重启”,到了下半年,更多的是一边感慨“真是不容易的一年呀”一边默默承受,我们一抬头,2020年这趟公交车居然已经到了终点站了,我们虽然步履维艰,却也咬着牙摇摇晃晃地把这趟时间旅程走完了,或许这就是人类吧,渺小而伟大。

仪式与仪式感

朋友圈或其他社交软件,每年这个时候也会跟平时不太一样,大家纷纷晒出自己的某平台使用的年度分析报告(譬如某易云音乐的听歌报告);或是对2020年进行郑重其事的总结;或是立下了2021年新鲜出炉的flag……

人们总是喜欢做一些带有仪式感色彩的事情,尤其是在特殊的时间节点。

各种各样的大小节日,就是一种集体仪式感的体现,它成为一个凝结成员的文化符号,人们共同的情感与期望寄托于此。

除此之外,仪式感还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过生日时吹蜡烛前闭上眼睛许愿那三秒;比如一个人吃饭也要荤素搭配用心摆盘拍照上传;比如到一处旅行的城市,拍照、打卡、制作vlog;还比如各种各样的倒计时、纪念日……

那么,什么是仪式呢?

仪式(ritual)源自拉丁语ritus,是指一种既能表达价值和意义,又有重复模式、规律的系列活动(Rook,1985)。

仪式充满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从晨起到睡前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有其踪迹(Collins,2004)。

仪式感,则是对仪式的感知,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复杂的、独特的情感,可能包含喜悦感、信仰感、归属感等等。

为何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

心理学家发现,仪式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仪式可以抚慰我们的情绪

临床心理学研究证实,仪式化行为能抚慰患有与焦虑有关疾病的患者的情绪。

譬如, 强迫症患者(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的典型症状是反复出现一些行为(即仪式化行为),这些行为之所以能够发生和维持,是因为它们可以弱化患者的焦虑情绪,而阻碍这些行为会增加患者的狂躁和不安(Boyer & Liénard, 2008);

鉴于仪式的重要作用,它逐渐被应用到心理治疗的方法中。

Romanoff和 Thompson (2006)也提倡, 临终关怀治疗的心理辅导中可以加入“说故事(telling a story)”的仪式,即向其他病患和家人分享自己的疾病和生命,这样的仪式能增强临终者的社会连结感和情绪平静。

《滚蛋吧,肿瘤君》里,熊顿临终前为自己的葬礼准备了一段温暖的VCR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仪式在日常生活中也对我们的情绪有积极作用。

比如, Massa, Helms, Voronov 和 Wang (2016)针对安大略省的葡萄酒庄发现, 仪式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激情体验,进而促使他们的口碑传播。也就是说,仪式让品酒者拥有了更强烈的激情体验,从而使得品酒者更愿意为该品牌的葡萄酒代言。

2.仪式——拉近人际关系的魔力棒

除了安抚情绪,仪式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幼儿园里,两个小朋友吵架,老师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了一番之后,往往会说“好,现在你们两个拉拉手,就算和好啦”。于是两个小朋友向对方伸出自己的小手,破涕为笑、重修旧好。

两个小朋友之间断裂的友谊关系,就这样在老师的思想情感教育之后,通过一个“拉手”的仪式行为,得以修复。

研究发现,对于4-11岁的儿童, 群体仪式可以使得个体与群体内的联结更加紧密融洽(Wen, Herrmann, & Legare, 2016)。

(终于明白为什么小学每周一都要有升旗仪式了)。

我们还会发现,在商业谈判中,双方也会在谈判之前握手。Schroeder 等(2014)考察了商业中的握手仪式, 发现握手仪式可以促进谈判双方的合作意向、减少自利行为, 从而使得谈判更容易且更有效率地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心理学幸福锦囊

有哪些事情可以帮助我们增添仪式感,提升我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呢?基于积极心理学领域现有的研究结果,小编为你准备了这三个锦囊,希望它能够像冬天的一杯热茶、夏天的一抹凉风,为你带来些许的平静和愉悦。

1.拥抱你的家人/朋友/爱人

研究发现,拥抱时分泌的催产素会促进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同理心以及道德感,意味着拥抱或其他躯体上的亲密表现可能会极大提升你的整体主观幸福感以及他人的主观幸福感。(Barraza & Zak, 2009)。

2.书写感恩日志

感恩日志可以为我们提供识别和反思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材料。记录下你所要感恩的所有事。你需要记录下每天你需要感恩的三件事,但每天都必须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可以让幸福感提升25%,并有助于减少焦虑和抑郁。证据显示,心存感激的人内心更有弹性,睡眠也更好。

3.培养和保持自己的好奇心

好奇的人,他们会愿意与人交往,人际之间的联系会更好,并且能够享受社交活动带来的快乐。事实上,人们也更容易被这些人吸引,会觉得那些天生就很好奇的人更有亲和力,更容易接近。正如82岁的日本老奶奶若宫雅子所说:“人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悲观和消极,但是通过学习和教授他人新的事物,你可以重新找到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世界上最年长的iPhone应用开发人员之一、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先驱——若宫雅子(Masako Wakamiya)

参考文献:

Rook, D. W. (1985). The ritual dimension of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251–264.

Collins, R. (2004).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oyer, P., & Liénard, P. (2008). Ritual behavior in obsessive and normal individuals: Moderating anxiety and reorganizing the flow of ac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291–294.

Romanoff, B. D., & Thompson, B. E. (2006).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palliative care: The use of narrative, ritual, and the expressive arts.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 23, 309–316.

Massa, F., Helms, W., Voronov, M., & Wang, L. (2016). Emotions uncorked: Inspiring evangelism for the emerging practice of cool-climate wine making in Ontario.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0, 461–499.

Wen, N. J., Herrmann, P. A., & Legare, C. H. (2016). Ritual increases children’s affiliation with in-group member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7, 54–60.

Barraza, J. A., & Zak, P. J. (2009). Empathy towards strangers triggers oxytocin release and subsequent generosity.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67, 182-189. doi:10.1111/j.1749-6632.2009.04504.x

冉雅璇, 卫海英, 李清, & 雷超. (2018).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心理科学进展, 026(001), 169-17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