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星人:见面前内心戏排练了千百遍…

“梯”囧

小昭是一线城市的一枚普通小白领,过着普通的九九六生活。

这天早晨,小昭照例在8点55走进公司大楼,发现电梯门即将关上,于是加快脚步。

小昭的一只脚踏进电梯门时发现,电梯里只有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同公司不同部门的同事,小昭瞬间内心闪过一丝迟疑,但另一只脚还是很“社会友好”地迈了进去。

小昭和同事彼此问候的早安是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随着电梯左右两扇门严丝合缝地关上,一股真正的尴尬开始在这个密闭的小空间发酵。

小昭他们公司在30层,电梯到5层时,小昭故作轻松地问同事:“吃了吗”,同事:“吃了,你呢”。小昭答“我也吃了”。

然后是熟悉的沉默。

可以感受到,同事也在为改善电梯的气氛默默地努力,到10层时,同事问道:“坐地铁来的吗”,小昭答“是的”。同事:“这个点儿应该很堵吧”。小昭:“是的……”

电梯到15层,20层……沉默像是生了根。

30层的电梯,平时自己在1层上了电梯走个神,再一回过神来,就到了,有时甚至忘记下电梯,可是今天,这30层的电梯之旅,就跟爬30层楼梯一样漫长和煎熬。

小昭真想从这密闭的四方铁盒子中撬出一个洞,让自己从这里离开。

终于,“叮”的一声,30层按钮的灯亮了,在小昭看来,如果天使有声音,那一定就是这一声“叮”。

那一瞬间,小昭像拆弹专家在倒计时最后三秒的关头终于剪对了线,呼吸逐渐平稳,血流逐渐通畅。

他和同事的“电梯情缘”开始于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终止于心照不宣的微笑,两个人就这样进了办公室,开始了愉快的打工人的一天。

从日常生活中的“社恐”到临床治疗中的“社恐”

如果你对上述场景并不陌生,甚至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了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体验,那么……你可能也是个“老社恐”了。

当我们说“社恐”,我们通常指的是:害怕在公众场合得到过多的关注。

比如被朋友们密谋于众目睽睽之下在海底捞被庆祝生日。

网友评“海底捞过生日”这一现象: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比如在聚会上突然被领导点名“来来来小X说两句”。

再比如坐长途巴士,司机并非所有的站都停,到了你要下的站,司机问:“XX站有没有下车的”,你内心万分期盼有同站下车的人能“路见不平一声吼”,但是并没有,你仿佛失了声,屡次鼓起勇气就是喊不出那个“有”字……

以上场景,可以说是大型“社恐死亡现场”。

虽然我们日常经常自我调侃,但是我们所说的“社恐”,和临床上达到诊断标准的“社恐”是有所不同的。

在临床心理学中,“社恐”指的是“社交恐惧症”,更常用的名字是“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有以下核心症状:

与社交相关的负性情绪

当面对可能会被他人审视的社交情况,患者会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

比如社交互动(对话、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吃喝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比如做presentation的时候)。

患者担心上述负性情绪会导致负性评价

也就是说,患者担心其他人看出自己的焦虑,进而对自己产生负面印象或负性评价,比如“这个人怎么这么奇怪、这么不合群”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主动回避社交,或煎熬地去忍受。

由于社交总是会触发患者的害怕和焦虑,为了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大部分患者会主动回避社交场合,也有一些患者会带着这种害怕和焦虑去忍受。

这种害怕、焦虑和回避至少持续6个月,且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举个例子,很多社交场合可以给我们带来潜在的人脉资源,这些可能是我们职业发展的潜在机会,而回避则会让我们丧失这些潜在的可能性。

(注:以上关于症状部分的内容节选自《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并未列出全部诊断标准,只呈现核心症状)

“社恐”是怎样炼成的

为什么在一些人看来平平无奇、甚至自然到从未意识到的事情(比如和朋友的朋友一起约个饭、跟人对话时保持目光接触),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如此困难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这一问题引发了心理学家们的好奇。关于“社恐”的成因,国内外有很多研究。而从大量的研究结果中,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要素,它们是:个人评价低和社交技能的缺乏(郭晓薇,2000)。

个人评价低,或者叫否定性的自我评价,指的是个体不够自信或过于追求完美以至于对自己要求苛刻(比如个体认为自己应该在社交场合永远保持有趣、呈现最完美的一面)。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过大都可能使焦虑个体感到自卑,加上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如以偏概全等(比如个体认为:当我没有在社交场合展现出我最风趣/智慧的一面,我就是个失败者),从而全面否定自我。

社交技能的缺乏,既是导致社交焦虑的原因(因为不知道在社交场合应该说什么、如何与他人互动,所以在社交场合会焦虑,并回避社交)、也是社交焦虑的结果(由于回避了社交场合,所以更少有机会去培养和练习社交技能)。

除了以上因素,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还跟生物遗传学因素、个体自尊水平、经历的生活事件以及早期依恋模式有关,总而言之,“社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导致的。

“社恐关爱指南”

如果你是社恐星球上的一名成员,或者你身边有“社恐星人”,那么你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或他人感觉更好一些呢?

1.进可攻

该指南适用于那些迫切想改变自己的社交焦虑,甚至渴望成为“社交达人”们。

如果你真的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社交焦虑的状况,你可以采取主动的攻势。

心理学上有一条原理——重复的刺激会降低唤醒水平,比如开封菜新出的大饼卷万物,你第一次吃觉得惊为天“饼”,感觉灵魂都得到了升华,但是如果你连吃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它也“泯然众饼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因此,心理学中有一个针对恐惧症的著名的疗法叫“系统脱敏法”,就是让我们持续暴露于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场景中,从而逐渐降低恐惧的水平。

这里的“系统”指的是,我们要循序渐进,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你让一个怕狗的人一下子和放养的大藏獒亲密无间的接触,恐惧症还没来得及治,患者先昏厥过去了。

因此,“社恐星人”可以尝试按照不同的难度,为自己列一个“通关list”,比如你的终极目标是在50人面前做演讲,那么你可以先试着在父母面前不脱稿演讲,然后在四五个同学面前做脱稿演讲……

以此类推。如果在某一关感觉很困难,就降低难度。

2.退可守

如果你正在经历社交焦虑的痛苦,但是又暂时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你要做的,可能是提高自我接纳的程度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确实是一个“外向者友好”的社会,因此“社恐星人”可能会被有些异样地看待,会被形容为“不入流、奇怪”等。

你要做的,是意识到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评价的影响。就算你有轻微的“社恐”症状,也不要因此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这样可以避免我们产生有毒的羞耻感。

就算你有轻微的“社恐”症状,你依然可以去追求你热爱的东西,可以发展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亲密关系,也就是心理咨询中常说的“带着症状生活”。

3.如果你的家人/朋友有“社恐”

最后,如果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有“社恐”,请不要指责和批评他们,也不要“好意”劝他们“活跃点,多参加点社交活动”,而是多给他们一些耐心和包容,就像我们不会去劝一个重感冒的人通过跑八百米来强身健体一样。

他们并不是冷血、无趣、对身边的一切不闻不问,他们只是习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与关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郭晓薇. (2000). 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020(001), 55-58.

Kagan, J. , Reznick, J. S. , Snidman, N. , Gibbons, J. , & Johnson, M. O. . (1988). Childhood derivatives of inhibition and lack of inhibition to the unfamiliar. Child Development, 59(6), 158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