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相声”是怎么来的


“武相声”来源于天桥跤场,如今已成为北京民俗的重要内容。

笔者小的时候常跟着大人到天桥看撂地摔跤。那时候场子里有人这么吆喝:“天冷了您穿棉袄,天热了您光脊梁;要看好玩意呗,您就到俺们地场来。”这是跤场的伙计在招呼上人呢,招呼人来干吗?来看“武相声”。

  很久以来我都误以为魏文亮和张永久先生合说的传统相声《武坠子》那种既文又武的相声就叫“武相声”。

  魏文亮、张永久说的相声《武坠子》突破了固有的表演方式,演员在演出时,时而火爆干脆,时而又缠绵悱恻,出手动作频繁、抖的包袱脆响,很受观众欢迎。

  近日,笔者邂逅了天桥摔跤国家级非遗传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付文刚先生,才算“捯到了正根”,知道了武相声的来历。

  对于笔者以前的认识,付文刚一句话就给纠正了。他说,“武相声”的称谓来源于天桥宝三跤场,1949年后其他跤场也有类似的表演,但那些都不够规范。

  上世纪30年代,北京的中国式摔跤闻名全国。中国式摔跤作为一种竞技体育运动,是一项具有强烈对抗性质的比赛项目。当时,天桥最强的跤手有三位:沈三、宝三和铁三。其中宝三(宝善林)还有中幡表演,故而引来众多观众。有经营头脑的宝三创办了卖艺场:宝三跤场。而且他发现,跤手表演时既要有真功夫,又要有趣味性,人们才爱看。因此,为了吸引观众,他一改以往撂跤只是单一竞技的模式,变成了既有竞技又有表演的形式。

  当年,在天桥卖艺的跤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生龙活虎的跤手上场来,一个个泼辣、迅猛,出手以“快稳狠”著称,再加上融入的表演成分,他们生龙活虎的捉对厮杀让观众目不暇接。为了使外埠和陌生的观众能看懂,宝三跤场在场边安排了一个“量活的”(解说员)来调节气氛,这个人口吐莲花,说笑话频频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正是由于这个创举,才有了“武相声”。不过,“武相声”最终得名,还是因为两位相声大师:马三立和侯宝林。

  有一天,相声大师马三立、侯宝林来看撂跤,正赶上宝三跤场的蓝、红二将对打,一人中了另一个人的“铁钩子”绊儿,“量活的”张口就来:“您各位瞧这钩子啊,多漂亮。把个大活人都挑得立起来了!这招要是使软了那不就成了狗撒尿,一下就寒碜了。”场下人闻言立刻笑声四起,连两位相声大师都拍巴掌。马三立特别喜欢看撂跤,此后常来宝三跤场,有时捎带手捡一些“包袱”,用于自己的创作。

  比如,马三立曾有个单口相声,说的是看电影时,他与另一人相邻而坐,忽然那个挠起他的腿来。马三立说,你干吗呢?邻座答,我腿痒痒。马三立说,你腿痒痒挠我干吗……

  其实,这个素材在宝三跤场发生过,当时看撂跤的观众中,一人压住了另一人的衣服,散场时,衣服被压的观众站不起来,还引起了一番争吵。马老看到后,回去做了一番巧妙的改编。

  那时,侯宝林也是常客,场上包袱频仍,场下笑声不断,他对此印象非常深。有一次,侯宝林对宝三说:“不能挨你这近了,咱们干不到一块去,你瞧你这什么呀?整个一武相声。”宝三何等聪明,立马谢过侯宝林,然后开心地说:“咱往后就叫'武相声’。”这就是“武相声”的来历。

  如今,付文刚是“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付文刚国家非遗工作室”的掌门人,他父亲付顺禄(已故)正是宝三的亲传弟子。付文刚自幼师从父亲付顺禄,也算是宝门的再传弟子了。从小艰苦的训练,练就了付文刚一身坚实的本领。如今的他是民俗表演专家,仅地坛春节庙会表演,他就应邀参加了33届。

  付文刚及两个哥哥仍坚持练摔跤和中幡,并且在国内小有名气。他们多次赴德国、埃及、意大利、泰国等国家表演中国跤和中幡,受到各国人民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聊起说相声的贯口,付文刚说中国摔跤表演也有贯口。比如说“开杵门子”(即收钱)时,不能说要钱,有它的贯口:“让过各位,让过大家,让过外圈一站一立的,好惜武的、爱惜练的。”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的贯口:“您在家打过拳、踢过腿、举过墩子、摔过跤的都是此地的老师,徒弟们练得不好,有腰到腿不到、手到脚不到的地方,您还得多多的担待。”这就是告诉观众,要收钱了,这是比较文明的方式。

  昔日宝三跤场上还有一个为表演热场的“丑角”人物。开场前,他会先念一段“定场诗”,活跃气氛。一般,这个“丑角”会大模大样、挺胸叠肚地说道:“一把钢刀哗啦啦,吃奶的孩子我打仨。二十多岁的他打我,七老八十我打他……”几句话就把观众逗乐了。

  付文刚说,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叫“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其实那是谬传。实际上天桥撂跤是在竞技的基础上加入了表演的成分,半真半假。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天桥表演摔跤是一种文化经营。“武相声”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它的生存理念就是因为人们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在边练边说中,给观众带来欢乐。

  如今,年近花甲的付文刚在教育自己的弟子时,仍反复强调,作为跤手,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对手和观众,不允许在比赛或表演时随意骂人、说脏话,学习传统“武相声”的精华,去其糟粕,用滑稽、幽默的表演和高超的技艺服务广大观众。(刘连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