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何处远行
森林拾光者活捉一只正在缓慢下坡的小乌龟
(2018-11-17 11:56)
摘要
秋意渐浓
无论你在哪里
别忘了感受这一季的美丽
本条定时推送,定在2018年11月18号伦敦时间13:14分。
嘿,点开GEO的你,周末是怎么度过的呀?
我先按顺序说一下我的周六啦~
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六主要分三个部分,早晨从与地理老师的语音交流、与家人视频开始,随后是八点出发和两位朋友进行一天的远足,晚上则是边喝牛奶边看综艺,尤其是奇葩说第五季第17期。
交 流
虽然有点睡过头,但还是赶上了交流的小尾巴。如果各位地理老师也想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比如了解学生对地理的感觉,比如考虑看看这位同行的做法:写给高一21、22、23、24班的同学们
至于我具体怎么看这篇文章,如果以我的口吻来写会怎么写,是你应该可以先掂量掂量,然后问问自己的问题。请注意我们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而且是涉及到灵魂成长的事业。
多学多想多做多反思往往是优于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一定要注意同行评议基本的礼貌,以及建设性批评的重要意义。无论你是留言告诉他,还是发邮件(不公开)或留言(会公开)告诉我,都希望你不只是鼓掌欢呼或斥责发难,而是经过认真阅读、独立思考之后,想要真诚地进行交流,从另一个角度去补充完善。
就我对嘉聪的了解,以及对我自己的认识,我们都非常期待能够与这样的人相知、对话。至少我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同行,我不觉得每一个在地理课堂里教地理的人都能够与地理教育一起向前同行,但我们的确希望也在寻找愿意多动脑子的同行。
我很认同我们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句话想必对于学过地理的人来说是更好理解的,尤其是放在广袤的时空下。这句话源自1624年英国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经由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其长篇作品中的阐释,《丧钟为谁而鸣》常用于提醒人与人之间联系沟通的必要性。
而我现在已经不会试图去唤醒那些认为自己就是唯一的、孤独的“个人英雄”,或者那些以为自己戴着镣铐为更大的机器服务的“教书匠”,这些在装睡的人也不会试图去发现有一些能动性一直就在自己的脑子里、自己的身边。
毕竟有些“孤岛”即使见到了这些能动性,也选择熟视无睹,觉得改变不应该从自己的点滴开始,不应该由自己引起一些波澜。可如果你在读了嘉聪写给自己学生的信之后,真切感受到了自己也能、也想做点什么。那么,抓住这三分钟的热度,就别再装睡了,醒过来,睁开眼睛,在自己能做的范围内尽可能不留遗憾地做一点事情。无论是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课堂一点点,还是和同行多一点交流,有些选择是可以自己走出第一步的。
远 足
我们选择的是从伦敦坐火车大概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的Tring小镇,步行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英国国家信托在该地区的服务中心(https://www.nationaltrust.org.uk/ashridge-estate)。
这次徒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时时刻刻景象的变换,以及眼前层次丰富的花草林木。这种野生的氛围不仅是自然界给予徒步者的自然环境,更是有意维持保护着的一片温情。友人说到来英国之前不理解为什么一些衣服鞋子在这里流行,但来到这片土地,才感受到原来这些传统的衣物确实很适合在这里生活。这也让我想起在格林尼治看日落的那一天,来英国游玩的师妹突然和我说,理解了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油画的色彩。这些色彩正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自然景观的映射。
有好几次在森林里的国家步道(national footpath)都只有我们三个人,当然也有好多次和狗狗、狗主人的相遇。但我现在闭上眼睛,看见的第一个场景是:我回首看去,太阳光穿过树缝,洒在或金黄或火红或棕褐的落叶上,鸟鸣声伴着微风入耳,几片树叶打着转儿伙计慢慢飘落到地上。这种画面感,就像是我在国家画廊、泰特美术馆里看见过的那些景象一样,是悠然自得的,是整体安静无声,细看却发现有几处是在捕捉动态的油画。
可惜的是目前没有比人眼更棒的相机,我的摄影技术也着实有限。写这样一段文字,只是想鼓励看到这些文字略有些向往的读者,可以在下个周末或者某一个下午,和朋友、家人,或者就自己也行,去感受一下秋意。
放一张今天这篇推送我昵称的出处
(13:17分 森林拾光者偶然拍到这张,影子形态各异的三人都觉得很爆笑)
综 艺
奇葩说我从第一季看到现在,终于遇上了和我研究主题最相关的一集。
我说的是周五晚上播的那一期,知识。
这一期固然精彩,本文不做剧透。我认为值得想多思考教育到底为何的人好好品一品,可以把自己放在正反方立场先试一试,再换个角度,再换个两边都不站的角度。这样折腾几遍后,再回到自己的课堂里,或许就明白为什么“一支粉笔”能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要用上“十八般武艺”,这个核心或许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和偏移。
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点是说出了我内心的想法——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当然比我说的要精妙许多。接下来就说一下我的浅见。记得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学《论语》里有一个“知”通“智”,我的理解就是知到什么事情要成为你的智慧,是需要花时间的。我还觉得“识”这个词,总让我想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知识都要建立在日子的基础上,但智慧的慧,要有慧,就先要让心能够沉在底下,让眼睛在中间,最终才会长出丰盛的两棵树。
我以前特别期待我说一遍、写一遍,要尽量让读到的人一下就了解我想说什么,我要表达什么。这是我理想中的为读者写作。呸!事实上,没有谁住在我的脑子里和我一起走完这一条路。我就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写作。有的人看见树叶飘落,有的人看见光秃秃的树干,有的人听见鸟鸣,却少有人看见这一整幅图景的美丽。
我写的时候都不止一遍,凭什么你觉得你草草浏览一遍就能够理解我想表达的所有意图。学习都这么简单的话,你全部植入芯片就好,要什么能独立思考的大脑、与人交流的能力。
如果你就想要简单明了的话,别看大自然了,你不如去买一颗修建好的塑料圣诞树,连彩灯都帮你挂好了,亮点在哪里一目了然,也不存在生老病死需要你照顾。自然界里没有在树顶挂彩灯,甚至也不会告诉你这棵树最美的地方在哪里。你可以只看一眼就再也不看,你也可以回头看几遍这株树,也可以拿出速写本画下你看到的景象,也可以抱一下这棵树。树既然长在这里了,就是自己最自然的姿态。
你要怎么看,是你的事了。
回程路上遇到让我最有共鸣的这棵树,特地取名为:
我就是这样爆炸头你能拿我怎么办?
(15:09,是的最近都是4点就日落)
之前的周末:
你要是想做点改变:
给地理教育从业者:
(今年11月底是推送中提到的该会议截止征稿的时间)
给想要感谢我的人:
(最好的感谢不是thank you而是pay it forward,也就是你感谢别人为你做的什么事情,那你也以这样的态度去帮助其他人)
(同时别忘了看 征友一 更新,我喜欢和在意的事情很多,但我觉得必要的事情,是我认为可能成为朋友的最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