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改变命运的往事
1
这几天,家里有小朋友要去外地上大学,我有些啰嗦地讲了一些我对他的建议和期望。
讲完我又一想,好像这些我看起来有用的建议,在小朋友眼里,或许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没什么用处的东西。或许他心里早就在默念“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有不少人对于别人的建议,无论这些建议或者道理来自成功的前辈,还是周遭相似的同龄人,都一概嗤之以鼻。冠之以堂皇的理由来表达自己的反感和不屑:
说那么多有什么用!那都是你的经验,对我又不一定适用!
还有一些人,事实上在当下并不能理解这些所谓的“经验之谈”。但时过境迁,待自己走过很多弯路碰过不少壁之后,方能恍然大悟:原来前人讲的完全正确。但往往有了如此领悟,已为时晚矣。
有人说,不要尝试给年轻人讲道理,他们该踩的坑一个都不能少。只有自己去经历了,才能把“道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些话对于绝大部分人是正确的,但也并非总是如此。换句话说,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听了别人的“经验”或者“教训”,会因此受到启发,对其人生道路有所裨益。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2
讲两段往事。
第一个故事,是有关大学生活的选择问题。
刚上大一的我,被录取到浙江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默认修读的是文史哲的大类课。但我一开始就想着转念金融系,所以自行又修读了经济金融类的不少课程。如此,我的学分和课表,几近同学两倍。
除此之外,刚上大学年少懵懂的我,也参加了不少社团组织,并尝试自己创办社团,谓之综合全面发展之必须。
如上安排的结果,便是异常忙碌的日常。用连轴转来形容,并无不妥。时间来到学期结束之际,我开始感觉力不从心,多种事务无法兼顾。眼看有些课程亮起红灯,我倍感焦虑。
一天晚上,我给一位年长两届的学长打电话请教我的处境。学长和我讲了如下这番现在看来十分简单的话:
你完全没必要什么都去抓住,大学是一个接受度和包容度很高的地方。有人专心搞学习,学术方面取得成绩,会得到认可。也有人做社团非常厉害,别人也肯定他。还有人做各种比赛,参加社会实践做实习经历丰富,照样被认可。所以问题不在于你什么都去抓住,你要选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方向主攻就好。
如此简单的一段话,令当时焦虑的我茅塞顿开。自此之后,我慢慢把时间精力聚焦在学习和学术上,社团活动等其他方面,则逐渐淡出我的大学生活。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照样有人每样都兼顾得很好。为什么一定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呢?对于这样的看法,我当时(以及现在)的判断是:
第一,即便真的能同时兼顾,很显然我并无此般能力,我得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二,所谓“兼顾”,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个美丽的陷阱。多数人口里的兼顾,不是真的兼顾,是蜻蜓点水一大堆东西但没有哪样真正做到精通的粉饰。
正是学长当时的一通电话,几乎改变了我对大学的全盘思考。
以前我和很多同学一样,认为大学应该是极为丰富的,学业社团实践旅行爱情等等应该全面开花的,浪漫而充满色彩的。自那通电话以后,我选择了一条黑白的,甚至枯燥无聊的大学生活,也就是专攻学业,大部分时间花在教室和图书馆操场。
回头去看,这样的选择毫无疑问就是我常说的“无用之事”上下了很多功夫的一条路,它类似打地基的过程。时日至今,我能取得的工作事业上的一点小成绩,与四年大学的“枯燥”和”无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第二个故事,是有关职业大方向选择的问题。
我在香港科技大学念硕士期间,有一次专门从香港飞往北京新东方办公室拜会俞敏洪老师。我与俞老师在此前一次工作场认识,但此后并无联络。
我见到俞敏洪老师,他第一句话问我:
“你找我什么事?”
当时的我,听罢此话,紧张和慌乱在所难免。因我找他的确没有任何商务上的合作,也没有其他特别之要事。于是我答:
“没有特别的事,就是来看望一下老师。”
谈话之间,俞老师问了我一个重要问题:
“香港读完书打算做什么?”
我答:
“应该是创业吧!”
看得出来,当时我用了一个“应该”,还加了一个“吧”,足以证明我自己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答案。只是迫于对话语境,不得不给出这样的答案。
接下来俞老师说:
“香港是个很好的地方,有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尤其是对于你们搞金融的来说。但为别人打工,始终隔靴搔痒,创业是最好的自我成长的机会。小伙子加油干!”
对话结束,太多的没有记住。就这句“为别人打工,始终是隔靴搔痒”,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也正是这段对话,进一步坚定了我在职业生涯当中选择自己单干的决心。在创业不顺遭遇挫折的日子当中,这些话也反复回响在耳畔,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
4
于我来说,很多时候,我也会和大家一样,觉得别人给我讲的道理和经验,都是些“没什么卵用的鸡汤”。但幸运的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抉择,我选择了听取前辈的经验和智慧,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中去。我承认,这样的借鉴,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的确收获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回报。
芒格说,如何才能过上痛苦的一生?秘诀之一,就是从来不从他人(包括从古至今的先贤)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知识为我所用。对此,我完全同意。
尽管很多时候,别人的经验和道理,都必须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行动,才能真正转化为驱使自己前行的内生动力。但从一开始,选择相信什么样的信条,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行动方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反馈。
支持小明,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