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老人
据说,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的确,外在的布局便利的设施之外,图书馆的之所以为人所推崇还在于它提供的宽容的、接纳的、广博的内容,天堂一样的开阔,天堂一样的舒心。
我该是对开阔和接纳如何贪恋呢,总是走着走着,一抬头就来到图书馆门口。
有时候是早上,图书馆还没有开门。有时候是晚上,图书馆已经冷冷清清。就在那里站一会也好,好像是因此可以接近一点天堂的明亮、开阔似的。
这样的我,自嘲为图书馆老人。
分不清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图书馆情节了。
也许是幼年。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疯狂地迷上了读书,听故事,好像村里面凡是听说有书的人家我都跑过去叨扰过。印象最深的是去王拥军家。他爸爸是乡里或者县里的工人干部什么的,所以给孩子买了不少书。我曾经也像今天这样走着走着就去他家门口了,仿佛他那里有图书馆。
也许是初中。刚入初中的我第一次去了公社驻地,那里有新华书店,那里卖很新潮的图书杂志什么的。依稀记得在那里买了平生第一本课外书,大概是三毛钱。那时候同学间也会流转一些良莠不齐的图书杂志,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逮着就看。让人面红心跳的黄书禁书也是有的,现在想来那应该可以归置为校园垃圾的东西。然而却在同学之间穿来穿去大行其道,搞得同学对恋爱亲亲之类的都懵懂向往起来,不分男女的,也真有几对挤眉弄眼地搞在一起的,弄得当时的教务主任程老师心急火燎地分性别给大家上恋爱课。(那个时候的同班同学年龄跨度较大,一个班级大的有20 出头的,而我当时还是个未成年的宝宝,)
也许是高中。高中的时候学习紧张,可是爱读闲书的种子却时刻不肯死去,稍微有点阳光雨露便舒张身姿,牢牢地盘踞了心田。记得当时还有一些校外辍学的文化人士(据说是高考发挥不利却又有些商业头脑的学长)来校内摆摊租售图书。我的脚也是这样常常不知觉地移到那儿,并定在那里一动不动了。每逢假期我都会从他那里租两本,就像现在从图书馆借几本回家去看。那个学长打油诗一样的顺口溜我还记得,“先来的要啥有啥,后来的缺这少那”。现在想来,他应该是9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中第一批校园创业者。
也许是师专时期。那是学校的图书馆还偏安一隅,但也恰好在我们前往班级上课的路上,所以时常以崇拜的眼光看一眼金光闪闪的图书馆三个大字。两年的师专生活我们都觉得太仓促了,还没来得及铺展开读书生活便匆匆结束了,急促到只是匆匆地在图书馆拍拍照片,很难得雍容大度地坐下来读几页闲书,大多数时间我们是要读专业书,完成课程任务,文艺体育任务的。也有宽松的时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期末在图书馆几个同学围着大桌子互相切磋整理笔记,平时肃穆的图书馆热闹的像菜市场,学校也格外开恩,很少阻止,给了我们极大的方便。
也许是05年读研时期,这时候知道图书馆的好处了。我先是在二级学院的图书资料室做勤工助学,后又在学校图书馆做勤工助学,熟悉了图书门类,也接近过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加上平时也没有固定的教室可以使用,所以看书都是去图书馆。当时在学校读书基本是等于图书馆读书。我当时有个想法就是开个书店,直到现在这个想法也会偶尔冒一冒头。
也许就是带着这种情结,我才跟图书馆纠缠不休,渐渐成了一个老人。
图书馆老人之说也让我心生悲凉。年华老去,一直未能深入。就好像入名山而空手归,有种遗憾,挥之不去。
这么爱图书馆为什么没能利用图书馆资源系统地做出一些老道的东西来呢?
答案还是在自己身上。
近期打算做生涯发展叙事,主要讲述知名人士的走上职业发展之路上个性(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社会需求也包括家庭需求以及职业本身需求所造就的就业创业相关的生涯路途,这是一个尝试。首先从冰美人郭晶晶开始。放张图片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