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解~15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身法最难”。
几几乎人同此语。 老师告诫学生,学生感慨系之... 人嘛,四肢活泼,躯干呆板。 而、中国武术偏偏必须以躯干投入,始成全局。 否则,手臂是天盘,腿脚是地盘。 而、后背前胸的人盘不见了! 人不见了,谁在练武术呀!?
“不弓不马,不丁不八,怎么顺劲怎么发”。
初习之时,“弓”是“弓”,“马”是“马”,规矩严整,以奠基石。 到了学成之后,便以“劲”道之产生与投递为重。 下盘的“弓”、“马”、虚、“八”,不可以严守分寸,而影响了“劲”力之产生与“发”射了。
“步落招成”。
“步”也“招”也,是一回事。 每招每式之完成,必在同一剎那。 除了虚招诱敌的动作之外,招式没有两拍的。 “步落”之同时,“招”式必完“成”。
“前手打拳,后手用力”。
“前手”是“打拳”击出之一手,不是不“用力”,而是“后手”回收之同一剎那,也必须向体内“用力” ── 拉转脊椎。
“打人前心,看人后背”。
“打人”的目标,是胸“前”的“心”窝。 而“看”,不是用眼,乃是用心。 当“打人前心”之时,意念绝不止于“前心”,而要穿透敌身,直达“后背”。 否则,只是敲击“前”身,拳不透体,便无杀伤力矣。
“捶打一寸,心打一尺”。
陈式太极拳忽雷架语,而具普遍之指导意义。 强调的是意念,意念便不成招。 完成之一“捶”,不过“打一寸”,而此时之“心”念,必透敌身,长可“一尺”是也。
“跺步有声,落步有根”。
八极拳用语,意谓“跺步”要重,发“有声”响时,其“落步”才能如大树生“根”,劲力由此而生而始,上及腰背,出在拳掌。
“酸加、痛减、麻停(别)练”。
打拳要勤苦,以求进步,乃是自然。 然而,不可伤身,反致耽误了训“练”。 所以说:如只是“酸”,则“加”强“练”习,使归自然。 而、如若疼“痛”,则“减”少“练”功之次数或时数,以维健康。 至于“麻”木感生,则应“停”止“练”功,休养、就医,切勿以武伤身也。
“低头毛腰,传授不高”。
中国武术以脊椎主操,贯通天地。 如误练成了“低头毛腰”,则当然是教师之过,所“传授”的,不确“不高”矣。
“束身而起,长身而落”。
形意拳语,而具有共同普遍之指导性。 “束身”收紧,是准备的工作。 “长身”也就是放开经已紧束之身手,“而落”招出拳也。
实 战 诀
“用肘不过肩”。
“用肘”近战,“不”宜高“过肩”膀,自启胸腹之门户,反利敌攻。 然而,此谚并非百分之百之规矩。 仍看“用肘”之前的双方姿态。 如果形势允许,或是我方手臂制敌,或是敌方失势破绽,则我“用肘”击之时,不必死守高低,只求效果可矣。
“脚走(入)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一般误解,以为武术最重手臂之攻击,其实,全不彻底。 真正中国武术之实战,必须以步胜人。 倘能“脚走中门”,那怕敌方功夫再高,“也难防”御矣。
“宁可一思进,不可(莫在)一思停”。
实战一搭手,步步在前“进”,“不可”有丝毫“停”顿之心意,致生滞留之动作也。
“要去走跳虚文,花套手法”。
〈阵记〉中语。 习武练功,“要去”除无谓的“走跳虚文”(下盘),以及“花套手法”(上盘)。
“真(好)拳烂用”。
再“好”的“拳”法、规范、套路,到了“用”时,必须全盘弃去。 心息、身手,由我发挥而不拘守任何规矩。 有似胡打“烂用”,而实是实战之必须。 其实,我有“真拳”在身,并不至于“烂用”。 “烂用”二字,作打“烂”成规,以致实“用”解。
“人家打你不商量,你打人家不用想”。
实战之时,绝对“不”容见招→分析→作决→用招! 一切攻防,全凭反映、再反映... 是故,无论“人家打你”、“你打人家”,绝无“商量”,“用想”之余地。
“着人成拳”。
“拳”也掌也,攻也防也,相互应用之时,手掌是松放的,必在打“着人”身之时,紧捏“成拳”。 先前之松,其旨在活 ─ 不可自我控缩,等到招成“着人”,不但手掌“成拳”,手臂连腕也、肘也、肩也之关节亦有似无。 全身一体,旨在杀伤。
“拳假功夫真,力大强十分”。
“拳”指招式、套路,似“真”而实“假”,不成其为武术。只是武术之虚形,乃是空的。 必须“真”有“功夫”,这些招式,才有武术之功能。 倘若不然呢? 还不如人之“力大”者,反而“强”过你“十分”!
“形意一年打死人,八极半年打死人”。
虚妄之谚,而亦寓实功勤习之意在。 “形意”、“八极”、均无花法。 而且,均以实战能力之养成入手,使之能“打死人”。 其后,再求内外功力、攻防技巧之提升,以为成就。
“练时眼前无人似有人,用时眼前有人似无人”。
学习实战之攻防时,“眼前无人”,而要作好“似有人”地认真“练”习。 而、到了“用时”,“眼前有人”了,只顾打去,要好“似无人”一般地勇猛无忌。
“手打吐信而进,肘打钻身而进,膀打塞肩而进,脚打插裆而进,膝打扣摆而进,胯打挨靠而进”。
八极拳语,而具普遍之意义。 中国传统武术之实战,非只拳头脚尖。 而是“手”、“肘”、“膀”;与“脚”、“膝”、“胯”,一招全发,打垮为止。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学得多,必不精。 到了用时,更不知该出那一招才好!? 则就“不如”学得之技不多,而精“熟”活变,为真能实战,攻防自如也。
“行家一用(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真“行家”除非不表现,如“一用手”,不必多招费时,“便知”其真“有没有”实力了。 此谚一说是“伸手”演练,从旁观见。 另一说是“用手”较量,感知功力。
“先自舞,后比武(试)”。
“舞”是“舞”弄,亦即是锻练,而也是指只能自个儿“舞”弄,乃是初学阶段。 其“后”才能与人“比武”,印证所学。
“绝招不绝,用绝则绝”。
陈太极忽雷架语,而极具真见。 凡是“绝招”都是人人会练的“招”法,绝非密传。 乃是人,将此“招”式用到“绝”妙,人不能御,就成了某人之“绝招”,令人起敬,令人生畏。 其可敬可畏的,是人、不是“招”。
兵 器 架
“剑术之门左右中,左龙右虎中蛇门”。
〈手臂录〉是枪术的名著,而、也稍论及刀剑。 其中,标明“剑术三门左右中”,尤可以为只作剑舞,不知舞剑之现代剑术,提示了用剑之真诀。 至于“左”青“龙”、“右”白“虎”之名,仍用传统。 而、“中蛇门”则具体形象了“剑术”之用,如蛇“噬人”,不在舞技之缤纷。
“虎牙钩,蝎子尾,双刃身子月牙剑”。
此谚描述的是护手钩 ── 由于音近,误传为虎手“钩”,再变为虎头钩 ── 之形体结构。 一是“钩”如“虎牙”,以状其首先用此之战技。 其次,则是有如毒“蝎”之“尾”的后刃。 至于“双刃”的“身子”,名列第三。 而前尖作“月牙”形之弯曲“剑”刃,其在实战之用法,乃居最末。 可奈此事今人多不能辨!
“用柔之时,心存刚力,是外柔而内刚也。 用刚之时,心存柔力,是外刚而内柔也”。
〈奇断〉中语。 描述刚柔并用,相济相成之名言。 不但枪法如此,短兵与拳脚,无不如斯。 是故,此语所述,实为中国武术之通则,所以为高明也。
“刚非久刚,反成拙力。 敌枪一变,无可如何矣”。
〈奇断〉中语。 “久刚”“成拙”,至理名言。 倘如误以“力”大枪“刚”为能事,必成无感应能力之死“枪”、呆“枪”,“如何”致用? 只怕反而为敌开门,自寻死路矣。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民间俗谚,原指与人相处之真诚与虚伪而言。 而、武术中亦多引用,主要在辨“明”、“暗”,不必着意于“枪”、“箭”可矣。
內 外 功
“有形之外体,无形之内里”。
功法所练,内运外动,“外体”“有形”,较易学习及订正。 而、“内里”则“无形”状可以依循。 学时凭理解,练时唯知觉,所以为不易也。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外“动”可以强身,所“养”者,为“形”体。 内练之时,外“形”不动或小动,宜乎守“静”,而勿惊动,所以内“养”其“神”也。
“气如车轮”。
人人皆知的“气”沉丹田,乃是初步认知内“气”之入门。 丹田之中,久沉无用,必须遍及周身,随用随动。 “车轮”不但以状其动,而且强调了转走全身各处之功能。
“外示安逸,内宜鼓荡”。
“内”运养神聚气,“外”形勿多动作,状似“安逸”。 其同时地,“内”里则“宜”“鼓”动震“荡”,以练“内”气。
“腹内松静气腾然”。
练“内”“气”,要耐心,要“松静”,久练功成,斯可以期“气”已充沛,“腾然”运行可以周转也。
地 雷 区
“徒访师,十年。 师访徒,十年”。
“徒访师”,不容易。 “十年”也者,以示其难。 这是说:找真传实非易事。 然而呢,自其另外一端观之:为“师”者求一能传其艺的好“徒”弟,亦非容易。 也可以以“十年”二字,以状其难。
“泛学博通,打练兼能”。
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将军语。 说明了中央馆之设立,其武术上之工作为:广“泛学”习,不分门派,“博通”诸艺。 而其所造就之人才,又见识分岐。必须实“打”与演“练”,二者“兼能”。 以视后来全国都为了“打练”合一呢? 还是分家? 居然直至今日,仍然有人争论不休者,岂不愧煞!?
“密诀就是窗户纸”。
不告诉你,就成了“密诀”。 一说穿了,不过如以指头戳穿了“窗户纸”似的容易方便。
“江湖一点诀,说破不值钱”。
此谚非只专指武术。 举凡各种之技艺,风习是密不传人。 一“说破”了,就“不值钱”矣。
“穷文富武”。
“穷”人家的子弟,只要辛苦读书,便可开创前途。 而、练“武”消耗体力,至少要饱餐无虑。 所以,只有比较“富”有的人家始可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