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有理想的人,从来不在朋友圈里矫情

 文/诗来

这世上有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里求存在感。

他们的套路也不外乎这几样:要么就是晒美食,要么就是晒一些在热门景点打卡的照片,要么就是晒自己的孩子或女友……总之就是特别渴望别人关注自己

当然,这都可以理解。毋宁说,微信朋友圈乃至其他社交软件,在设计之初就是包含了这个初衷。

现代人为何“离不开”这些社交软件?不就是求一个关注,刷一波存在感吗?

其实,人生本来有“刷存在感”的最好机会,可惜我们没有抓住。

你可还记得,中学时代,每次月考,学校都会按成绩高低排名次,而且隆重张贴在校园最显眼的报刊栏上,让每个从此走过的人能都看见。

这是你“刷存在感”的最好机会,可惜我们都没有抓住

更进一步,如果你考上了北大清华,学校会把你的名字印制在条幅上,横挂在校园里各个显眼的地方,甚至悬挂在县城人流量最大的街巷。这么做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帮你“刷存在感”嘛。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很多人都渴望有人脉。殊不知,努力学习考上北大清华,就是你积累人脉最有效的方式。很简单,你考上清华大学后,你的同学也都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你可以名正言顺地和国家领导人成为校友,接受全中国最顶尖学者的授课,在全中国14亿人的首都北京生活四年。

学习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投资,当然前提是你要肯努力。任何投资都需要努力,否则,那只能称之为投机

世上没有一种投资,比中学时代的学习收益更大。想想吧,中学时代,一年的学费最高也就五六百,也就是说,你的投资成本也就五六百,而你的最大收益是什么呢?

是考上全国最顶尖的大学

理论上来说,每年只需要五六百,就可以考上全国最顶尖的大学(当然,在该过程中,你要具备足够高的天赋,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这个投资回报率之高,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找不到第二个。

经济学上有个重要的概念叫机会成本,借用这个概念,你不妨想想,由于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你究竟损失了多少。

近日,陕西步长制药董事长花650万美元,送女儿去斯坦福大学读书的事情刷遍了媒体。

一个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太懂得学历尤其是优质学历的重要性了。

这么说吧,今天的中国,随便一个净资产过千万的老板,你如果告诉他:我有方法能送你孩子去北大清华读书,前提是你肯掏五百万。

这些净资产过千万的中小企业老板,别说五百万,就是全部一千万都掏出来,也非常愿意

当然,不是说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一辈子就永远一劳永逸了,他们在各个行业也需要努力,否则仍会有被淘汰的风险;同理,没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也不见得就不能取得傲人的成就,在各行各业,学历一般但成就斐然的佼佼者也不在少数。

但考上清华北大,意味着你迈进了步入上流社会的第一步。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只要不犯啥原则性的错误,他这一辈子一定不会过得太差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诸如“清华毕业生街头卖红薯”的报道。但你可否想过:街上卖红薯的多了,大学毕业上在街上卖红薯的也不少,为何媒体偏偏关注“清华毕业生在街头卖红薯”呢?

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在内心深处认为:清华毕业生不应该这样。清华毕业生应该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正如学生时代的他们在同学中间是佼佼者一样。

至于那些普通大学生或没上过大学在街上卖红薯的,媒体不关注也不报道。因为媒体觉得:你们这些人卖红薯没啥奇怪的,因为你本来能力就不强。否则你为何没考上清华北大,为何复读一年还只考了一个三本呢?

这就是学习好的最大好处。某个人由于从小学习成绩拔尖,所以大家都高看他,觉得凭他的能力做任何事都应该顺风顺水。

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本身就取得了“让别人高看他”的资格。

这种资格,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很多人在社会上混了大半辈子,周围也几个人真正高看他。

而那些从小学习不好的人,媒体甚至会觉得:他们这些人连被同情的资格都没有,活得失败是理所应当的。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日本社会也是如此。田中耕一是日本极有争议的诺贝尔奖得主。2002年,当田中耕一在公司接到电话,说自己活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时,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因为长久以来,田中耕一已经习惯了这种“失败者”的人设:工作失败、恋爱失败、婚姻失败。40多岁的男人,没几个钱不说,在公司也不被领导重视,和同事们的关系也都很一般。

因此,当他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时,整个日本都沸腾了。

让我们看看这个所谓“失败者”的履历吧。

1983 年 4 月,田中耕一从东北大学电子工学专业毕业,面试家电企业失败后,经论文导师介绍,就职于京都的一家专门制造仪器设备的企业岛津制作所下设的中央研究所。

与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自主研究不同,企业的技术开发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当时,制药公司正在为无法测量药物的分子量而发愁,如果开发出'分子量测定器也许会有市场 ,企业便指示田中耕一及其所在的研究小组制作可以测量生物高分子的装置,其原理是使高分子离子化,在其基础上进行质量分析。

看到了吗?田中耕一毕业于东北大学(日本排名前十的大学),毕业后在京都岛津制作所(日本排名前五的精密仪器制造公司)上班。

这样的人,你敢说他的人生失败?一个“学习差”的人能考上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

说白了,田中耕一获得诺奖后,之所以表现得很谦和,和他的性格有关。田中本身并非矫情的性格,属于那种闷头搞自己的研究的技术人员。加上他不善言辞,人生比较平淡,在获奖前,一直没有太多的靓点,才被媒体作出这种有误导性的解读。

至于媒体以“小人物”“屌丝”等字眼报道这位诺奖得主,无非是为了博取眼球,同时抚慰一下大多数庸庸碌碌过完一生的人们。

他们看了报道会觉得:哎呀,原来这位屌丝也能获得诺贝尔奖啊。

殊不知,人家的人生早就甩你十几条街了。这就像小时候,我们读到“爱因斯坦小学数学成绩只考了1分”(事实是,当时的德国学校考试采取6分制,从1到6往后排,1分是最高分)一样,只是用来抚慰广大碌碌无为者的安慰剂

当你在朋友圈乱矫情的时候,这些优秀的人早就甩你十几条街了。正是因为他们甩了你十几条街,所以你的朋友圈里看不到他们“刷存在感”的身影。

你觉得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