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访谈:央视《影响力时代》栏目采访稿(节选)
我想知道,您如何看待儿时这段特殊经历?
您好,王导。
我六岁失聪,七岁完全聋哑,在别人看来,我的童年是灰色的,我小时候也这么认为。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读书经历的增长,我现在不这么想了,至少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童年时代是美好的一段经历,它是财富的积累,是最特别的人生历练。也因为我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小时候在妈妈和姐姐的辅导下,我读了很多书,为我后来在心底播种下当作家的梦想,定下了基础。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童年时代,虽然影响了我的心灵和思想,但也治愈了我的后半生,丰润了我的写作路。
为什么走上写作的道路?
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作家。能喜欢上写东西这是一次机缘巧合。那时候老家是贫困山区,教育不是很发达,经济和交通也很落后,我只能读正常人的普通学校。上初一的时候,我学习起来很吃力,尤其是在听不见,不能说话的情况下学习英语。有一次,同学诬告我偷了什么东西,我很委屈,一个人在晚上跑回了家。在路上,我看到了漫天的星星。后来,我就写下了《致小星》。我渴望自己就像一颗小星星一样:“茫茫夜空/你们紧紧地/密密地挨着/谁也没有排挤谁。”这是我第一次写诗,我的语文老师看了特别兴奋,她鼓励我投稿,很快这首诗就获得由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举办的全国初中级别的赛事一等奖,我第一次因为写诗,成了全班同学倾慕的对象,语文老师重点辅导的对象,我也因此获得巨大的信心,我的学习成绩也因为这件事,飞跃般地提上去了,那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校第三名。可以说,是因为这次无意中写下的一首诗,让我人生有了转折。
从此之后我也开始疯狂地写诗、写童话……用我那时候的理解就是,写诗有利于让我保持对生活的自信,在普通人学校里,仅剩的唯一的一点骄傲。
这件事可以说是您写作生涯的开端,也是一次机遇。那在此过程中我相信更多的是挑战,让您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可以讲述一下吗?
因为听觉和语言能力的缺失,让我在触觉和感觉上总很敏感,可以说是特异,所以我对我的求学经历、写作经历路上的很多事情都印象深刻。那时候我爸爸对我的人生没有什么期待,他认为我这辈子也就那样顶多读到初中就可以回家种地、放羊放牛,一辈子也就和村里的乞丐没什么区别,不可能有更高的突破了。但是我们那里的山区孩子,都有一股不服输不屈命运的劲,我的英语启蒙老师何福泰老师为了让家长支持我,把我在写作上获奖、发表的事情,学习上进入年级前三的事情,给远在西安打工的爸爸说了,他听后特别激动,他连夜从西安赶回老家,开始陪伴我们一家人重建幸福的生活,他回来之后,逢人便夸我的各种好,开始燃起生活的信心,他对我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期望。可以说,我特别感激我能遇到写作这项命运的安排,要不是我能写东西,我和我爸的命运,可能是另外一个悲惨的版本。写作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您觉得特殊人群目前在国内,是否处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
我特别害怕回答这类问题。因为我的期望一直是,不管是特殊人群,弱势人群,还是其他群体,我们的位置都是一样的,这个社会是阳光、温暖、和谐、健康的社会,可是现实很残酷。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占很大比重的特殊人群(因为它们本身的身体缺陷、读书阅历等)一直处于边缘化,这是不可否认的。也有为数不多的特殊人群,因为读书而改变了命运,因为读书而影响了全世界,通过自身的努力不再是边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