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格局 | 桃花蔡2021

越来越多人抱怨,农村的年味越来越淡。到底是年味淡了还是人情淡了?这个话题很值得我们思考。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有过阐述:“在变迁中,习惯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撰文TOM
素材Jenson
出品@桃花蔡剧本工作室

春节寒暄的最佳开场白

相比之下,过年是很多小时候的伙伴在这一年里,能见上一面的唯一机会。时间的节点通常是在大年三十的前几天,过了初一之后,各自拜年,没过上几天,就得进城里上班、务工。好不容易熬过艰苦的岁月,各自在城里安家,等到三十晚上的时候,见面寒暄,递根烟,晚上约个酒,这一年的细碎琐事见闻趣事,交换一下各自的经历。

见面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你什么时候回来的?这成了过年前偶遇熟人的最佳开场白。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里迅速回忆一下时间,老老实实的回答,甚至时间精确到上午或下午。后来发现,这句开场白和白开水差不多,没啥养分的,仅仅是开场白,你随便回答就好了,不用当真。

大约从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春节联欢晚会的受欢迎程度在我们这大大下降。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看晚会直播了,平时手机里各种综艺节目太多,精彩程度不比春晚差,再加上很多拾人牙慧的台词段子,味同嚼蜡的对白,尬聊一般的舞台剧。如果说是因为老百姓的审美程度的提高,倒不如说是老百姓的眼界变的更宽了。

于是,春节后的寒暄台词,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大约十几年前的春晚,总有很多金句台词段子,被我们寒暄上一年。而如今,寒暄的词汇来源,更多的来自于短视频平台,朋友圈。乡土社会里,我们总能在春节期间,找到上个世纪走出来的家伙,这种感觉差一点被我们遗忘了,一樽清酒祭往事,半卷红尘奠青春。

这种寒暄已经有了套路,在这个差序格局里,被每个人掌握运用的活灵活现。比如,午后在村口偶遇,即使知道你吃了饭,非得问你吃了没有。没办法,只有认真的回答,吃了,而且还同老爷子喝了两杯。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吃了没有,在哪里吃的,有没有喝酒,喝了几杯,晚上还喝吗?

很难相信这种寒暄带有任何的褒贬语气在里面,很多人只是随意一说,甚至说完自己也记不得说什么了。有人会揣摩话里的意思。问我什么时候回来的?是不是判断我今年挣没挣到钱?据说,腊月二十前回来的,基本上屌丝,腊月二十五左右回来的,基本上挣个小康水平,大年三十回来,才是真正的老板,开个大奔衣锦还乡。

过年的味道到底是什么

在我的回忆里,过年的味道应该是硫磺,用来驱魔降妖的。很多城市禁鞭炮多年,我们县城也严禁放鞭炮了,乡镇农村成了鞭炮的主流消费市场。这两年疫情严重,有人提出来,得给鞭炮松松绑了,毕竟硫磺是可以驱病毒的。这个没有得到科学验证之前,深蓝色的鞭炮烟味,事实上早已经成了过年的味道。

今天我们镇上逢集,我带阿佑上街,除了买了一些吃的,还给他买了各种鞭炮玩具,擦炮、摔炮。这些是我小时候玩剩下来的玩意,现如今照样畅销,甚至连品牌一模一样,看样子有做成百年老店的架势。

短视频上不是有段子吗,当你看到路边的孩子捂着耳朵对你鬼笑的时候,你得当心了,在方圆五米范围,三秒钟之内,一定会有一只鞭炮吓个你心惊胆战。要知道,年味不仅仅是味道,更包括噼里啪啦的声音。

我们这有三十晚上跨年放炮仗的传统,真佩服那些十二点爬起来放鞭炮的人,第二天一大早再放不香吗?事实上,这是一群刚打了一圈麻将的人,把炮仗给点了,继续喝点小酒,或者继续打麻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很多人一年里最大的放松了。

不管大事小事,不用烦神,总有人会说。大过年的,年后再讲。比如,正月不讨债,讨债等同于上门拜年,还得买点东西,喝上几杯。要知道,农村里的年味,少不了白酒的味道,颜色是面红耳赤,还有呛人的过滤嘴香烟味。

每年回来,少不了推杯换盏,镇上的烧烤店,年三十晚上照样爆棚。烤全羊特别受欢迎,吃什么其实不太重要,喝什么也不太关键,最重要的是叫的人得按时来,多多少少喝两口酒,装逼摆手死活不肯喝,下一次再叫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年应该是一头嗷嗷待哺的怪味小兽。需要鞭炮的深蓝色味道,需要面红耳赤的白酒味道,需要推杯换盏的地道农家菜,需要那份人情的朴实味道。

人情事选择在春节期间

没有做过统计,全凭回忆,尤其是最近一些年,春节期间办事越来越多,以订婚和结婚为主,当然了,也包括新房乔迁,新车购置,甚至孩子周岁百天满月,集中选择在春节期间来办。

前段时间有发小跟我在微信里抱怨:粗略算了下,春节期间,人情礼金的预算小两万得下去。真就有那些人,屁大点事都得办个酒,买辆车叫你,老婆过生日叫你,老丈人丈母娘结婚纪念日也叫你。不去吧,也不好,人家三请四邀给你说了,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全发给你发手机上。

集中在春节期间的办事儿,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回来了。平时里,总有个推脱,是吧?你家儿子结婚,爱莫能助啊,我在北京上海广州呢。那我赶上春节办,这下跑不掉了吧?人不到,礼金得到。

上周回来,约初中同学喝酒,等了半天才来,被我们抱怨一通。你猜他怎么说,麻痹,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买辆车,国产车,十万出头,摆了十几桌酒席,光收的礼金,都能再买一台了。

我们笑的前仰后翻,还没完呢,下个月他家乔迁,又临时通知了,跟上次一样,千叮咛万嘱咐,不用上份子了。真到那会儿,两个主事的人,站在门口迎接,门旁边一张铺了红布的桌子,一人记账一人收钱,交完钱,领一包玉溪。

真就有那样的,特喜欢办酒席,特喜欢麻烦别人,一点也不带客气的。

上个月去江苏某县城,参加兄弟的婚宴,他们那风俗挺好,没有份子一说,随意带件小礼物即可,不带也没关系,带张嘴来,吃饭还能领两包烟走人。

怎么说呢,人情事儿也算是一种古往今来的契约精神,对这种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同时,没有对与错,只能说它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有一些是占便宜的苦主,有一些是被占了多年便宜之后开始反戈一击。

············   ◆◇◆◇   ············
关于故事、生活与其他的点点滴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