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笔记01:观天之道,立人之道
第一次听到《易经》是在大学选修课上,当时选了一门社会学,主要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新闻学,必须有社会学做底子,才能更好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懂社会的运行规则,是写不出好稿子的——当时真是个有为青年的模样啊。一位头发茂密戴着黑框眼镜的男老师,用稍显浓厚的方言普通话讲了一段极为精彩的开场白,我当时就被一组精彩的四字词语镇住了: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以当时的心境与资历,当然不会去主动攻读《易经》。后来很多次听人说起《易经》,但大多数时候,说者也仅仅是知晓《易经》的名字而已,再多一点,会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于《易经》究竟在说什么,少有人去认真的研究与探索。似乎机场书店里会经常播放曾仕强教授讲解《易经》的视频,相关传统国学的书籍也摆在十分显眼的地方,很多次出差路过,看过,就是不曾动心过。
2020年,庚子鼠年,疫情波及下的上半年,是居家读书的好时节。于是很多稍显吃力的书籍,重新获得被打开的机会,《易经》在中医防控疫情的潮流下,再次被提到阅读日程里。配合傅佩荣讲解的音频,听一听,想一想,终于得以亲近古人智慧,如获至宝,欣喜不已。
老师说厚厚的书,要越读越薄;薄薄的书,反要越读越厚。《易经》属于后者,原文里简单的一个字,在21世纪的语境里,都可以无限解读,这是文字的张力与容量。如果用十年的时间来读这本书,我可以读懂么?
试试看吧。
以下笔记,是近期听读《易经》的心得与体会。拥有不同阅历的人,对《易经》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以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会不好意思回头再看今日写下的文字,唯恐贻笑大方。但学习就是要在惨不忍睹的昨天的基础上,不断精进与提升的。
傅佩荣老师在讲解自己学习《易经》的体会时,说过这样三句话:第一,不学一定不会。第二,学了不一定会。第三,学会终身受用。
与君共勉。
《易经》笔记第一篇:观天之道,立人之道
以前道听途说的时候,以为《易经》是封建迷信时代的产物,属于算命指南。外加“八卦”一词的现代语境含义,与“多嘴多舌”、“背后嚼舌根”接近,因此,一度对《易经》误会极深。如果我们要批判一个事物,千万不能只靠道听途说的信息,拾人牙慧,很多时候会被带沟里。
《易经》是十三经之首,古人学习这门智慧,是要“观天之道,立人之道”.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喜欢看天气预报,想要知晓第二天或接下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以便据此安排行程,增减衣服,备好雨具。人处在天地之中,必然会受其影响,罔而不顾,就是盲目。《易经》的英文版名字是:The Book of Changes,意为这是一本探讨变化的书。
《易经》最初是没有文字的,只有简单的符号组合,最初发明《易经》的符号构成了八卦与64卦,文字是后世添加上去的。中国古人有结绳记事的智慧,现在小孩子在没有掌握文字之前,也会“看图说话”,读图,大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智慧吧。
在《万物皆数》这本书里,读到“结绳记事”的另一个故事。在古埃及,测量员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工作,他们需要通过测量,来解决整个国家的基础管理问题——土地的分配。在长期的测量经验积累中,测量员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如果在绳子上打出等距离的13个结,将其长度平均分为12份,就能够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原型。在中世纪,这种被打了13个结的绳索被称为“德鲁伊之绳”。在凯尔特神话中,德鲁伊具有与众神对话的超能力,僧侣、医生、教师和法官等,被认为是德鲁伊的化身,他们拥有权力并且受到尊重,是君王的顾问和百姓的统治者。
在今天,如果你拿到一条系有13个结的绳子,你会想到这些么?
有了文字以后,夏朝、商朝、周朝都有各自的《易经》版本,夏商两朝的版本均已失传,今天我们读到的是周朝的版本,因此,《易经》又被称为《周易》,它的文字部分,是周文王(西伯昌)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yǒu lǐ)的时候完成的。所以,下一次再看《封神榜》的时候,读到姬昌的故事,别忘了他对《周易》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