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文化是怎样炼成的?

(所评图书:《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美)叶凯蒂 著,杨可 译,三联书店出版)

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多文化、融合中西并孕育出自身文化特性的现代都市。这样的城市地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实现,先于北京、广州,也大大早于香港;显然是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对外关系、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有几类社会人群在上海城市文化特质特别是娱乐文化特质形成过程中,角色作用特别突出,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名妓和文人。

清末上海

19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多时间内,上海接连涌现出许多名妓,最著名的包括林黛玉、陆兰芬、金小宝和张书玉。这些名妓就是当时的明星,其名字代表着风尚和声望,是时尚、品味乃至文化潮流的最重要参与者甚至推手。美国波士顿大学现代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叶凯蒂曾在中国做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接触到许多晚清民初时期的社会、文化研究资料,后来又通过美国多所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图书馆查阅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叶凯蒂教授根据史料记载指出,上海的名妓可以十分高调地在租界招摇,围绕其发展起了娱乐产业,其绯闻趣事也开始有了专门的娱乐小报跟踪报道——由此产生了连环效应:一是打破了几千年来特别是清代以来社会文化生活对女性的排斥;二是催生了以公众文化、娱乐喜好为核心,围绕猎奇卖点而生的现代传媒;三是将欧美舶来的流行风尚,与中国市井文化进行了整合加工,提炼出融合了西洋文化、日本文化、长江三角洲等中国地方文化的中国近现代都市文化,上海也由此成为近代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产业重镇,输出时尚概念,产出文化潮流和文化泡沫。

民国上海

叶凯蒂教授将其研究成果写成了《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一书。这本书介绍了上海名妓、现代文人、娱乐文化产生的背景情况。首先是列强在上海建立的租界,实行的是不过问青楼文化、产业的放纵管制政策,管理当局“工部局”只关心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秩序,这让近代历史上战争频频的长三角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的青楼女子集中到了上海租界,可以借此规避清朝政府的管制。其次,上海租界集中引入英法美等国商业、金融、城市建设体制,建设了从大马路到独立上下水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客观上为上海(租界)作为现代都市而成熟成型提供了前提。第三,租界宽松的管制环境,让设立初衷是为跟踪报道名妓绯闻的娱乐小报有了滋生空间,供职于这些小报的文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批职业记者,亲自参与制造了一些名妓的品牌形象。

书中第一章讨论了当时的上海名妓对于城市公共文化的影响。一流名妓的服饰时尚、家具陈设、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等,均成为引领潮流的流行风尚。相关的文字史料和图片显示,在当时,名妓居所会选择在上海租界最繁华的地段,家居陈设既大量采用西式家具、装饰品,也会添加一些中式陈设,由此形成一种独特魅惑与吸引的象征。名妓大量采用与模仿西式服装、乘坐敞篷马车抛头露面等做法,还带来了模仿与消费潮流。更值得一提的是,名妓们还不忘通过打文化牌来包装自己,提高“品牌”附加值,即经常性的聚集到戏园,甚至参与表演。

第二章则着眼于“以稀为贵”的名妓重塑文化娱乐消费领域的规则,促使“顾客”接受其进行的类似于cosplay一样的唱游、对答活动的规则,许多名妓的日常活动也趋向于日本艺妓。第三章更深入的探究了名妓设置的文化娱乐新方式、新框架,《红楼梦》成为许多名妓进行文化品牌包装的“创意”、概念来源。书中提到,“名妓和客人一起建立了这个游戏的规则,划定了角色,并以此作为互动的基础,开展了一场精妙的平衡表演……《红楼梦》的故事框架确定了基本的角色分配……当名妓将贾宝玉的角色指派给客人的时候,她们试图在上海租界的新环境中控制和重塑客人的行为……客人们扮演起角色来的确乐在其中,以至于贾宝玉认为男子远不如女子的观点可能造成的冒犯都不足挂齿。”

民国时期的上海报刊

叶凯蒂教授在书中写道,“上海妓女以及上海自己的名声是现代中国媒体的产物和初次胜利”。上海的殖民经济催生了城市知识分子,其中供职于新媒体的人们处于中国文人的传统骄傲与现实处境的难堪之煎熬之中,他们发明出“爬格子”的说法,以自嘲工作和生活状态。这种背景下,旧上海的文人很难不注意到获得了惊人财富和巨大名气的名妓,一方面,后者可以为他们创造报道、收入的来源,因而想方设法按照读者的猎奇心理开展报道;另一方面,他们又由这样的不合理分配,产生了强烈反而愤懑。两种心态混合,使得文人跟名妓之间走得越来越近,娱乐小报、新闻记者“不只是利用作为公众人物的当红妓女的名声,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这些女性的地位,让更多的人记住了她们的名字和样子。虽然那些报道常常带着辛辣的批评和讥讽,但却将她们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明星”。推进到19世纪末,文人们终于发现,媒体可以通过文化力量获得远超政治关心者更多的读者群,能够借此建立一种新的有关公共行为的价值体系,进而更为主动的参与“造星”活动。

上海跟1980年代及之后才崛起的深圳一样,都属于移民城市。旧上海让人们形成身份认同,跟这里发达的文化传媒行业有意识的推出《上海指南》一类的指南读物有关。指南读物,为一个城市辩护,维护着它的价值、优点和潜力——在彼时的中国,《上海指南》还起到了让居住在上海的人们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外地人,认知、理解、思考现代城市存在方式和价值意义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花界的科举

    晚清的上海,这个华洋杂处的地方,让上头最头痛的事情,就是世风日下,道德败坏,而且又没法子管.上海的花界,不仅事业发达,而且一帮子文人墨客,居然还在花界品花评藻,动辄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这种原本士大夫 ...

  • 清未上海租界

    清未上海租界

  • 张爱玲钟爱的《小日报》,如何做到10万+?

    他也很想知道她为什么回得他那么坚决--只是因为他不够坚决的缘故. --出自 张爱玲 <郁金香> 张爱玲钟爱小报,众所周知,"我一直从小就是小报的忠实读者,它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情趣, ...

  • 《千年弦歌》:中国书院文化是怎么炼成的?

    我在文字人生中,多次写到岳麓书院这一座足以代表中国书院发展历程与菁华的千年学府.站在千年学府讲堂前,犹能听见张栻.朱熹开坛会讲.辩说精义的论道:犹能看见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民 ...

  • YOHO!:从线上到线下,潮流文化王国的炼成术

    作者:灵小七 来源:灵兽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509篇原创文章 在狂欢中开始,在狂欢中落幕. 在"YOHOOD 2018全球潮流嘉年华"的活动现场,人们很容易发现 ...

  • 东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学反思论文化”是如何炼成的

    [平湖一柱 第1306期] [核心提示]教育教育学的创新,不是非另辟蹊径不可,把常规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把创新的事坚持下来就是特色.而且,一所学校真正的特色从来不是从其他学校嫁接来的,而是学校土生土 ...

  • 削铁如泥的宝刀是这样炼成的……黑龙江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5月末,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在传统技艺一栏中,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刀剑锻制技艺名列其中. 把一个直径2毫米的铁钉固定在铁方上,一刀下去,铁钉被砍断,铁方上砍出了刀口的痕迹. ...

  • 华为狼性文化如何炼成?任正非:钱给到位,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

    一提及"狼性文化",很多人都会想到华为.而华为团队的狼性和华为的高回报激励是分不开的.这篇文章3400字,预计9分钟读完,带你了解华为价值观背后的故事. 作者 | 李江 华为数通产 ...

  • 优秀的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是这样炼成的!

    打造无边界共享平台 浅谈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的策划 作者:欧艳 摘要: 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一般由博物馆教育部人员负责,然而,规模再大的博物馆也没有具有所有技能的专职教育人员. 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的策划和 ...

  • 文化大师余秋雨是怎样炼成的?

    1946年8月,余秋雨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名叫高地地的小山村.出生那天,秋雨连绵,祖母说,先给孩子起个小名,秋天下雨,随口叫,等天晴了去庙里找老和尚取个大名.天晴之后请来老和尚,老和尚取名长庚.由于村里 ...

  • 【文化大讲堂第二场开讲啦】好散文是这样炼成的

    11月13日,曹妃甸区文化大讲堂第二场--写作专场热烈开讲.曹妃甸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孙梦成就散文的写作进行专题讲座. 座谈会上,孙梦成从时代的大变化.文章的创作类型.散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好散文的要素 ...

  • 【衡道丨人物】上海病理技术大赛的优胜者是怎样炼成的

    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技术组主管李强有个小绝活儿:「叠骰子」.每每朋友聚会小酌以此助兴,他总是躺赢.说起这个,他慧黠地一笑:「咱干病理技术的,手不抖是最起码的要求.」 强哥,稳! 作为2019年上海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