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布衣 书艺超群---馆藏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对联 | 宋康年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题
本期责编:初畔池
在漫长的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 ,书家如林 ,书艺似星光灿烂,闪烁千秋,但是到了清代中叶 ,书法艺术的发展已处于开始由兴盛走向衰退趋势的重要转折时期,一个出身于布衣的书法家却力挽狂澜,转衰为盛,其功垂青史,这就是杰出的清乾隆年间的邓石如。
1982年春天望江县文物管理所在征集流散文物工作中,偶然发现并征集到一付邓石如对联。说来也巧,据收藏者说,该对联为其祖传,因爱宝,从不肯轻易示人。十年’文革’动乱中,它本属’在劫难逃’之数,但收藏者将其封入住屋夹壁之中,一藏就十几年,直到政治清明之日,才得重见天日。收藏者了解到政府的文物政策之后,决定交给文物部门保存,县文物管理所依椐政策给予收藏者适当报酬和精神奖励。
该对联,质地宣纸,长163厘米,宽27厘米,行书字体,上联’画帘花影听莺语’,下联’ 明月箫声唤鹤骑。' 落款为’顽翁’,款下盖有两枚方形红色印章,一谓’邓氏完白’,一谓 '邓石如字顽伯’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师古而不泥古,在扎实功底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既苍劲朴厚 ,又流利清新。经国家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如图)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因避仁宗讳以字行,又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少时贫寒苦学,不慕仕途,为清乾嘉年间一代书法篆刻大师。他的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创新精神。少宗’二李’ (李斯,李冰) ,但不以斯、冰为满足,师古而不泥古,兼收并蓄,终于突破’二李’ 藩蓠,独辟蹊径,开赵之谦、吴昌硕之先河,推动晚清书法艺术大发展。
邓石如的书法,真、草、隶、篆,无一不工,独具风格。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更为卓著。至于说到他的行草书法,前人评价不一,但亦不同凡响,有其独到之处。由于他 '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的高尚品格,书如其人,时方时园,毫无媚俗之气。 吴育的《邓石如传》里记载有这样一段话:“京师贵人多俗书,邓生辞辟之,皆失其意。刘文清公颇知之,然不胜众,竞归。” (所谓俗书指的是当时馆阁体)说明当时的两种审美理念在书法艺术领域里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
在当时以翁方纲为首则诋毁邓石如的书法,说邓石如的书法缺少 '书卷气’韵味,这是对布衣书法家邓石如卑视心理的反映。而邓石如对此却不为之屈服,而是敢于向正统派的审美理念挑战,走自已的路。尽管邓石如在当时遭到帖学派的漠视,特别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书家翁方纲、刘墉等的排斥,但他坚持创新,形成了自已的书风。
邓石如的行草书法,洒脱有神韵,也不完全是北派的风姿。山人自云:“我以山川浩然之气融于笔端腕底。”道出了他的底蕴。他浪迹江湖,足遍湘楚,是江南黄山、庐山的烟云哺育了艺术家的成长。他的行草和他同时的书家走二王和赵、董的道路,只显妍丽较少传神不同。他学汉魏碑,并在篆隶方面打下扎实基础,自然也就为其行草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他的行草,亦能达到’动静兼备,神来丰实 ' 的境界。特别是像他的《陈寄鹤手书稿》草书册和“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联,从每个字单看,几乎都渗透着篆、隶的笔意;从整体看,既非常紧凑,又十分流畅,有风韵,又含蓄,筋骨血肉,无不具备。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50年前就曾说过:“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康有为在《广艺册双揖》中云: '他的草书潇洒遒劲,更觉气满神光,跌宕奇肆,隽永耐味,笔气流利。'充分说明了邓石如的书法艺术之高度,令后世敬仰!
注:该文发表于1982年8月19日<文化周报>,1984年<书法>杂志,后转载于2002年1月24日北京<中国商报>艺术鉴赏版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