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二小四(4)班刘恺萱|《致最美的遇见》
致最美的遇见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
走读东梓关活动习作
富春二小四(4)班刘恺萱
说起东梓关,我和它,还是有些缘分的。
第一次遇见——父亲的儿时往事
奶奶年轻时曾在东梓关教书,年幼的父亲就随着奶奶来到东梓关生活了些许时间。因此,东梓关也就堪称为父亲的“第二故乡”。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父亲的儿时往事,走进东梓关:“在我儿时啊,东梓关根本不像现在这样。在我的记忆中,东梓关的房子都是低矮的,以泥瓦房和木房居多,也有些人家还住在茅草房里。那时的路又窄又小。和许多江南村落一样,人们过着早上出门劳作,晚上回家休憩的生活。但是,这儿又和别处有些不同,总是人来人往,甚是热闹。那是因为在东梓关有位名医——张绍富。他医术高超,妙手回春,每天来登门拜访,请求医治的病人络绎不绝,而东梓关也因此,而闻名于富春……”
第二次遇见——小说的字里行间
后来,我也多次跟着父亲去东梓关。那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只知道东梓关好玩,每次去都乐得合不拢嘴。直到长大后,我才对东梓关有所了解,也接触了郁达夫先生的《东梓关》:“一处离埠头不远的池塘里,游泳着几只家畜的鸭,时而一声两声的在叫着……”郁老笔下的东梓关是如此的美丽而富有生机,令人神往至极。她宛如一个清纯的江南女子,身着白衣黑裙,在那儿盈盈地笑着;又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唱着,跳着,提着花篮,露出一抹浅浅的酒窝,向我们走来,走来……
第三次遇见——东梓的诗情画意
品读了郁老的《东梓关》,我跟着一群对文学有着一腔热爱的小伙伴们,再次来到了东梓关。此时,东梓关已“焕然一新”。
在那美丽的村史馆中,朱老师介绍了东梓关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大开眼界。出了村史馆,是一条弯曲的青石板小路。这些石板粗看每一块大小不一、凸凹不平,可再一看,铺在这长塘边的路上却又是异常的平整;一旁,散落着几幢古色古香的房屋,一幢幢看似零散杂乱的房屋,仔细一瞅,却又异常的错落有致。 一侧的墙上,青苔浓厚而又茂密,那一块块、一斑斑的绿,深浅不一,交织在了一起,柔软而又光滑……
向前走着,走着,浓郁的花草气息扑鼻而来。到了,到了,许家大院到了!展现在眼前的一切,美丽又细腻,细腻又生机盎然……由不得使我啧啧称赞。这里的房屋白墙黑瓦,古色古香,甚有诗韵。许家大院前的池塘碧绿清澈。池边的花草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尽情舒展并摇曳着自己迷人的身姿,却未曾料到被那轻佻的风与静默的池,痴痴地望去了——远处,那风带去了浓郁的花草香气;近处,这池留下了她们美丽的身姿。阳光流连于池面,映出的花纹别样好看,可那调皮的风儿轻轻一拂,便被揉碎了。池塘中也着实是有鸭子的,它们三两结伴,欢快地嬉戏着,甚是融洽!
再穿过几条小路便来到了富春江畔,一座卧龙般的长亭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儿休息着走累了的游客。不远处,一株茂密而又长寿的大香樟,犹如一位慈爱的母亲,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凝望远方,清秀而朦胧的远山与清澈碧蓝的净水,还有那一艘艘过往的船只,一起构成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当然,最清脆的莫过于那干净明亮的童音了。“东梓关,本来叫做东指关的……”我们那朗朗的读书声也一直,一直地荡漾在这美丽的富春山水之间……
每一次的遇见,都有不同的体验,可每一次,东梓关不都是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吗?
刘恺萱
富春二小四(4)班学生,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唱歌、跳舞、钢琴、画画、书法、乒乓、游泳都是她所喜爱,并在坚持学习的项目。看书、写作却一直是她的最爱。她认为最幸福的事情是可以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静静地看着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首任院长
爱之链
“一个人活着,就要多为他人做些事。”
——题记
一条崭新的、青黑色的柏油马路拐了一个弯,从320国道通向了富阳西南部的一个极为平凡的小村庄——宋家溪。不远处,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静卧在那儿,似乎在寂寞地述说着自己曾经的“辉煌”:晴天,尘土满天飞,村民们每次走过泥路,飞起的灰尘总会落在头上、身上。遇到大风天,漫天的灰尘让村民们都睁不开眼,只能眯缝着,凭着脚摸索着前进。雨天,坑坑又洼洼,村民们进出必须穿雨鞋,小心翼翼地趟过一个又一个水洼。即便是这样小心,还是会有人溅个一身泥,甚至四仰八叉地摔上一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泥路一直以这样的状态成为村民们进出的唯一出路。村里也曾有过重修这条路的行动,可由于和邻村的历史矛盾,却始终没能修成。
此刻,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男子,正犹如一尊雕塑般静立在新修的马路旁。为了解决村民们出行的困难,作为村支书的他,东奔西走,几经努力,终于在鸡年春节来临前,如愿以偿地修建了这条新马路。尽管马路拐了个弯,但从此以后,村民们再也不用“吸尘土”、“踩泥洼”进出村子。想到这些,他不禁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似乎在说:“爷爷,我又为村里人办了一件实事,您看到了吗?”他就是我的叔叔——宋家溪村的党支部书记汪维东。他上任以来,修路、造老年大楼、修砌井台……一件件、一桩桩,都让村民们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一个人活着,就要多为他人做些事。”这是太太对自己和我们这些小辈们常说的一句话。我的太太在解放前就是一名水利工作者。在工作的几十年里,为了完成勘测设计任务,他总要翻山越岭,走村串巷,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那时候条件艰苦,生活上有困难的人总是很多。每次看见别人有困难,太太总要去帮上一把。那些年,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究竟资助了多少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我只记得在太太九十多岁高龄的时候,时常会有一些和我奶奶差不多年纪的陌生人,从外地赶来看望太太,说的总是些感谢之类的话。
退休后,太太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村庄——宋家溪。生活在村里的他,总是不忘为村民们做些事:拿出仅有的一些退休工资,修了村中央的水泥路,建了一座能为村民遮风避雨的凉亭……听奶奶说,七十多岁高龄的他,还在炎炎夏日里,佝偻着背,浇了一块又一块的水泥板;又花钱请来帮工,将它们放置到宽宽的水沟上。只为了村子里的老人、小孩不会失足掉进沟里。“一个人活着,就要多为他人做些事。”太太一次又一次地用行动来证实了这句话。这句话也在无形之中成为了我们的家训。我们家的人,都十分乐意去帮助别人。只要村里谁家有麻烦,我们家的人一定会迅速地冲过去帮忙。去年暑假,大家庭中的一位爷爷失去了年仅27岁的儿子,还为此背负了几十万的贷款。短短一天时间,爸爸一代的兄弟姐妹们就筹集了46万元钱送到他家,解决他家的银行还款。
“一个人活着,就要多为他人做些事。”虽然太太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太太的教诲却时常在我耳畔响起,鼓励着我去帮助别人: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陪他们说话、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去福利院,看望孤独的小朋友们,给他们讲讲有意思的故事,说说校园里的趣事,教他们唱歌、跳舞、画画;去盲童学校,陪伴那些失明的孩子,给他们带去一个个精美的礼物,说说他们看不见的、五彩的大千世界,和他们一起唱歌、背诵唐诗宋词……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我还和同学们一起在体育馆为得了重病的彦彦姐姐义卖。尽管冬日的雨天有些阴冷,但风中、蓬下、广场到处是我们叫卖的身影。我一连向十几个人推销,居然没有卖出一本。我口干舌燥,却一无所获,内心开始焦虑起来:“这么漂亮的本子,怎么就没有人买呢?”难道是我的销售能力不行吗?我开始怀疑起自己来。还是算了吧,别卖了。不,不行,彦彦姐姐还等着我们去帮助呢!在遭受了销售不利的打击之后,我并没有灰心,因为我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彦彦姐姐能够早日康复。想到这儿,我又重振旗鼓,大声地喊起来:“便宜卖,便宜卖,漂亮本子,三元一本,五元两本。”接连不断的大声吆喝,果然吸引来了不少顾客,他们一下子把一叠本子抢光了。最终,我卖了将近两百多元钱。虽然这点钱并不能干什么大事,但爱心可以聚沙成塔,我相信,我们大家的爱心与彦彦姐姐的坚持,奇迹终会发生的!
“一个人活着,就要多为他人做些事。”这句话,一直,一直地,萦绕在我们家人的耳边……
为传承郁达夫人文精神,拓展文学传播渠道,2017年3月,郁达夫研究学会发起并成立成立少年文学院,旨在挖掘与培养有文学爱好的青少年,组织开展文学活动,为本土文化发展及后备文学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文学院将定期组织开展名师讲坛,作品研讨;组织采风,访问活动;组织创作沙龙,传授文学创作技能;开辟作品发表园地,促进创作进步;开展文学交流,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我们将邀请郁达夫研究学会优秀的老师,专家作为我们的指导老师给予孩子们创作引领,对走读、写作等活动进行指导。
期待优秀的你加入我们,一起成长......
来稿请发送至332002779@qq.com邮箱,别忘记照片与个人简介联系方式哦!
名称
文学院会员家长群
热线
15658112999
联系人
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