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痉证

  产褥期中,产妇发生手足抽搐,项背强直,甚或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者,称“产后痉证”。亦称“产后痉病”,“产后发痉”,“产后痉风”或“蓐风”等.俗名“产后惊风”.发作仅见手足抽搐,项背强直者,病情较轻;若同时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者,其证较重;在此基础上伴见汗出如珠,肢冷脉微者,病情严重,危在旦夕;若属感染邪毒,内陷脏腑,逆传心包,有迅速恶化的可能;因而应高度重视此病的预防和抢救.
  产后痉证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谓“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隋。<<诸病源候论》指出本病乃“因产伤动血脉,脏腑虚竭,……荣卫虚伤,风气得人五脏,伤太阳之经,复感寒湿,寒搏于筋则发痉”。对发作时的体征描述为“口急噤,背强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若“须臾十发,气急如绝,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皆死。”预后凶险。唐.《千金要方》谓“蓐风”。宋.嚷妇人良方大全净认为产后痉证因产后“血气俱虚”,“大经空虚,风寒乘虚而渐人”之故。明。《女科撮要》亦云“产后发痉……实由亡血过多,筋无所养而致……若大补血气,多保无虞。”哎景岳全书》强调“乃阴血大亏证也”,“元气亏极,血液枯败,”治疗提出“凡遇此证,速当察其阴阳,大补气血。”清。《女科经纶净引缪仲淳曰:“去血过多,阴气暴虚,阴虚生内热,热极生风,故外现风证。其实阴血不足无以养筋所致.”《温病条辨》指出误治致痉,云:“产后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综合各家所论,产后痉证的主要病机为亡血伤津,筋脉失养,以虚为本.若因产创伤,感染邪毒而发生抽搐者,应属“产后破伤风”.
  (主要病机]
  产后痉证的病机有因产失血过多,耗伤精(津)血,心肝血虚,筋脉失濡,血虚生风,肝风内动,以致四肢抽搐;有因产创伤,伤口不洁,感染邪毒,毒邪直窜脏腑筋脉,筋脉拘急而发痉.
  现代医学认为产后破伤风是由于产创感染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毒素侵入脊髓和延髓引起。而手足抽搐证则是因为产后一过性脑缺血,或颈动脉供血不足;以及汗出过多,大量丢失体内氯化物,电解质子衡失调;或因母乳喂养婴儿而营养摄取不足,血钙降低等各种原因,导致抽搐。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以病史及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疑难病例,当结合有关检查进行诊断或鉴别.
  (1)病史:有生产失血过多史,或产创感染史.
  (2)临床表现:四肢抽搐,项背强直,或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或面呈苦笑。
  2。鉴别诊断
  (1)产后高热抽搐:体温超过38℃以上、甚至达到或超过40℃,高热程度与抽搐成正比,可伴腹痛或恶露异常.但无角弓反张.
  (2)产后子痫:多发生在产后24小时以内,以抽搐、昏迷为主,无角弓反张现象,多数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体征,或有产前、产时子痫史。
  (3)癫痫产后发作:产前有癫痫病史,以突然倒仆、抽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或发出异常叫声、移时苏醒如常人为特征。
  (4)产后中风:以产褥期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謇不利,或半身不遂为主证.无角弓反张及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现象。
  (5)癔症性抽搐:曾有癔症史或精神创伤,发作地点有选择性,发作时神志清楚,无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暗示可停止发作或复发,每次发作动作多重复。
  (因、证、辨、治]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产后痉证的主要病机为亡血伤津(精),筋脉失养.常见病因有两种,一是因产失血伤津,阴血亏虚;二是因产创伤,感染邪毒。辨证当以病史和体征为主.痉证病因有二、体征各异:若因生产失血伤津或汗出过
多,筋脉失养致痉者,手足抽搐、项背强直较轻,可伴面色苍白,舌淡、脉虚弱等虚象;若因产创处理不当,感染邪毒,内窜筋脉致痉,其证除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外,还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面呈苦笑或恶寒发热等证,其病势急重,预后不佳。
  治疗以熄风解痉为主,尽快控制抽搐为要。因于虚者,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感染邪毒者解毒镇痉,理血祛风,并配合中西医积极抢救,具体选药时注意亡血伤津的病机特点,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训,切忌辛温燥烈,伤阴耗液之品,重伤其阴。
  1.阴血亏虚证    
  病因病机 因产失血过多,阴血暴亡;或素体血虚因孕重虚,复因产失血耗液,以致阴亏液耗,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血虚生风,肝风内动,筋脉拘急而致抽搐发痉。诚如《景岳全书》云:“产后发痉,乃阴血大亏症也。”嚷女科撮要》曰:“实由亡血过多,筋失所养而致.”
  主要证候 产褥期中突然头项强直,四肢抽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少,脉细弱。
  辨证依据 产时失血过多或素体阴血不足,或产后汗出过多;强直、抽搐较轻,面白;舌淡,脉虚细。
  治法 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
  方药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熟地、白芍、阿胶、麦冬、龟板、鳖甲、牡蛎、甘草、火麻仁)加天麻、钩藤、丹参、赤芍.
  失血过多,面色苍白加黄芪、制首乌、当归补益气血,汗出过多加浮小麦、五味子、山茱萸、麻黄根收敛止汗;喉中痰鸣者加竹沥、生姜、半夏涤痰降逆;小便清长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补肾缩尿;抽搐停止,用八珍汤、人参养营汤类调理善后。
  2.感染邪毒证
  病因病机 多因助产不慎,创伤处理不当,伤口不洁,邪毒乘虚而人,伤及血脉,内窜经络,以致筋脉拘急为病。
  主要证候 新产后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牙关紧闭,口角搐动,面呈苦笑,甚则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舌黯红,苔薄白,脉浮弦或弦劲有力。
  辨证依据 有局部创伤不洁史;病初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继则牙关紧闭,苦笑,抽搐,或角弓反张;舌黯红,脉浮弦。
  治法 解毒镇痉,理血祛风。
  方药 玉真散(《外科正宗》羌活、防风、白附子、天麻、南星、白芷、热童便调服)加荆芥穗、蜈蚣、僵蚕。
  痰涎涌盛,气喘急促加天竺黄、竹沥、姜汁、石菖蒲涤痰平喘;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荡涤积滞;热盛神昏,配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若邪盛正衰,肢厥脉微,汗出如珠者,急服参附汤回阳固脱.
  (多种疗法]
  1.撮风散(嚷证治准绳》) 全蝎尾、蜈蚣、僵蚕、钩藤、朱砂、麝香、水煎服。
  2.针灸治疗 取大椎、风府、合谷、阳陵泉、昆仑、承山、筋缩、人中、足三里、百会等,分组交替轮刺,采用强刺激施泻法,日1—2次。
  3.感染邪毒型用破伤风抗毒血清5万一1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1 000ml,静脉滴注(用前先做皮试)。若创伤病灶己彻底清除,全身情况较好,可不再用药;若病灶存在或处理不彻底,全身症状较重,可每日肌注工万一2万U,连续2—3次,同时按要求处理创口,并给予镇静、解痉、抗感染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中西医应急处理}
  产后破伤风现虽罕见,但发则症情危重、病势险急,凡产创者,当即时注意:
  1.早期处理
  (1)创口处理:伤口未愈,彻底扩创。阴道或创口用3%过氧化氢,或1:5 000高锰酸钾液冲洗。
  (2)创伤后立即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阴性者一次肌注1 500~3 000U。
  2.发作期处理
  (1)控制痉挛,氯丙嗪25—50mg,肌注;或鲁米那钠0.5一lmg,肌注;安定(地西泮)lOmg,肌注;10%水合氯醛10一30ml,口服或灌肠。
  (2)控制感染,青霉素80万U,肌注,日2次;或氨苄青霉素4g,加生理盐水200ml,静推。日3次.
  (3)破伤风抗毒素、使用愈早愈好,2万一8万U,加50%葡萄糖500ml,静滴;或人体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3 000U,分三部位肌注。
  (预防与护理)
  1。预 防
  (1)采用新法接生,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加强产褥期保健的卫生宣传,防止邪毒内侵。
  (2)正确及时处理产创,对已污染的伤口应作彻底清创。
  (3)早期预防性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4)素体阴血不足或产时失血过多者,适时培补阴血。
  2.护 理
  (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声、光、震动等不良刺激。
  (2)专人护理,若有假牙应取下;注意口腔清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取口、鼻、咽腔分泌物;可尽早放置胃管。
  (3)定时翻身擦浴,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疗效判断标准}

  1。痊 愈 抽搐停止,项强角弓反张消失,牙关活动自如,全身症状消失,停药无复发。
  2.好 转 抽搐停止或偶有拘急、项强但不角弓反张,牙关活动正常,全身情况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3。未 愈 抽搐无改善,甚或加重。
  (现代研究报道)
  有报道产后痉证与产后气阴两虚,邪毒内盛,瘀浊内滞有关,以补益气阴,祛风解毒(人参、北芪、生地、白芍、龟板、鳖甲、僵蚕、全蝎、蜈蚣、桑寄生、荆芥、生大黄)之法,治愈经西医抗菌、镇静无效病者。
  产后破伤风的治疗,林氏认为应抓住产后体虚血亏、邪毒伤动筋脉的主要病理环节,以镇痉为基本原则、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先贤理法,使血得充养,热毒得清,筋脉濡润,血行风灭病自愈。方以四物汤合五虎追风散加味可也。牟氏主张病初有表证者,宜解表祛风,玉真散,五虎追风散类;有里证者,攻里祛风,可与前方合桃核承气类。必要时配合西医治疗,症缓以四物、八珍调理气血以善后。有单以八珍汤加味,补气血、祛邪毒而治产后痉症。也有以愈风散合生化汤治愈产后发痉,证由气血亏损,瘀血内滞而兼感邪毒所起。陈氏报道因乳房溃破,外敷不洁草药4天后,出现破伤风症,以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芳化秽浊以利诸窍,配合九味羌活汤祛风止痉,3天后角弓反张消失,颈项强直明显减轻,已能语言,继服太子参、丝瓜络、忍冬藤、竹沥、菖蒲而收功。
  《内科症状鉴别诊断学》概述破伤风发病是以下颌肌、面肌和颈肌痉挛而产生的牙关紧锁和口角上牵的苦笑,项背部肌肉的强直性痉挛产生身体角弓反张的姿态为特点;发作时有剧烈疼痛,痛苦表情和浴汗。间歇期间,饥肉仍现强直僵硬,患者神志始终是清醒的.多由破伤风毒素侵入脊髓和延髓所致。
[概述]
  产后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角弓反张,称为“产后痉证”。又称“产后发痉”,“产后病痉”、 “产后痉病”、“产后痉风”等。俗称“产后惊风”。“痉”又作“痊”、“痉”.即筋脉、肢体强急不柔之意。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七下.广部》云:痉者“强急也”。徐中舒《说文解字段注。卷七下.广部》注:“广韵曰: .风强病也,按急就篇。痈疽.瘦疯痹疫,疚即痉.。颜云: '体强急难用屈伸也,”。可见.痉之含义较广.凡肢体强直、抽搐者均可谓之痉。但从临床实际出发,本节所述产后痉证,只限于感染邪毒和阴血亏虚二型,前者即产后破伤风.为产后急重症之一,临床少见;后者可见于产后一过性脑缺血或颈动脉供血不足,或大量出汗,体内氯化物丢失过多. 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原因所致抽搐,症较前者轻.亦不常见。 。
  [历史沿革]
  产后病痉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指出产后亡血,复汗,遇风,外风引动内风为本病基本机理,一直为后世所崇。隋《诸病源侯论.产后中风痉候》论病机为脏腑虚竭,复感风、寒、湿。其症状:。口急噤,背强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测预后,若“须臾十发,气急如绝,污出如雨,手拭不及者. 皆死。”唐《经效产宝.续编濮阳李师圣施郭稽中论产后出汗多而变痉风如何》主张用小续命汤(《备急于金要方》引《古今录验》方)治疗。宋《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口噤方论》亦表赞同,对“无汗恶寒”之“刚痉”和“有汗不恶寒”之“柔痉”皆以小
续命汤加减治之。元《丹溪心法.产后》则持反对意见, 曰: “产后中风.切不可作风治,必大补气血为主,然后治痰。……切不可服小续命汤。”明.薛立斋专主亡血过多.非十全大补不可。如《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九.产后中风心惊方论》曰: “仲景先生云,有汗为柔痉,用桂枝汤,无汗为刚痉,用麻黄汤。然产后得此.气血俱虚之败症也,不可与伤寒例看。……可用十全大补汤,以补元气。”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口噤方论》对中风一类的诸多名称作了归纳,并对其预后给予正确评价.指出: “前所列中风发痉.角弓反张,瘈疭,口噤拘牵等方论,名异而病因则同,病殊而主治则一。所谓名异而病因则同者乃产后气虚而血虚,邪风易中之耳。所谓病殊而治则一也,补其气血则营卫和.脏腑实.而外邪不得留于经络也。”。中风方论统言之也.发痉、反张、痪寂、拘牵,皆中风所致。析言之也,体虚中风,重则发痉反张,轻则瘈疭、口噤、拘牵,失于救治,则轻者重,重者死矣。”明代其他医著如《证治准绳.女科》、《济阴纲目》、《景岳全书.妇人规》皆尊前贤之说。至清以后,重于探索本病病因及治疗方法。如《傅青主女科。产后编上卷.类痉》以加减生化汤专治有汗变痉者。民国以后.则汇通西医认识本病,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腰背反张》认为,本病为“产后阴脱于下,阳炎上浮,气火上升,攻激犯脑”“扰乱神经之证”,虽未揭示真正病因,但已明确属神经系统病变。近代医家多分二型论治,感染邪毒者,中西结合按破伤风治疗;阴虚亏损者,大补气血或稍加驱风之品。自推行新法接生以来,产后破伤风已大大减少,如加强预防.此症可免。

  [病因病机] .
  本病的发生.多因产后亡血伤津,心肝血虚,筋脉失养;或亡血复汗,风寒之邪或琊毒乘虚直窜气血、筋脉所致。正如薛立斋云: “产后发痉, 因去血过多.元气亏极,或外邪相搏。”(《女科撮要。产后发痉》)
  一、阴血号虚:产后失血伤津,营阴耗损.或素禀阴血不足, 因产重虚,血少津亏.脉络空虚.筋脉失养;血虚生风.肝风内动, 以致拘急抽搐。《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类.产后发痉》云: “产后发痉,乃阴血大亏症也”。此属纯虚之证。亦可因产后血气俱虚,多易汗出,腠理不固.为风所侵,外风引动内风,导致发痉,如《女科经纶.产后证下产后血虚遇风变痉》引郭稽中曰: “产后血虚,腠理不密.故多汗, 因遇风邪搏之,则变痉。”
  二.感染邪毒:多因接生不慎.局部创伤,产创出血,胞络空虚或伤口不洁、邪毒乘虚而入,伤动血脉,直窜筋络。以致筋脉拘急发痉。
  以上可见,产后发痉可有内外二方面的因素, 内因失血伤津.外因复感外邪。既可独以阴虚风动致痉.亦可由血虚多汗,复感风寒;或因产创血虚,邪毒入侵。然特以内因伤血亡津为主,以此有别于内外科痉证。本病有轻重之别,唯虚者较轻,属感染邪毒所致者,则症情急重,若治不及时,将气血暴亡,真气欲脱,甚可危及产妇生命。
  此外,尚有挟痰而作者,如明.楼英《医学纲目.肝胆部产后痉》曰: “凡产后痉病,曾因血虚遇风.挟痰而作.宜服人参竹沥之类。”临证可参考。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产后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 角弓反张为本病之诊断依据。临床须与产后子痫、癫痫或高热抽搐等相鉴别。子痫多有妊娠高血压病综合征史,及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体征;癫痫者,以往有癫痫发作史,及典型抽搐特征:高热必有热象可辨。
兹鉴别如下。
┏━━━━━━┳━━━━━━━━━━━┳━━━━━━━━━━━━━━━━┳━━━━━━━━━━━━┓
┃       ┃ 病 史        ┃ 症 状             ┃ 体 征          ┃
┣━━━━━━╋━━━━━━━━━━━╋━━━━━━━━━━━━━━━━╋━━━━━━━━━━━━┫
┃ 子痫    ┃妊娠高血压病综合征史 ┃由先兆子痫发展至抽搐.伴昏迷   ┃高血压、蛋白尿、水肿   ┃
┣━━━━━━╋━━━━━━━━━━━╋━━━━━━━━━━━━━━━━╋━━━━━━━━━━━━┫
┃      ┃有癫痫史        ┃突然仆倒,四肢抽搐.昏不知人. ┃可无或有脑电图异常改变  ┃
┃ 癫痫    ┃           ┃口吐白沫,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             ┃
┃       ┃           ┃移时苏醒             ┃            ┃
┣━━━━━━╋━━━━━━━━━━━╋━━━━━━━━━━━━━━━━╋━━━━━━━━━━━━┫
┃高热抽搐   ┃无,或有同样发作史. ┃抽搐与高热程度成比例      ┃体温升高及其原发病体征  ┃
┣━━┳━━━╋━━━━━━━━━━━╋━━━━━━━━━━━━━━━━╋━━━━━━━━━━━━┫
┃   ┃阴血 ┃有产后出血史或难产史  ┃抽搐或伴眩晕.神志清楚     ┃面色苍白等失血、贫血征 ┃
┃产  ┃亏虚 ┃           ┃                 ┃象           ┃
┃   ┣━━━╋━━━━━━━━━━━╋━━━━━━━━━━━━━━━━╋━━━━━━━━━━━━┫
┃后  ┃   ┃            ┃                ┃             ┃
┃痉  ┃感染 ┃有产伤或手术产史    ┃发作前驱症状如感冒,呈全身   ┃苦笑面容.角弓反张,或  ┃
┃证  ┃邪毒 ┃            ┃抽搐.神志始终清醒.轻微刺激  ┃有局部创伤灶       ┃
┃   ┃   ┃            ┃可诱发抽搐           ┃             ┃
┗━━┻━━━┻━━━━━━━━━━━┻━━━━━━━━━━━━━━━━┻━━━━━━━━━━━━┛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产后发痉.证有虚实,应据痉证特点及全身症状加以分辨。凡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者,属血虚;如兼汗出、恶风,脉浮者.属血虚兼外感风寒;面呈苦笑,项强口噤:发热恶寒者.属感染邪毒。
  本病的治疗原则,虚实各异。属阴血亏虚者, 以养血熄风为主;兼感风寒者,当养血少佐祛风;若感染邪毒.则宜解毒祛风镇痉.但不可过用辛温之品,以防燥血伤津,致生他变。本型势急症重.多以中西二法抢救。
  一.阴血亏虚型   
  (一)辨证 。
  1.妇科证侯特点:产后出血过多,骤然发痉,头项强直,牙关紧闭, 四肢抽搐。
  2。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红无苔,脉虚细。
  3.证侯分析: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血虚生风,肝风内动,则四肢抽搐,头顷强直,牙关紧闭。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舌淡红无苔.脉虚细.皆为血虚之候。
  (二)治疗
  1.治则: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2。方药:可用三甲复脉汤加天麻、钩藤、石菖蒲,或大定风珠加木瓜、天麻。钩藤。
  (1)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下焦篇》):
  白芍 阿胶 龟板 鳖甲 牡蛎 麦冬 干地黄 炙甘草 麻仁
  方中白芍、阿胶、地黄,麻仁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育阴潜阳.天麻、钩藤平肝熄风,菖蒲芳香开窍,甘草健脾和中。全方有滋阴养血,柔肝熄风之效。使津充血、足.筋脉得养,则诸证自愈。
  (2)大定风珠(《温病条辨.下焦篇》):
  白芍 阿胶 生龟板 干地黄 麻仁 五味子 生牡蛎 麦冬 炙甘草 别甲 鸡子黄(后下)
  方中白芍、阿胶养血柔肝;三甲(牡蛎、鳖甲、龟板)育阴潜阳;地黄养血:麦冬、 五味子养阴生津;鸡子黄宁心镇惊;木瓜和脾舒筋;钩藤,天麻平肝熄风;全方养血液阴.使肝有所藏,筋有所养,则内风可熄。
  此外,尚有主张按气虚论治者,如黄惠卿《妇科证治验录.产后发痉》根据王清任:“抽风不是风”……乃气虚不固肢体也……”的理论.对内风虚痉“采用大补元气佐活血温络:,之治, 以黄芪桃仁汤加减:生黄芪60~l 00克、炒桃仁9克,南红花宁克、陈皮9克、独活9克,桑寄生10克,水煎服。据作者云:“本方屡次验证,1剂收效,4~9剂则痊愈。”可供参考。
  3。随证加减
  (1)如兼外感风寒.伴见汗出恶风或发热,脉浮眩者,宜养血祛风,方用滋荣活络汤(《傅青主女科》)去黄连。
  川芎 当归 热地 人参 黄芪 茯神 天麻 炙草 陈皮 荆芥穗 防风 芜活 黄连
  本方实为八珍汤化裁,方中归,芎,地养血祛风;参、芪、草、茯神扶脾生血.益气图表;荆、防、羌祛风胜湿;.陈皮醒胃行气;黄连苦寒,非气血虚所宜.故去之。合而养血益气.祛风镇痉。杭州市中医院妇科老中医何子淮,治疗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病痉,宗傅氏滋荣活络汤法.以八珍汤为基础酌加平肝之品.方药:别直参(另调),当归,炙黄芪,炒白芍、天麻,茯神、焦白术、生地、菖蒲.荆芥、川芎、炙甘草。“用滋润之品内养肝血补其虚.少佐驱风之品. 同类相求”之意(《何子淮女科经验集。产后痉》)。
  (2)流血多者,加岗稔根、地稔根、贯众。
  (3)汗多者,加山萸肉,糯稻根。
  二、感染邪毒型
  (一)辨证
  l.妇科证候特点;新产后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牙关紧闭,继则口角搐动,面呈苦笑,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
  2.全身症状:舌正常,苔薄白。脉浮而弦。 .
  3.证候分析:产后血气亏损,百脉空虚,易感外邪,产伤不洁,邪毒乘虚而入,初超邪在肌肤,正邪交争,故发热恶寒,头项强痛;邪窜经脉,则牙关紧闭。继则邪毒入里,肌肉痉挛,故口角抽动,面呈苦笑,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新感外琊故舌可不变;脉浮而弦,乃风动之征。.
  (二)治法
  1.治则:解毒镇痉,理血祛风。 、
  2.方药:撮风散加桑寄生、白芍,或止痉散合华佗愈风散,或玉真散。
  (1)撮风散(《证治准绳》):
  娱蚣 钩藤 朱砂 蝎尾 麝香 僵蚕 研为细末,竹沥汁调下。
  方中娱蚣,蝎尾、僵蚕解毒镇痉熄风,钩藤平肝熄风,麝香芳香开窍,朱砂安神定志.桑寄生、 白芍养血柔肝,调以竹沥汁清热祛痰。全方共奏解毒镇痉熄风、养血柔肝止痉之效。
  (2)止痉散(《经验方》)合华佗愈风散(《普济本事方》)。
  全蝎两个 蜈蚣一条 炒僵蚕七个 桑寄生15克 共为细末,一次服用。荆芥穗(轻焙过)为细末,每服5克,温酒调下(用豆淋酒,即以炒黑豆淬酒,取酒冲服)。
  方中全蝎,蜈蚣,僵蚕解毒镇痉熄风.桑寄生养血舒筋缓急.荆芥有理血驱风镇痉之功,配豆淋酒熄风解毒活血,合而有驱风镇痉之效。
  (3)玉真散(《外科正宗》):
  白芷30克 南星30克 天麻30克 羌活30克 防风30克 白附子36克,共研细末.每服9克,热童便调服。
  方中白附子祛风镇痉;配天麻、南星,加强解痉作用:羌活,防风,白芷祛风散邪.共奏祛风解痉功效。四川名老中医王渭川常用本方治疗破伤风风盛型(《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产后疾病。痉病》).可资参考。
  3。随证加减;
  (1)如挟痰热,兼喉中痰鸣.气喘急促.脉弦滑者加天竹黄、胆南星、竹沥汁,或用加减蠲饮六神汤(《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痉病》):仙半夏9克、橘红9克。石菖泪笋9克、胆南星9克、制旋复花9克、仙鹤草60克、蒲黄炭9克、益母草24克、竹沥15克(冲服)。如热盛呈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方见子痫)。紫雪丹(《温病条辨》)合用。石膏 寒水石 磁石 滑石 犀角 羚羊角 沉香 玄麦.青木香 升麻 丁香 硝石 麝香 朱砂 炙甘草 朴硝
  (2)如病至后期,邪毒隐伏.气血暴亡.真气欲脱,症见头摇喘促.汗出不止.面白肢厥,手撒口开.或两手撮空.脉浮大散乱或沉紧者,宜益气救脱,应急投独参汤(方见堕胎、小产)或参附汤(方见堕胎、小产)加龙骨、牡蛎合生脉散(方见恶阻)。
  [其他疗法]
  一、针刺 取穴大椎,百会。风府、承山、阳陵泉、曲池、合谷等轮换针刺。 .
  二、验方
  1.止痉散:全蝎、蜈蚣等分为末,每服3克, 日三次,对抽搐不止者,配合针刺效佳。
  2.红蓖麻根(鲜),每天4~8两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次口服.每曰一剂。
  产后破伤风症情急重,应千方百计控制抽搐发生,可配合西医方法抢救,如破伤风沉毒血清的应用,镇静.解痉、抗感染。正确处理伤口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本病之重症产后破伤风,系由感染外邪所致.故尤须注意预防。
  l。采用新法接生.注意消毒及产褥卫生,以防邪毒入侵。
  2.正确处理产伤,对于巳污染的伤口应做彻底的清创。
  3.对急产、 滞产或产道有污染和损伤,尤其是伤口未经及时处理,超过12小时者可预防性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以增强被动免疫。
  二、护理 产后痉证(破伤风),往往由于护理不当而诱发抽搐,或引起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故尤应注意护理。
  l。减少刺激。凡声,光、触动等刺激,都可诱发抽搐,故病员应隔离于安静而弱光你病室,一切治疗操作应尽量轻柔,相对集中,避免时时扰动。
  2.注意口腔清洁,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吸出口,鼻,咽腔的分泌物。
  3.定时翻身擦背,以防褥疮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预后] '
  产后痉证有轻重之分,纯属阴血亏虚者,症较轻,经治疗多可痊愈;如为感染邪毒之产后破伤风,则势急症重,中医治疗,难以速效。远于隋.巢元方巳认识到本症的凶险。后世皆谓之恶候,败症,现代妇科医家亦多赞同。如天津哈荔田教授说: “若气血暴亡.真气已脱.见有头摇喘促.汗出不止,面白肢厥,手撒口开,或两手撮空等症,则病风危笃, 预后多为不良。”(《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产后痉病》;。四川王渭川教授认为产后破伤风较子痫难治: “真正产后破伤风,古今医案绝少记载,说明历代医家对此症的治疗成功渺渺”(《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产后疾病.痉病》)。浙江徐荣斋付教授以临床实案说明本病难治疗. 曰:“产前子痫能于三、四剂内见效……,产后痉病非二、三十剂不为功。虚证中的重症则更难治,所以陈××的病例.服药两三年终无治效。临床实践如此.录出以供参考”(《妇科知要.产后发痉》)。故本病应配合西医抢救, 以图挽回。
  [结语] 。
  产后痉证,现在临床较少见。其病证特点是新产后抽搐、口噤。.甚则角弓反张.然无昏不知人。本病有虚,实、轻、重之异,轻者乃产后阴血亏虚,筋脉失濡,治以养血 .益阴,平肝熄风,预后良好。其重者即产后破伤风,乃产后本虚.邪毒入侵.直窜经脉所致;症急势危.应中西医合治, 以救危急。病因由感染而发,产时加强预防,此症可免发生。
  [文献摘录]
  《女科撮要。产后发痉》:产后发痉因失血过多,元气亏极,或外邪相搏.其形牙关紧急,四肢劲强,或腰背反张,肢体抽搐。若有汗而不恶寒者,曰柔痉。若无汗而恶寒者, 曰刚痉。然产后患之.实由亡血过多,筋无所养而致。故伤寒汗下过多.溃疡脓血大泄,多患之,乃败症也。若大补血气,多保无虞。若攻风邪,死无疑矣。
  《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发痉》:产后发痉乃阴血大亏证也,其证则腰背反张,戴眼直视或四肢强劲,身体抽搐。在伤寒家虽有刚痉,柔痉之辨,然总之则无非血燥、血枯之病.而实惟足太阳与少阴主之。盖膀胱与肾为表里.肾主精血,而太阳之脉络于头目项背,所以为病若此。若其所致之由.则凡如伤寒误为大汗以亡液,大下以亡阴,或溃疡、脓血、大泄之后,乃有此证。故在产后亦惟去血过多,或大汗大泻而然.其为元气亏极、血液枯败也。可知凡遇此证,速当察其阴阳, 大补气血,用大补元煎或理阴煎及十全大补汤之类,庶保其生。若认为风痰,而用发散消导之剂,则死无疑矣。
  《女科经纶.产后证下》缪仲淳曰:产后血虚. 角弓反张,病名曰痉。痉者劲也,去血过多,阴气暴虚, 阴虚生内热,热极生风.故外现风证,其实阴血不足无以养筋所致。足厥阴肝经大虚之候.宜益阴补血,清热则愈。
  《胎产心法;卷下》:凡妇人冲脉为血脉之海.血脉充足,若流畅无滞,气血冲和,则关节清利而无病矣。至于产后劳损脏腑,气血暴竭.百骸少血濡养.多有阴虚内热,热极生风.虽外证如风,实内脏阴血不足。气无所主。……产后大虚.再经辛散消尅,则神愈亡而血愈竭,是以心血竭而妄言愈甚,肝血竭而内虚生风成搐,肺气竭而发喘.鼻孔黑如烟煤.脾气竭而四肢不为所用, 胃中元气告匮,不能散精,痰壅愈甚,治之者,仍不识为虚证,反用胆星、苏子以化痰降气,梨汁以清痰降火,僵蚕、柴胡、天麻以止搐,诸如此等药类,杂进交攻,罔知顾本,遂致殒命,良可恸也。
  《医学心悟.妇人门。汗多变痉》:产后汗出不止, 皆由阳气顿虚,腠理不密,而津液妄泄也。急用十全大补汤止之。如不应,用参附、芪附、术附等汤。若病势危急.则以参,芪、术三汤合饮之。或如汗多亡阳,遂变为痉,其症口噤咬牙,角弓反张,尤为气血大虚之恶候.更当速服前药.庶可救疗。或问,无汗为刚痉.有汗为柔痉,古人治以小续命汤者,何也?答曰:此外感发痉也,病属外感,则当祛邪为急。若产后汗多发痉.此内伤元气,气血大亏,筋无所养,虚极生风,藉非十全大补加附子,安能敛汗液,定搐搦.而救此垂危之症乎?且伤寒汗下过多.溃疡脓血大泄.亦多发痉.并宜补养气血为主,则产后之治法更无疑矣。
  《医宗金鉴.产后门.痉病证治》.产后血气不足,脏腑皆虚,多汗出.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袭入.遂成痉证。手三阳之筋结于颔颊,风入颔颊则口噤.阴阳经络周环于身.风中经络,则头项,肩背强直,如角弓反张之状。产后患此, 皆属虚象。惟宜用八珍汤加黄芪、附子、肉桂,大补其阴阳.少佐防风以抬之。若见头摇喘促,两手撮空者.则为真气去,邪气独留,必死之候.启曰莫望生也。
  《产科心法。下集。产后发痉》:产妇汗多发痉,俗谓产后惊风,实非风也,乃肝血空虚,不能荣筋. 以至手足抽搐,有似中风之状,更有口噤咬牙;角弓反张.此气血大虚之恶候……。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卷下。腰背反张》“沈尧封曰.仲景论腰背反张为痉。无汗者为刚痉.主以葛根汤。有汗者名柔痉,主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乃治中风主方,故有汗之痉属风。……有汗柔痉,更有二种,一则因虚而受外来之风.一则血虚则筋急,并无外感之风。有风者,虽汗出.必然恶风.主以华元化愈风散。只血虚而无风者.必不恶风,纯宜补血。”
  [笺正]:此亦治外风之法,惟荆芥炒黑,亦能下瘀,故尚可用.但酒必不可服.举卿、古拜.即荆芥二字之音切,隐语度辞,故弄玄虚。
  《产鉴注释.下卷.痉疾》:本证与中风、疫疯的发病机理和症状大致相同.皆因产后气血虚弱.或复感风邪所致。均有痉挛抽搐、 口噤等症状。所不同的只是:中风偏于外感风邪.以口眼喁斜为显;瘈疭偏于体内血亏,筋失濡养, 以痉挛抽搐为著;痉疾则以口噤强直为急。但这些症状亦可交互出现.并非一病所独有。临床上当根据具体情况.或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不必拘泥。

(0)

相关推荐

  • 痉病诊治精粹

    痉病指由于筋脉失养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早在<内经>对本病就有一定的认识,它从外感湿邪.风邪致痉立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

  • 『常用便方』妇科: 治产后痉证便方系列

    治产后痉证便方产后痉证,指新产后突然出现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者.方1[组成]灶心土.炮干姜各等份.[用法]上二药均细研筛过,每以温酒1 杯调服2 克许.[主治]产后痉证.方2[组成] ...

  • 《金匮悬解》产后三病——痉证,郁冒,大便难

    金匮悬解卷二十一 妇人 产后十一章 妇人产后,血室空洞,阴虚之病固多,而温气亡泄,阳虚之病亦自不少.此即是阴虚者血也,温气亡泄,即是血中之温也,故为阳虚之义,若见汗出,则又伤阳.产后三病,痉.冒.便难 ...

  • 治痉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痉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8个药 ...

  • 第78讲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第9条,它讲到: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二类) 这个产后中风证,和刚才我讲的阳旦汤,所主的证显然不一样,这一定是阳虚中风,为什 ...

  •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原文朗诵 解读】

    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二十 ...

  • 串雅方治验:“解恶丹”治痉证

    导读:<串雅>一书,可谓是单方的宝藏,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医的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位医者都应该经常翻翻,对于临床大有裨益.本文作者介绍了其使用此书中两个单方的经验,均收到很好的疗效 ...

  • 柴胡加龙牡汤治痉证(舞蹈病)

    例一,张XX,女,12岁,手足乱动,行路不稳,挤眉弄眼5个多月.某医院诊为舞蹈病,经中医平肝熄风,养血化痰及西药.针灸治疗未效,诊时除不断的作各种不自主的动作外,神志基本正常,喜叹气,舌苔白,脉弦细. ...

  • 颈椎病(痉证)

    [组成]软柴胡9g全当归9g单桃仁9g 藏红花9g川牛膝9g 玉桔梗9g炒枳壳9g 炒黄芩9g 潞党参12g 紫丹参12g 大生地12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赤芍12g 白芍12g 猪苓9g茯 ...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颈椎病(痉证)

    [组成]软柴胡9g,全当归9g,单桃仁9g,藏红花9g,川牛膝9g,玉桔梗9g,炒枳壳9g,炒黄芩9g,潞党参12g,紫丹参12g,大生地12g,京三棱15g,蓬莪术15g,赤芍12g,白芍12g,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