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记|那天它们结茧成蛹时我落泪了。。。
我从小对在家养小动物有一种心理阴影。主要的原因是我外婆总给我讲一个故事:“在你妈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从云南离开去青岛,我和你外公抱着你妈,坐在解放军的车上,我们家养的那条大狼狗几次趴上车门,眼泪汪汪的想和我们一起走,然后又几次被军人赶下去,太让人受不了了”
这个故事,外婆反复的给我讲,以至于我小时候虽然也喜欢小动物,但都不敢养,我害怕生离死别的那一天。当然,也不是一个活物没养过,小时候养的最多的是小乌龟和蚕,总觉得这两样东西,和主人的感情维系很少,还算是能接受最后的结局吧。
相对于养龟,养蚕几乎是我们那个年代每家的孩子必做之事,且美其名曰养蚕宝宝。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小学四年级正好在学这篇文章。
我记得当时也是班主任兼教语文的杨老师教了我们这篇文章后,叫我们来年的春天养蚕,于是那几年的春天,我们每年都养,小朋友还相互交流。特别是谁家的蚕茧有桔色的,蓝色的,就特别的洋洋自得。
当时最发愁的是没有桑叶。话说我们家属区的上游西头,有一条小河,边上有一棵桑树,都被我们摘秃了。而且离得实在太远。所以有大人给出主意,买些莴笋,摘下来的叶子也能喂蚕,但感觉蚕似乎吃的并不好。所以,那个年头,桑叶简直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宝贝。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整天闲的无事,就写些回忆小时候的小杂文。以下这篇就是当时写在我们的同学录上的。记录了当年养蚕的情形。时间大约是2001年的5月。
大约是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养过蚕了。也就是说,1990年以后,再没有养过了。然后,三十年后的2020年。儿子五岁多了。两个月前,妻对我说:“你总是不让儿子养这儿养那儿的,养个蚕总可以吧?”。我立即表示,绝对支持。
是的,蚕相对别的活物而言,确实是最适合懒人养。一,好养,只要点桑叶就行;二,不用打理,蚕沙又不脏又无异味;三,蚕基本上没有声音,也不扰民 。我只是有一个担心,桑叶去哪里找呢?妻很有把握的给我说,“咱们楼下的树就有好几棵是桑树呀”,这下我彻底宽心了。
接下来,我带着儿子去了小区的一个热心邻居家。人家给了我们五条蚕种。每条还没有牙签粗。我们便在楼下顺手摘了几片桑叶,开始养了起来。儿子对养蚕很感兴趣,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和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都是去看蚕的生长情况。然后就是每天都和我出去摘新鲜的桑叶回来喂蚕。
这中间的过程不再提了。五条蚕,一开始死了两条,其他三条长得非常好。两个月后的五月底,也就二十多天前。我们家的蚕要开始结茧了。妻赶紧提醒我,去外面找点枝枝叉叉来给蚕搭架子,便于它们作茧。结果走到楼下的时候,儿子对我说:“爸爸,蚕宝宝以后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给它们摘桑叶了”。
一听这样的话,我就感觉眼眶湿湿的。是啊,三条小生命快要到走到它们各自的生命的尽头了。两天之后,三条蚕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个圆滚滚的白茧。
那两天,心情非常的不好。可能也和疫情有关吧。总感觉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去了,更感世事无常。当然,也更应该珍惜眼下的,活着,就是好的。更甚者,应该要活得更精彩才对。
目前北京的疫情还处在一个敏感时期。但我想,一切终归会好起来的。每一条生命都有它的运行轨迹,也总会有它的归宿,但在这一过程,确实,应该珍惜当下,乐观而健康的活下去。。。。
广而告之
1
END
1
【童话往事:中国译制动画片(1979-1992)丛书介绍】
“童话往事”创作团队花费8年多的时间,采访了130余位当年的电视工作者和配音艺术家,期间还前往中国国家音像资料馆、上海音像资料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等全国十多家图书馆,调阅和查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珍贵视频。书中对1979年至1992年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热播过的主要外国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片进行梳理与回顾。内容包括这些动画片在原出品国的制作播出情况,以及引进中国后的译制、播出情况和社会反响、观众回忆等。丛书涉及作品粗略统计约150部。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各省市两级电视台首播的时间顺序为序,每篇介绍一部片子,两卷总计约67万字、500余幅图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大陆引进播出外国动画片的时间路线图。
1、对全书回顾的约150部外国动画片当年的引进人、译制者、配音员等历史亲历者,在每一篇撰文时均以不同方式进行了相应的采访,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生动鲜活的采访内容定会令读者感触良多,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2、在梳理和回顾每部外国动画片之余,做适当的延伸,通过大量的图表、注释、附章等形式,以及章节概述等,对当时与作品制作、引进、播出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件、政策法规加以盘点介绍。信息丰富,史料翔实,是从业人员及研究学者理想的参考资料;
3、早年引进的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经典之作,由于部分作品较为冷门,作品情况及所属公司情况曾长期为国人或动画业界所忽视,国内鲜有介绍,此次,丛书就其制作发展史、作品特色、品牌营销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均属国内首次。
“影像 情感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