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源流考
陈姓源流考
宗族谱系,是一个家族发源、生息、繁衍的历史,是种族血脉传递信息的载体。尊宗敬祖, 弘扬祖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国有史,邑有志,族有谱,传承不息。因此,研 究姓氏文化,追溯种姓源流,对于承续民族血脉,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族徽图腾,见《考略》) 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我华夏古老姓氏之一。陈姓的血缘远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郑 樵《通志·氏族略》载:“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贤君 之后,世代封侯。夏初始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今商丘市虞城县),夏后或断或续,至殷汤封舜之 苖裔虞遂的一支于陈地,以奉舜祀;因其亲附殷商,周武王克商后改封,复求舜裔得妫满,并以 元女大姬赐婚,替代亲商的虞遂大宗,继续统治这块领地。自妫满受封陈侯及其子孙以国为氏, 绵绵3000余年;其间繁衍千枝万派,不可胜记。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史籍和族谱仅留下 具有时代特征的少数几派世系源流。 本章各派世系,是以《史记》为底本,参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唐表》)和 旧谱,对照《左传》《世本》《竹书纪年》等书记载,进行辨析与考证。凡考证的内容皆以按语 形式注明,最后拟一个新世系表,供参考。 陈国世系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这是《诗经·陈风》首篇《宛丘》的前两 句。翻开《陈风》,首先感到的是那浓郁的民俗情味。历史上,陈国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 为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土地肥美,人烟稠密,物产、文化均兴盛。 自公元前11世纪(约前1046)周武王封妫满为侯爵,到公元前479年被楚惠王兼并,共传20 世23君(此就《史记》与旧谱而言,其实不止这个数),谓之“陈国世系”,又称“宛丘世 系”,历时568年。以下按《史记》所载,列出旧世系: 1胡公妫满→2申公犀→3孝公突→4慎公圉戎→5幽公宁→6釐公孝→7武公灵→8平公燮→9文 公圉→10桓公鲍→11宣公杵臼→12穆公款→13共公朔→14灵公平国→15成公午→16哀公弱→17 悼太子偃师→18惠公吴→19怀公柳→20湣公越。 一世:胡公满,舜帝之后。舜帝娶尧帝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夏封商均于虞城, 之后时断时续,历经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等世。传至遏父至周朝,为陶正,有功,武 王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赐妫姓(是因虞舜昔居妫水之故),封之于陈,以备三恪。 胡公建都宛丘,励精图治:建宗庙,行周礼;修城池,御外患;奉舜祀,安民心;为后来陈 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卒后,谥胡。后之子孙以国为氏,胡公即为陈氏始祖。按: 《史记》只云“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未云是大姬所生。而据 《左传》子产云陈,“我周之自出”。杜预曰:“陈,周之出者。”所谓“我周之自出”,当为 大姬所生,但子名不详。 《唐表》称“遏(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此有悖于其它 史书记载。最早记载这一史事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 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后 《春秋大全·诸国兴废说》亦云:“陈,妫姓侯爵,三恪之国。出自帝舜之后,封于有虞。虞幕裔 孙阏父为周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大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帝祀,其地 在太暤之墟,今陈县是也。” 持同样记载的还有《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六》《五礼通考·卷二二 五》以及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今以多史考《唐表》此处之误。 妫满的子孙,有以国为氏的姓陈,以谥为氏的姓胡,以名为氏的姓满;之后还衍生出王、 田、袁、陆、车、敬、邱、偃师、颛孙、孙等数十个姓氏,皆源于胡公。 二世:申公犀[xī],袭侯爵,是陈国第二任国君,谥申。生一子名突。 (申公卒后由弟皋羊继位,是为陈国第三任国君,谥相。相公卒后又由申公子突继位。) 三世:孝公突,继叔父相公袭继陈侯,为陈国第四任国君,谥孝。相公在袭兄申公爵位时, 突尚幼,及长,相公卒,传位于突。突守平坦肥沃之国,护沃野千里之地,与周边国家睦邻友 好。叔侄相传,能光前烈,物阜民安。生子圉[yǔ]戎。 四世:慎公圉戎,继位为第五任国君,当周厉王时。能克绍先业,处世谨慎,纲纪修摄,朝 野人安。卒后谥慎,生子宁。 五世:幽公宁,周厉王二十五年丁未(前854)继慎公而立,是为陈国第六任国君,在位23 年,卒于周共和十年(前832),谥幽,生子孝。 六世:釐公孝,周共和十一年庚午(前831)继位,是为陈国第七任国君。孝以父为戒,改 父乱政,修正先案,虚心谨慎,勤理国政,周边修好,境内安宁,祖基不坠。在位36年,卒于公 元前796年,谥釐。生子灵。 七世:武公灵,周宣王三十三年丙午(前795)继釐公而立,是为陈国第八任国君。在位15 年,克绥其民,国以光显。卒于周幽王庚申(前781),谥武。生子二,长说、次燮。 八世:夷公说,周幽王二年(前780)继武公而立,是为陈国第九任国君。谗嬖专政,纲纪 紊乱。在位3年。卒于周幽王四年(前778),谥夷。 平公燮,武公灵次子。周幽王五年甲子(前777)继兄夷公说而立,是为陈国第十任国君。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朝东迁,始谓东周。秦,始立为诸侯。平公在位23年,纲 纪粗理。周平王十六年丙戌(前755)卒,谥平。生子圉。九世:文公圉,平公燮之子。东周平王十七年丁亥(前754)继平公燮而立,是为陈国第十 一任国君。文公圉勤于政事,国势振兴,内外安宁。在位十年,卒于周平王二十六年丙申(前 745),谥文。生子鲍和佗(《左传》作他)。 十世:桓公鲍,文公圉长子。周平王二十七年丁酉(前744),继文公圉而立,是为陈国第 十二任国君。卒于周桓王十三年甲戌(前707),谥桓。生子四:免、跃、林、杵臼。鲍在位38 年,境内初安。 佗,文公圉次子,桓公鲍之弟,又名(或字)五父。桓公鲍三十八年(前707)有疾,佗夺位内 讧,陈乱。佗杀太子免而自立,“立未逾年,无谥。”(司马贞《史记索隐》)是年太子免弟 跃、林、杵臼怨恨佗杀其兄,乃与蔡人以好女诱而杀之(按《谷梁传》说,是因与蔡人争禽被 杀)。佗不称谥,是因篡立之故,不得人心。当时国人以诗歌《墓门》来诅咒他。(见《诗经·陈 风》)。 十一世:厉公跃、庄公林、宣公杵臼先后为侯。跃是桓公鲍之次子,“蔡氏所出”,太子免 之弟,周桓王十四年乙亥(前706)立,是为陈国第十三任国君。即位第二年(前705)生子完, 字仲。跃在位7年,于周桓王二十年辛巳(前700)八月卒,谥厉。时陈完年幼,跃卒,传位于弟 林。 庄公林,继跃而立,是为陈国第十四任国君。继任第二年,庄公林助宋、齐、蔡、卫之师伐 郑,五国之师大捷,入郑都,伐东郊,取牛首(今河南通许县境)。在位7年,卒于周庄王四年 (前693),谥庄。 宣公杵臼(《公羊传》作处臼),桓公鲍幼子,庄公林胞弟。周庄王五年(前692),继兄 庄公而立,是为陈国第十五任国君。一连三任兄弟相承,继体而立,赞述先业,克靖厥家。宣公 生子御寇,立为太子。又嬖姬,生子款。宣公十五年与齐、鲁、宋、卫、郑、许、滑、滕之君同 盟于幽(宋邑),十七年,周惠王娶陈女为后。二十一年(前672),杵臼欲立其宠姬之子款, 遂杀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之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御寇子颛孙,亦随完奔齐。二十六 年,与郑服于齐,齐会鲁、宋、陈、郑之君于幽。三十七年(前656),齐桓公伐蔡,蔡败;南 侵楚,至召陵,还,过陈。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周襄王四年癸酉(前648)十二月卒,在位 45年。谥宣。 按:关于厉公其人,《左传》称“厉公跃,生子完;佗即五父”。《春秋左传正义》亦曰: “跃为厉公,《世本》文也。”而《史记》称“佗为厉公,生子完;跃为利公”,实为太史公之 误。本书从《左传》说,理由:一是《中国历史纪年表》中无“利公”年号。二是《春秋公羊 传》及《左传》及《世本》中有关佗、跃的卒年记载:“鲁桓公六年(前706)秋八月壬午,大 阅。蔡人杀陈佗”以及“桓公十二年(前700)八月壬辰,陈侯跃卒”,即跃在位7年病逝。 十二世:穆公款,宣公杵臼次子。周襄王五年(前647),继宣公而立,是为陈国第十六任 国君。(时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款恃母之宠,觊兄之位;友恭消亡,礼让弃 置。在位16年即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卒,谥穆。生子朔。 十三世:共公朔,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继位而立,次年纪元,是为陈国第十七任国 君。五年冬,陈、晋、郑联军伐许。六年十月,楚太子商臣弑父成王代立,是为穆王。十四年 夏,楚侵陈,秋季,陈败楚,掳其公子茷。朔在位时,晋楚日炽,国祚渐微;小心谨慎,纲纪整 饬。周顷王五年(前614)卒,谥共。生子平国。十四世:灵公平国,周顷王六年(前613)继父共公而立,为灵公,是陈国第十八任国君。 生子午。是时,晋楚争霸。元年,楚庄王即位。二年,参与晋会诸侯于扈(郑地,今河南原阳) 会盟。六年秋,楚伐陈。七年,与宋、卫之师助晋伐郑。十年,楚庄王伐郑,陈惧而附楚,与楚 和。晋救郑,伐陈。十五年(前599)初夏,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复饮酒于夏姬家,言谈难入 耳,遂被大夫夏征舒伏弩射杀,陈国大乱。太子午奔晋,孔宁、仪行父皆奔楚。夏征舒自立为陈 侯。 十五世:成公午,继父灵公而立,是为陈国第十九任国君。成公元年冬(其时,夏自立陈侯 一年多),楚庄王为惩夏征舒弑灵公,率诸侯伐陈。谓陈曰:“勿惊,吾诛征舒而已。”当车裂 夏征舒后,顺势并陈国为楚国的县置。后采纳大臣申叔时之言,乃于晋迎立太子午,恢复陈国 (注:纪年仍接公元前598年)。孔子赞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二年,宋 以陈附楚而讨之。卫因与陈有盟来救。八年,楚庄王卒。二十九年,陈背楚盟附晋。三十年,楚 共王伐陈。是年,成公殁,楚以陈新丧,罢兵去。成公午在位30年,卒,谥成。生子弱、招。 十六世:哀公弱。周灵王四年(前568),继成公而立,是为陈国第二十任国君。初,哀公 之元妃郑姬生太子偃师,后又嬖爱二妾,长妾生公子留,次妾生公子胜。长妾最得幸,因此公子 留有宠。哀公元年冬,楚使大夫彭名率兵侵陈。三年,楚又围陈,晋悼公会诸侯于宋邑(今河南 鲁山境),谋救之。哀公畏楚,逃会。楚亦释陈。十六年,宋大夫庄朝攻陈,俘获陈大夫司徒 卬。二十二年,陈大夫庆虎、庆寅利用哀公朝楚之机,逐陈公子黄,专国政。哀公赴楚,公子黄 诉二庆于楚。楚使莫敖、屈建率兵从哀公伐之。庆氏征役筑城,颇为残暴。役人皆怒,遂杀二 庆。三十五年,哀公发痼疾,欲废太子偃师而立嬖子留,将留托付于弟司徒招。三月招杀偃师, 其子吴奔晋。哀公闻之怒,欲诛招,招发兵围哀公,哀公自缢。当月招立留为陈君。时周景王十 一年(前534)。弱在位三十五年,谥哀。 按:旧谱多从《史记》说,将悼太子偃师列为二人,即“长姬生悼太子师,少姬生偃”。今 考悼太子偃师为一人,见《左传》:“(昭公)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陈哀公元妃 郑姬,生悼太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另有陈氏分出偃师姓及其居住之地在今 河南偃师县为证。 十七世:悼太子偃师,哀公弱之长子,生子吴。哀公三十五年三月,偃师被害后谥悼,称悼 太子。四月陈派使者赴楚报丧及新君留为招所立(因篡位,无谥)。楚灵王闻陈乱,杀陈使者, 派公子弃疾率师奉陈故太子偃师之子吴讨之。陈君留及胜奔郑。九月,使楚大夫穿封戌代为陈侯 (后穿封戌死,公子弃疾继之),周景王十七年,即楚灵王灭陈五年后,公子弃疾杀灵王代立, 是为楚平王。平王初立,欲和诸侯,乃于晋求归故太子偃师之子吴,立为陈侯,恢复陈国。 十八世:惠公吴。惠公吴在陈国被楚灭五年后于周景王十六年复国,是为陈国第二十一任国 君(虽空籍五年,仍以父卒之年为纪元)。在位28年(实际只有23年)。是时吴国强,欲称霸中 原。十年,惠公助楚与吴战于鸡父(楚地,今河南固始东南),败于吴;兼有火灾,国力大损。 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二邑而去。惠公在位期间,倍受侵凌,灾难数起,疆土 非旧,国祚衰微。二十八年(前506)卒,谥惠。生子柳。 十九世:怀公柳,周敬王十五年(前505),继父惠公而立,是为陈国第二十二任国君。生 子越,在位4年。元年,吴破楚,在郢都欲召见怀公。怀公欲往,大夫谏曰:“吴新得意;楚王虽 亡,与陈有故,不可背之。”怀公以疾谢吴。四年,吴复召怀公,怀公恐,应命。吴怒其前不 往,扣留之,因卒于吴。谥怀。二十世:湣公越,怀公柳之子。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因怀公为吴扣留,乃立其子越, 是为湣公(《左传》作闵),陈国第二十三任国君。生子剑(后改名衍)、全温。湣公在位23 年,正处于春秋向战国转折期,陈国不断受到楚、吴的威胁和征伐。湣公六年,吴王夫差伐陈, 取三邑而去。十三年,陈附楚,吴复伐陈,陈告急于楚,楚派兵来救,至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东 南,原为陈邑),吴师去。是年,楚昭王卒于城父,楚惠王继位。时孔子在陈。十六年,吴伐 齐,败之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使人召湣公,湣公恐,附吴。楚怒,伐陈。湣公二十三年 (前479)七月,楚惠王命公孙朝率师伐陈,杀湣公,遂灭陈而占据其地,陈国亡。是年四月孔 子卒。 按 语 《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五:“陈,自周武王元年胡公满受封至湣公越二十四君,合六百四 十五年而亡。”按此推算,妫满建国于公元前1124年,这与现代研究《夏商周年表》所确定的时 间不符。周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是年周武王大封贤君后裔。因此,陈国世系 要从公元前1046年算起,到公元前479年湣公越被楚灭止,历时568年,共传20世23君(这仅就 《史记》中的世次而言)。又,旧书谓之24君或25君:说24君者是从《史记》谓陈佗为厉公、陈 跃为利公;曰25君者,是将陈佗、陈留均列其中。此二人于祸乱中虽短暂任过国君,但他们无谥 号,因此应从《左传》,并与《夏商周年表》保持一致。 再就历史时空而言,从胡公至幽公这段世系,存在时间与世次不合的问题。陈完是胡公十世 孙,为《唐表》说,即“九世孙厉公他(佗)生敬仲完”。《唐表》既然采信了《史记》陈完为 陈佗之子一说,而又不同于《史记》中的世次,在《史记》中,陈完为胡公十一世孙。而查《左 传》,陈完为厉公陈跃之子,生于公元前705年,是胡公十二世孙。但是,班固《汉书》卷九十 八《元后传》第六十八《自本》却载:“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 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在这里,陈完成了胡公的第十四世孙。 以上限于王室嫡系世子传承(下同),至于庶子旁出,则无法考究。陈完一支传承,见田齐 世系。陈胡公之前的世系,多谱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为黄帝的九世孙。又旧谱载胡公为舜 帝之三十四世孙。由于年代遥远,皆无从考证,即以此来保持传统世系的统一性和一贯性吧。 上述为陈氏宛丘总世系,以《史记·陈杞世家》为主线,参考其他史籍而考证。以下就户牖、 瑕丘、田齐、颍川、南朝陈派,逐一考述。 阳武户牖世系 1衍→2琏→3履辉→4周昌→5裔→6仲丕→7从善→8德绍→9述→10平→11原仁→12子远→13 澄→14与京→15考。 一世:陈衍(?—前435),陈国亡后,湣公越之子剑,避难于阳武县户牖乡(今河南原阳 东南,),改名衍,娶谈氏,生子琏、玙。战国周考王六年丙午(前435)卒。 二世:陈琏(一作辇),衍之长子,战国初期人。谱说生于周考王二年壬寅(前439),娶 程氏,生子履辉。其时陈完后人得政于齐,琏与弟玙皆仕齐为大夫。衍卒,琏回归阳武户牖,以 奉祭祀。玙娶方氏,留居齐地。(一说玙因居齐,思始祖胡公满的谥号不忘,遂改为胡姓。录此备 考。) 三世:履辉,琏之子。生于周威烈王十三年戊辰(前413)。娶汤氏,生子周昌。时值七国 强盛,战争不息,履辉处乱而不惊,置爵禄于度外。及父卒,辞仕回阳武以奉宗祀。齐赠大夫。 (有谱将履辉分为二人。) 四世:周昌,履辉之子。娶汪氏,生子裔。周安王十五年甲午(前387,即齐康公十八 年),田和、魏文侯于浊泽(今河南临颍西北)会盟,求为诸侯。魏文侯代请于天子及其他诸 侯,许之。次年,田和改元。周昌复仕齐为尹,三年民和事治。周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前341) 卒。 五世:裔,周昌之子。生于东周烈王七年壬子(前369)。娶丁氏,生子二,长伯丕,次仲 丕。时值田齐甚盛,仕齐,政和事简,民咸颂之。周赧王十六年壬戌(前299)卒。 六世:仲丕,裔之次子。生于东周显王二十二年甲戌(前347)。娶花氏,生子从善、从 吉。周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前259)卒。 (伯丕,裔之长子,迁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娶范氏。生卒、子嗣未详。) 七世:从善,仲丕长子。生于东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娶邹氏(一说邵氏),生子德 绍。从善与从吉皆仕秦,从善致政归,仍居阳武户牖。从吉留居秦地新会。 八世:德绍,从善之子。生于周赧王十二年(前303)。时周衰秦兴,大户降为皂隶,世族 夷为编氓。德绍见列强混战,潜隐阳武户牖畎亩间,颐养天年。娶汪氏,生子述。 九世:述,德绍之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二年戊寅(前283)。有识量,结纳贤豪,除乱剪 骄,人莫能犯。娶范氏,生子二,长伯,次平。秦始皇三年(前244)卒。 十世:平,述之次子,字孺子。秦汉时阳武县户牖乡人。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生。娶 户牖富人张负之孙女为妻,生子买、原仁。平,气貌冲粹,少时家贫,但勤于治学,好黄老之 术。秦二世元年(前209),阳城人陈胜、吴广起义,平投奔魏王咎,为太仆。后因魏王咎不成 事,离魏,从项羽入关,任都尉。项羽傲虐,不可与事,还官印,间道而逃,旋因故人魏无知推 荐,归刘邦。高祖三年(前204)任护军中尉。楚汉战争中,建议刘邦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 范增。又献计以爵位、封地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采纳。刘邦被匈奴围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西 北),平出计献策,使刘邦脱险。所谓“六出奇计,以定汉业”。西汉建立后,封户牖侯,更封 曲逆侯。惠帝六年(前189),拜左丞相。高后(吕雉)五年(前183),迁右丞相。但因吕氏专 权,不治事。吕后死,与周勃定计,诛杀国舅吕产、吕禄等,迎立文帝。文帝元年(前179)八 月,为丞相(自此只设一相)。文帝二年(前178)十月卒,享年80岁,谥献侯,赠太子太傅。 与夫人合葬阳武牛角山九皋村。(即今西安西南石井镇曹家堡)。 伯,述之长子,平之兄。性极孝友,以耕稼为业,纵弟游学。平事兄嫂如父母,但不事家务 与农耕,嫂何氏怨之曰:“有叔如此,不如无。”伯不以理会,以全弟学。 十一世:原仁,平之次子。秦始皇十四年(前233)生。娶胡氏,生子二,子远、子逸。汉 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卒。买,平之长子,承袭父爵。为人小心谨慎,故赐谥曰“恭”。生子恢。卒于文帝四年(前 176)。 十二世:子远(一名子达),原仁长子。生于汉高祖元年乙未(前206)(一说汉高祖四年 生)。娶庄氏,生子澄。 子逸,原仁次子。生于汉高祖五年(前202)。从卫青伐胡有功,汉武帝拜骠骑将军,镇守 右北平。娶吴氏,生子忠。 恢,买之子。承袭侯爵。继承祖父大业,无所变更,法令科条,一归简约,故谥曰“简”。 娶庄氏,生子何,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卒。 十三世:澄,子远之子。汉惠帝七年(前188)生。娶胡氏,生子二,长子与京,次子万 年。 忠,子逸之子,汉文帝时为上书仆射。余未详。 何,恢之子。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承袭父简侯爵。娶吴氏,生子掌。何不修正事, 颇贪女色,掠人妻,因而获罪,坐法被斩,时值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自此,汉丞相陈平 的爵位传到嫡长曾孙这一代即被削夺废除了。 十四世:与京,澄之长子。西汉时期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生。娶皮氏,生子考。宣 帝时为员外郎。恂谨老成,长于谋略,有曲逆侯遗风。 万年:澄之次子。字幼公。生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娶朱氏,生子胜。万年任郡吏 为参军,累官右扶风,迁太仆。性廉平,内行修,善事人。丙吉荐于宣帝,拜御史大夫。五凤三 年(前55),丞相丙吉卒时举荐万年代相,居位称职。但外戚许、史用事,咸默不言,“若为泉 壁难为庸庸”,此多福之讥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卒,享年85岁,谥曰“定”。葬阳武户牖 大塘下。 掌,何之子,为当时内官卫氏的亲戚,欲谋续高祖陈平爵位之利,未获帝王准。此后不详, 谱无载。 按:旧谱万年生子胜,而正史则载万年为沛郡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也,生子咸,咸生 三子,参、丰、钦。此处恐旧谱误也。旧谱中陈掌为陈平之玄孙,实则曾孙,掌是何之弟,不是 子。此乃家谱又误也。陈掌娶卫子夫之二姊君少儿(霍去病生母)为妻。班固《汉书·张陈王周 传》载:“孝文二年,平薨,谥曰献侯。传子至曾孙何,坐略人妻弃市(即斩首)……其后曾孙陈 掌以卫氏亲戚贵,愿得续封,然终不得也。”对此,《史记·陈丞相世家》亦载。 十五世:考,与京之子。生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时英才辈出,贤豪迭起,汉元帝 二年(前47),仆射石显上疏复议先朝臣子功罪,收前将军禄勋印绶皆免为庶民。考以父故不孝 被收捕,家计因而为之一空。75岁时迁居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是年卒。娶游氏(一说 殷氏),生子汤。斯时,汤西行京都求官,富平侯张勃举荐待迁官,父卒未归,亦被收捕,不久 获释。 胜,万年之子。生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娶胡氏,居户牖以奉宗祀。余未详。按 语: 阳武户牖世系,应含山阳瑕丘派,都是由陈国嫡系下传,仅居地不同而已。户牖派从湣公陈 越之子陈衍在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失国后为避楚害,迁居阳武户牖乡起,至第十五世陈考 卒于西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传十五世,历时431年世系史,历来称为陈国正统(嫡系)世 系。这段世系是按旧谱来的,仅供参考。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确与史不符者,已在按语中注 述。 山阳瑕丘世系 1汤→2冯→3咸→4会可→5珍→6嗣→7翔 一世:汤,字子公,考之子。西汉时期山阳瑕丘人。生于汉武帝延和三年(前90)(一说生 于始元四年)。娶余氏,生子三,冯、勋、传。汤少好读书,博文通达,善属文;及长,沉勇, 大略多谋,善奇功。汉元帝二年(前47)(一说宣帝黄龙元年),西行京都求官,初官太官献食 丞,富平侯张勃与之交,高其能,荐之元帝,拜方外郎,常出使外国。元帝建昭三年(前36) 冬,迁西域副校尉。时匈奴郅支单于奴役西域康居人民,杀汉使臣,攻略乌孙、大宛等,威胁汉 朝。汤说服西域都护甘延寿,以矫制发兵至康居,袭击匈奴,破郅支城,斩单于及阏氏、太子、 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元帝竟宁元年(前33)四月,因功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成帝建始四 年(前29)秋为从事郎。永始二年(前15)十一月,王商弹劾汤免为庶人,徙居敦煌。绥和二年 (前7)四月,哀帝即位,秋,议郎耿育上书讼冤曰:“汤为圣汉扬威雪耻,卒以无罪老去,敦煌 正当西域通道,令威名之臣旋踵及身,岂不痛哉!”次年,诏汤还京。卒于长安,后追谥破胡壮 侯。 二世:冯,汤之长子。生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娶何氏,生子咸、晟。冯为荆州刺 史,民歌其德。平帝时,王莽秉政,元始二年(公元2年),诏封汉兴以来大功臣之后周共等为列 侯及关内侯,凡117人。以汤功大赏薄,追封破胡壮侯,冯袭爵为破胡侯,食禄二千石。冯之二 弟勋为讨敌侯(因冯、勋忠直奉公,屡拒匈奴,殊有父风)。至此,汉丞相陈平一脉又有爵位。 冯之三弟传,生于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娶周氏,生子臧。 三世:咸,字子康,冯之长子。生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十八从父为郎官,官御史 至尚书令,刚直敢言。王莽篡汉,叹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吾可逝矣。”弃官不仕。遂令 三子解组归田。取其世瘦律令文书壁藏之,遵守汉家祖腊。始建国二年(10),王莽召为掌冠大 夫,公谢病不起,闭门不出。娶东君郡太守瞿义之姊,生子三,参(常州刺史)、丰(会稽太 守)、钦(县令),均遵父命,弃官归田,以待天下之清。 按:咸,实为陈万年的第三子,与陈汤同时代人,多次贿赂陈汤,事载《汉书》卷六十六。 另《后汉书》卷四十六亦载咸有“三子,参、丰、钦皆在位,乃悉令解官,父子相与归乡里,闭 门不出,犹用汉家祖腊”(注:祖腊,祭名。祖,祭祀路神;腊,年终大祭),又“建武初,钦 子躬为廷尉左监,早卒”,“躬生宠,明习家业,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宠子忠”。 然而在旧谱中则成了“陈万年之从玄孙”,可见谱系混乱至极。 晟,冯之次子。西汉末新朝初期人。生于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一说生于前31年)。娶 赵氏,生子会可。孺子刘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在位8年被灭。晟承袭 父爵,兢业自守,免于愆尤。臧,传之子。为尚书令。上尝问之曰:“卿家仕宦,何以为先?”对曰:“以忠孝为先。” 上重之。娶夏氏,生子遵。 四世:会可,晟之子。生于西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娶张氏,生子珍。会可仕县令, 政清刑简,民爱如亲。 五世:珍,会可之子,字常深。生于建武十四年(38),娶吴氏,生子嗣、显。汉章帝章和 二年戊子(88)(一说公元90年),拜司隶校尉,官至内史谏议大夫。时窦宪专政,刺史、太 守、县令多出其门,吏民均有贿赂。帝不能平,欲诛之。珍曰:“凡事不密,则害成,陛下耳目 皆宪党,愿陛下熟思之”。帝曰:“然。”安帝延光二年(123)(一说延平六年)卒。 宠,字昭公,遵之子。章帝朝为尚书,历守三郡,均有政绩。时朝政尚严清,宠每奏宜改前 世苛俗,帝纳其言。为廷尉,多从宽厚,每议疑狱,引经据典。娶吴氏,生子忠。“殇帝延平元 年(106)四月,司空陈宠薨。”张衡为之作《司空陈公诔》(见张文青著《张衡年谱》)。陈 宠死后亦归葬于家乡,其墓在今湖沟镇,俗称“凤凰古堆”。《宿州志》载:“汉司徒陈宠墓在 阳城故址南。” 六世:嗣,字承忠,珍之长子。生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一说生于公元57年)。为人 好学、强识,善骑射,任偏校。娶何氏,生子翔。 显,珍之次子。仕江州通判,升吏部尚书。余不详。 忠,字子明(《后汉书·郭陈列传》载:“忠字伯始。”),宠之子。习法律,为人宽厚,三 迁廷尉正,有誉声。安帝时(107—113)宦戚擅权。忠危言正色,作缙绅先生论,讽上宠信之 偏,言多直切,官终尚书令。娶吴氏,生子临。 七世:翔,字子麟,嗣之子。汉召陵(今河南平舆县北)人,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生。 少知名,桓帝时举孝廉,太尉周景辟举高第,仕黄门御史中丞(即侍御史)。时正旦朝贺,大将 军梁冀威仪不整,翔奏冀侍贵不敬,请收案罪。时人奇之。累迁定襄(今山西到内蒙古清水河、 卓资县一带)太守,征拜议郎。桓帝延熹九年(166)冬,党锢之祸,与杜密、陈寔等二百余人 入狱。宦贤与翔结嫌,株连收捕,太尉陈蕃与窦武等上疏营救。次年六月,大赦释放。卒于家, 寿八十九。娶金氏,生子邃、宇,余不详。 按:有谱说翔生寔,出继引奇,为颍川始祖,殊不知引奇又为固始派。又有谱说寔兼祧嗣公 后,承继户牖衍派。其兼来祧去的目的是要抹去陈轸这一支系,原因很简单,因其祖上称不上陈 国正统派系,又加上户牖系出了陈平、陈汤这样的名人,很自然就靠上去。于是户牖、颍川即合 二为一,造成谱系混乱。 临,字子然,忠之子。官苍梧太守。曾有为父抱怨杀人者,入狱。临知其无嗣,允其妻侍狱 中,得举一男,方执死刑。郡人歌曰:“苍梧府君,庶乎令死人不绝嗣焉。”陈临为苍梧太守, 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去后,本郡以每年五月五日祀临于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生子 升,余不详。 按 语以上为旧谱中户牖系山阳瑕丘派,传七世,后不详。也就是说,其后并于颍川世系,故不 详。其实,这段世系很混乱,难以考证。如陈宠,章帝朝建初年间(76—83)为尚书,卒后,后 汉天文学家张衡(78—139)为其作《司空陈公诔》曰“敬仲初育,发繇卜筮,凤飞观国,流光 末裔……”(详见《艺文类聚》卷四十七)。由此可见,陈宠这一支人是为田齐陈完后,但不一定 就属于颍川派系。 田齐世系 田齐世系(即“陈齐世系”),自公元前672年陈完奔齐,到公元前221年齐王建被秦所亡, 历时452年,传17代,《史记》称“田齐”。 这里所说的“17代”,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及旧谱所说不同,见后“按语”辩析。 一世:陈完,字仲,公元前705年生,陈国厉公跃之子。厉公跃卒后,因陈完年幼不得立, 后做了陈国大夫。到了陈宣公时,宣公的宠妃生子款,深得宠爱,宣公欲立款为国君,就杀死了 太子御寇。公子完素与御寇善,恐祸及己,于齐桓公十四年(前672)奔齐,史称“陈完奔 齐”。完公入齐后,齐桓公要拜他为卿,陈完以“羁旅之臣,不敢当高位”,坚辞,就封他为 “工正”(管理百工之长),并赐给他很多田地。陈完死后谥“敬”。生子穉,字孟夷。 按:陈完,名完字仲谥敬。“敬仲”,是谥和字连称,最早出自《左传》。由于《左传》未 言明连称,导致太史公误读。 陈完入齐时34岁,在此之前,陈国大夫懿氏想把女儿嫁给陈完,事先占卜一卦,卦兆说: “凤皇于蜚(蜚,古同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 后,莫之与京。”而《史记》却误“懿氏”为齐国的“懿仲”。清人梁玉绳在《史记志疑卷二十 四·田完世家》中亦按:“懿氏,乃陈大夫,非齐也。” 二世:穉[zhì],字孟夷,敬仲完之子。生子湣,字孟庄。 三世:湣,字孟庄,孟夷之子。生子文子须无。文子须无仕齐庄公。(注:齐有两庄公,此 为后一庄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3~前548年) 四世:文子须无,孟庄之子。历仕灵、庄、景三朝,开始进入齐国权力中心,是主导齐国陈 氏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德治家,以道义立朝,抵制灵公废嫡立庶,拥戴崔杼立庄公;劝谏 崔杼勿纳棠公之妻;崔杼弑庄公,则耻于为伍而避居境外。所以孔子在评价陈文子这一行为时, 说他“清矣”。在齐国公族权利博弈中,他为陈氏家族保存了实力。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参 与筹备弭兵大会。次年参与逐灭庆封氏的斗争。生子桓子无宇。 按:文子须无,名文,字须无。“子”,是古代对有地位人的尊称。从《史记》对齐国陈氏 改变称呼来分析,陈氏在齐国发展可分三个阶段:自陈完入齐至孟庄,为初创积累期,这一时期 首要任务是扎稳脚跟,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到了陈文子开始崭露头角。从文子须无到庄子白,一 连七代人,尊称“子”,为发展崛起期,成为齐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再从太公陈 和到齐王建均呼“公或王”,是陈氏统治齐国时期。其实,自成子陈恒始,一连几代人名义虽为 相,但实际已掌控了齐国政权,并逐步迈向替代姜齐之终极目标。五世:桓子无宇,文子须无之子,勇谋兼备。齐灵公十五年(前567)即受命灭莱,而后亦 得庄公宠信。齐景公三年(前545)十月,与父亲文子一同参加太庙政变,起到重要作用。在清 除庆封集团后,成为齐景公重臣。鲁昭公十年(前532),在驱逐栾、高二氏胜利后,同鲍氏瓜 分了栾、高家产。后在上大夫晏婴的建议下,将所得财产全部捐献王室,自请隐退莒地,从而更 加得到齐景公的信赖,于是赏赐他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东三十五里)作为封邑。高唐是齐国通 向西部各诸侯国的前哨,是齐国重要的战略要地。掌握这一要塞,表明陈氏家族在齐国的发展达 到了关键期。《左传》“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自陈完入齐开始,五代 子孙正是桓子无宇。无宇生武子开。(按:武子开与釐子乞实为父子,非兄弟。见下按语) 六世:武子开,字子彊,桓子无宇之子。其活动期间大致在鲁昭公十年(前532年)之后及 鲁哀公四年(前491)之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还记载陈武子生得白面大口,须眉浓黑。齐 鲁炊鼻之战,手部中箭,箭弓坠地,还破口大骂,鲁阵无人敢敌,勇武有父风。生子乞,即“僖 子”。 七世:釐子乞(《左传》作“僖子”),武子开之子。约公元前(491~481)年在位。齐景 公晚年封为大夫。釐子乞继其先祖之德,向百姓征赋税以小斗收进,大斗放贷,深得民心,由是 家族益盛。晏婴曾经出使晋国并私下对叔向说:“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矣。”景公废长立幼, 以荼为太子,高昭子、国惠子辅之,引起大夫们的非议。鲁哀公六年(前489),晏孺子即位, 阳生奔鲁。是年六月,为立长君以安社稷,釐子乞联合了鲍牧及诸大夫领兵攻入公宫,国氏、高 氏措手不及,被联军打败出逃。七月,釐子乞暗中迎回阳生。冬十月,暗送阳生于宫中,丁卯, 裹挟鲍牧立阳生为国君,即齐悼公。悼公即位,先将晏孺子迁骀并杀之,后杀鲍牧,任乞为宰 相。鲁哀公十年“齐人弑悼公”(《左传》语),其子姜壬即位,是为齐简公,釐子乞仍为简公 相。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其子成子常接替相位。 按:鲁哀公十一年,《左传》载有“陈僖子谓其弟书”一事,非《史记·世家》言齐悼公“四 年,田乞卒”。 八世:成子常(一作“恒”),釐子乞之子。公元前(481~456)年在位。公元前481年继 承釐子乞相位,与阚止共掌朝廷大权。当得知阚止对其“亲信”陈豹言:“尽逐陈氏,立女(古 同“汝”),若何?” 在这次冲突中阚止(即子我)被杀、简公遇难。为安定齐国,成子常另立 简公弟骜即位是为齐平公,自己独揽朝廷大权。简公被杀,成子常惧怕诸侯联合起来反对,积极 采取有效措施:对外归还鲁、卫土地;西同晋、韩、魏、赵订约;南与吴、越通使臣。对内减负 惠民,民安心;修功行赏,国安定。继续实施厚贷薄收之法,齐民归心。时齐人为之歌曰:“妪 乎采芑,归乎田成子!”成子生男百余人。卒后谥“成”。成者,成功也。到了成子常,基本掌 控了齐国大权,应验了“八世之后,莫之与京”的卦兆。 按:1、成子田常,文物《陈向陶釜》作“陈向”,《左传》及《论语》作陈恒、陈成子; 《史记》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作田常,亦称田成子。2、“鲍牧杀悼公”,为太史公误,本是悼公 杀鲍牧。3、厚贷薄收,非始于釐子,在桓子无宇时晏婴曾论及此事,已成代齐之势。4、按《史 记》“索隐”引鲍昱云“陈成子有数十妇,生男百余人”。然谯允南按《春秋》说:陈恒为人, 虽志大负杀君之名,至于行事亦修整,故能自保,固非苟为禽兽之行。《史记》所谓“后宫不 禁,非实也”。 九世:襄子盘(《系本》作“班”),成子常之子。约公元前(455~?)年在位,辅佐齐宣 公。齐宣公时,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杀死知伯,瓜分了晋国知伯的领地,史称“三晋杀知 伯”。襄子执政时,“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把权利渗入齐国基层。对外,加强与 韩、赵、魏的关系,“与三晋通使”。卒后,其子庄子白接替相位。十世:庄子白(《系本》作“伯”),襄子盘之子。约公元前(?~411)年在相位。此时, 陈氏在齐国已经牢牢站稳了脚跟,开始对外政策由防御型转向进攻型。先后伐晋、伐鲁,扩大齐 国疆域。齐宣公四十五年,庄子白卒。 按: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公四十五年,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而《史记》司马 贞索隐引《竹书纪年》载:“齐宣公十五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 和。”方诗铭、王修龄校注《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引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五论 “齐宣公十五年”实为“齐宣公四十五年”,此与《史记》同,从之。 庄子白卒于齐宣公四十五年(公元前411),接替相位的是悼子,而不是太公和。公元前 (410~405)年悼子在位;继位次年改元,在位前后六年,卒于齐宣公五十二年(前405)。关 于悼子,《史记》漏记了。 十一世:齐太公和,生年不详。齐宣公五十二年(前405)继承悼子相位,次年改元。康公 贷在位十四年,因沉溺酒色,不理政事,故太公和迁康公于海滨,仅一城食邑,奉祀祖先。康公 十八年(前387),太公和与魏文侯会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使臣告知周天子和各国诸侯,请 立齐相陈和为诸侯,周天子准命。康公十九年(前386),太公和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室, 改纪元年,二年去世。接替侯位的是齐侯剡。(按:实际上,康公十四年太公和已自立为齐侯, 仅未走册封程序而已。) 按:《史记》云“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这句有误。《春秋后传》说 “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可见在齐康公二十一年(前384)继位及次年改 元的是齐侯剡,而非齐桓公午。十年后(前375),陈午杀陈剡夺位。陈剡在位十年,因陈午篡 夺的缘故,后来齐国抹灭了这一纪录,导致《史记》失记。那么陈剡与陈午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是兄弟,还是叔侄?按吴式芬《攟古录金文·陈侯午镈》:“唯十又四年,陈侯午以群诸侯献金, 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镈。”翁祖庚云:“以此铭考之,所称孝大妃,即太公和之妃。”以此为证, 陈和与陈午是为父子关系。齐康公五年(前400)陈午生,齐康公二十年太公和卒,陈午16岁, 不立的原因可能是因“和之妃”庶出。因而继和公位的是齐侯剡,在位十年 ,被陈午杀。由此, 陈午与陈剡为兄弟关系,不影响本书的田齐世次。 有人说悼子为庄子白之长子,在位六年早卒,因其子剡年幼,乃立和,和卒,又因桓公午年 轻而立剡。十年后“田午弑田侯(剡)及其孺子喜而兼齐”,剡之长子出逃在外。这个推测虽合 理性,但要找到史据却很难。录之备考。 (“陈侯午簋”图片,见《考略》) 十二世:桓公午,太公和之子,公元前375年继齐侯剡位,次年改元。桓公五年,齐国利用 秦国、魏国进攻韩国之际,出兵燕国,占领桑丘。六年救卫。公元前357年逝世,谥“桓”,享 国18年。子威王因齐继立。 十三世:威王因齐,桓公午之子,公元前378年生。生之前一年,齐康公去世,无后,封地 归陈氏。因齐于公元前357年继位,公元前320年卒,谥号“威”。 威王初即位三年不治,委政于卿大夫。如《滑稽列传》载淳于髠说威王以隐曰:“国中有大 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自得贤臣襄助,始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因齐初立,见吴越两国俱称王,不甘居下,也自称“齐王”。即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徐州相王”,正式称王。 在威王时齐国得到很好治理。他精选郡守,加强边防。使檀子守南城拒楚,田肹守高唐拒赵,黔 夫守徐州拒燕。用种首为司寇以安境内;用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公元 前353年和公元前342年,齐国出兵围魏救赵,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两次打 败了强大的魏国,称雄诸侯。到了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十四世:宣王辟强(彊),威王因齐之子,谥号“宣”。宣王六年(前314),燕国发生内 乱,他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了燕国。齐宣王八年 (前312)齐宋攻魏,楚围雍氏,秦败屈丐。苏代谓田轸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 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田轸曰:“柰何使无东?……乘屈丐之獘,南割于楚,故地必 尽得之矣。”是时,宣王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使他也着意文化 事业的发展。他说:“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战国策·齐策》)他不惜耗费巨资 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 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见于记载的著名人物有兒 辩、告子、驺奭、宋钘、尹文、彭蒙、季真等人;集儒家大成的荀卿,15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 宫后期最有成就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稷下学宫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 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十九年(前301),宣 王卒,子湣王地立。 按:陈轸,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之一,他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史记》《韩非子》诸书, 司马迁还特地为他写过一篇小传,但语焉不详。由于《战国策》诸书载其事迹分歧错乱,很难理 出一个头绪,所以近代学者研究甚少。随着马王堆帛书别本《战国策》的出土,使陈轸的史迹露 出一线端倪,因而本书不惜笔墨研讨。见后。《史记》中的田轸,在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 家书》中称陈轸 十五世:湣王地(《系本》名遂),宣王辟彊之子。公元前301年即位,次年改元,虽在位 只有18年,却屡建惊世武功。齐湣王执政初期,国力强盛,兵力亦盛。湣王三年,孟尝君田文重 新为齐相,发起了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前后达三年之久,迫使秦国求和。秦国归还了魏、 韩一些侵地后,三国联军才退去。接着齐军又攻打燕国,杀燕军十万,两员大将被俘,几乎全军 覆没。燕昭王对齐国十分恐惧,派苏秦入齐羁齐存燕。湣王七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事 件,长期把持齐国政权的田婴、田文一派受到打击,齐相田文被迫出走。湣王十三年(前 288),湣王与秦昭王相约,分别称为东、西帝,后经苏秦劝说,去除东帝称号复称王。湣王十 五年(前286),灭掉了强劲的宋国;后又攻楚,侵占了楚国淮北的全部土地;接着又入侵三 晋,令卫、鲁、邹三君入齐称臣。在经历一系列战争后,齐国国力大损。齐湣王十六年秦昭王派 蒙骜率领秦军向齐国的河东发起猛烈的攻势,占领了九个城邑,齐军败退。齐湣王十七年(前 284),秦昭王和燕昭王趁机组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合纵攻齐。联军在名将乐毅的指 挥下很快攻破了齐国。齐湣王发觉中了苏秦的存燕之计,怒斩苏秦。楚顷襄王佯装救齐,派淖齿 率军入齐。齐湣王任淖齿为相,淖齿入莒。后来齐湣王发现楚国的目的不是救齐而是灭齐,怒而 驱逐淖齿。淖齿见计被识破,便指挥楚军向齐湣王进攻,将齐湣王杀死在莒。后谥号为“湣”, 意其一生,即哀壮又昏味。 十六世:襄王法章,湣王地之子。湣王死后,法章改变姓名到莒太史敫家中做佣人,并私得 太史之女钟爱。公元前283年,莒人立法章为襄王,在莒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依靠即墨军民 并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齐地,迎接襄王返回都城临淄。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此时虽然勉力 复齐,但齐国元气已大伤,从此退出了中原列强的争霸战争。齐襄王在位19年,卒于公元前265 年,谥“襄”。十七世:齐王建,襄王法章之子。公元前(264~221)年在位,长达44年。在这44年间,前 41年因为得到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使国家安定,另一方面也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 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君王后逝世后,王后的族弟后胜执政。后胜是个贪官,在秦国不断贿赂 下,齐国对其它五国与秦战争而袖手旁观,坐视不管,终于在秦灭五国后,田齐也被秦国所灭。 如史载:齐王建六年,秦攻赵,齐王不听劝谏,未与诸侯合纵攻秦。秦军在长平败赵军四十 多万。十六年(前249),秦灭周室。三十五年,秦灭韩。三十七年,秦灭赵。三十八年,燕国 荆轲刺秦王未果。次年,秦军破燕都,燕王逃辽东。再一年,秦灭魏。四十二年,秦灭楚。四十 四年(前221),秦攻齐。齐王建听从宰相后胜计,未战而率军降秦,秦国终于一统天下。秦虏 建迁至共城,困饿而死。时齐人歌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抱怨田建不审时势,听信 奸臣而亡国。 按 语 本节“田齐世系”是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及参考其它史籍而编辑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 《史记》“(桓子无宇)生武子开与釐子乞。……田乞卒,子常(恒)代立,是为田成子”的这一 记载。 ⑴ 既然桓子无宇“生武子开与釐子乞”,则武子开与釐子乞是兄弟,且武子开在前,釐子乞 在后,显然开的年岁长于乞。但后来为什么长子开不继其位,而由次子乞继位呢? 对此,《史 记》未作任何说明。 ⑵ 考之《左传》,桓子无宇活动的年代在鲁襄公六年(前567)至鲁昭公十年(前532); 而禧子(即釐子)乞活动的年代是在鲁哀公四年(前491)至鲁哀公十一年(前484);从公元前 532年桓子无宇不在位,到公元前491年釐子乞继父爵位,中间约有四十年的间隔无记载。这一时 期正值宋国大夫向戌弭兵之后的相对和平时期。显然,桓子无宇与釐子乞不是父子,在他们中间 应该还隔着一代人。 ⑶《春秋左传注疏》卷八载敬仲完初婚时,其妻父懿氏占之卜辞曰:“五世其昌,并于正 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前一句“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已应验,按《史记》从敬仲到桓子 无宇正是“五世其昌”。后一句是“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是说到“成子始得政”。若据《史 记》从敬仲完至成子田常,只有七世,比“八世”则少了一世。 ⑷《汉书》卷九十八之《元后传》载:“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 田和有齐国,二世称王。”若武子开与釐子乞为父子,则太公和正好为陈完第十一世孙。 ⑸《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杜预注:“成子,陈常也,敬仲八世孙。”而《史记》却写“成子 常为敬仲七世孙”,两说相差一世。 ⑹ 更为直接的证据是金文考古:陈逆在《陈逆簠》中说是桓子陈无宇之裔孙,又在《陈逆 簋》中说是陈纯之裔孙(所谓裔孙,即远代子孙,至少是三代以上可称裔孙),则无宇、陈纯无 疑是上下代关系。无宇上代世系清晰,则陈纯应为无宇子辈、庶出。因此,在陈纯与陈逆中间隔 一代,即陈逆为无宇四世孙。另外,《左传》明确指出陈恒(成子常)与陈逆是兄弟,所以都是 陈无宇四世孙。按其世次排列:五世无宇;六世开、纯;七世乞;□?八世恒、逆……(见金文拓 片陈逆簠和陈逆簋)从以上六点分析可知,《史记》所述春秋齐国陈氏世系有误。这条记载应更正为“(桓子无 宇)生武子开,武子开生釐子乞”。把武子开与釐子乞改为父子,在桓子无宇与釐子乞中间增加 武子开一代,这样不但传位次序合情合理,而且活动年限及世系代数都与《左传》相符。 对于《史记》田齐世系的这则错误,《集解》《二索隐》《正义三家注》及日本汉学家泷川 资言(1865—1946)的《史记会注考证》均未发现,今特辨正。下列陈完嫡系世系(仅限王室一 脉): 至于“庄子、鬼谷”之语,实为后世学子的假托之词。庄周、鬼谷焉知后世之事? 关于“田齐世系”,有人建议改为“陈齐世系”。经考虑,既然载入《史记》,已成为人们 习惯称谓,不宜改动。至于“齐之陈氏”何时改称“田氏”,另文讨论。 颍川世系 齐王建儿女有多少,史书无确载。据说长子田桓,骂秦而死,其后以田为姓;次子田升,不 忘王室之后,逃难中以王为姓;三子田轸,恢复陈姓,迁徙颍川。本节按《唐表》及部分旧谱 来,只分析并指出其中存在问题。 从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及至公元316年西晋亡,北方士族纷纷南迁,陈匡侍父隐居新丰湖不 仕止,历时约537年,称之“颍川世系”,世系如下: 1轸→2婴→3馀→4轨→5审→6安→7恒→8愿→9齐→10源→11寔→12谌→13忠→14佐→15 准→16→眕→17匡 一世:田轸,按《唐表》,田齐亡国,齐王建有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楚相,因 徙颍川称陈氏。生婴,秦东阳令史。后世奉轸为颍川陈氏一世祖。 按:旧谱说田齐亡国后,升乃田氏。桓改王姓。轸复姓陈。而《中华姓氏通书·王姓》则载: “升后来生子名安…王莽便是他的后人,号元城王氏……齐王建次子田桓的后人也改姓王……从此 齐王建一脉不复有田姓。”此说甚谬,与事实不符。 二世:陈婴(约前250~前183),《唐表》作颍川侯陈轸之子,陈馀之父。故东阳县(今安 徽天长县西北)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秦末农民起义时,东阳少年小伙们推首举 事,以自定东阳为将。后从属项梁为楚柱国。四年,项羽死,率豫章、浙江都浙以属汉。故汉高 祖六年(前201)十二月封堂邑侯(堂邑县属临淮郡),食禄六百户。卒后谥安侯。子禄,孙 午。陈午之女即孝武陈皇后,小名阿娇。可《唐表》却说“婴生成安君馀”,与史不符。 三世:陈馀(约前246~前204),成安君,《唐表》作婴之子。秦末大梁(今开封市西北) 人,好儒术,与张耳为刎颈之交。秦灭魏,购求耳、馀首级,两人惧而匿名他乡。陈胜起义后, 他与张耳起兵拥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被杀后,他又与张耳立赵歇为王。后与张耳绝交。项羽封张 耳为常山王,改封赵歇为代王,陈馀不服,击走张耳,仍奉赵歇为赵王,并自为代王。后在韩信 破赵战争中兵败被杀。《唐表》说馀生子轨。 按:《唐表》谓陈婴、陈馀为父子,这与史不符。秦末陈婴为东阳县令史,时有东阳少年杀 县令推陈婴为首,领导县民约两万人参加项梁起义队伍,后归西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封陈婴为堂邑侯。卒后谥安侯。而《史记》谓成安君陈馀与张耳,皆自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起 兵反秦。馀居大梁,婴居东阳,他们虽是同时期人,但相处两地起兵,何以父子?《四库全书·子 部·万姓统谱卷十八·陈婴》引陈婴母亲话:“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见汝先之有贵者,今暴得大 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由此可证陈婴既不是陈轸之子,也不是陈馀之父,祖 父更不是齐王建。陈婴有子,但不是陈馀。《汉书》卷十六图格载:“婴子禄,孙午,曾孙季 须,六世孙士尊诏复家。”至于陈婴究竟属哪个支系,无从考证。《唐表》谓“婴”为轸子,是 由“应”音误所致。 四世:陈轨,馀之子。余不详。 五世:陈审,轨之子。余不详。 六世:陈安,审之子。余不详。 七世:陈恒,安之子。余不详。 八世:陈愿,恒之子。余不详。 九世:陈齐,愿之子。余不详。 十世:陈源,齐之子。余不详。 按:以上数代无显事记载,仅存名而已,证明时值家族衰弱期,符合《后汉书·陈寔传》载寔 “出于单微、家贫”之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陈寔是陈轸的十一世孙,而多谱却将陈寔系 为陈翔子,由此而引出颍川、户牖合二为一之谱系。今当从史更正。以上为颍川嫡系世系,按 《唐表》直录,详见《新唐书》卷七一。 十一世:陈寔(104—187),字仲弓(一作仲躬),源之子,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 人,陈轸十世孙。自幼家贫,后成为颍川陈氏德高望重人物。初为县吏,做事任劳任怨,有志好 学,受到县令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功曹,深明大义,屈身伸道, “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尚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被司空黄琼 选任为闻喜县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县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爱护百 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沛国相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寔 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 桓帝延熹九年(166)党锢之祸起,受株连,余人皆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 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傀招辟,皆辞不就。(见《后汉书·党锢列传》) 陈寔在乡里平心率物,为人宽厚,道德高尚。若有争讼,辄求判正,譬喻曲折,退无怨者,皆叹 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曾有盗者伏梁上,窥见之,呼其子曰:“夫人不可不自 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者投地叩谢。陈寔与同郡钟 皓、荀淑、韩韶,时人谓之“颍川四长”。汉桓帝年间,寔与荀淑常聚会,两家子孙侍奉左右。 已而,太史奏德星见,五百里内当有贤人聚。后,汉灵帝于许州西湖敕造“聚星亭”,以纪其 事。颍川陈氏“德星堂”、“聚星堂”便由此演化。灵帝中平四年(187)八月,年八十四,卒 于家,赴吊者甚众,刊石立碑,谥“文范先生”。(属民谥或官谥)葬河南临颍县太丘坪(今长 葛),蔡邕撰写碑文。太建元年(569)陈宣帝追封“颍川郡公”,后世尊为“颍川始祖”。娶钟氏,又李氏、甘氏。生子六,纪、夔、洽、谌、信、光。惟纪、谌最贤,与其父号为 “三君”。 按:颍川陈氏成为中华望族,天下陈氏共宗颍川陈寔为祖,不仅在陈姓氏族史上,即使在中 华各姓的族史上,也是一奇观。陈寔之所以被尊为颍川陈氏之祖,并为后来天下大多数陈氏子孙 共同尊崇,其主要原因是他品德高尚,“兼资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总修百行”。谥号“文范先生”,即“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堪为后世之表。在中国古人“立 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中,“立德”是最高境界。所以太建元年(569),陈宣帝追封他为 “颍川郡公”,奉之为始祖。遍观陈氏旧谱,不同支系都有一个共病,即把陈姓各派和历史上稍 有名气的人物串联一起,宗为己祖,最后又归结到颍川陈寔支下。所以,现在颍川陈氏遍布海内 外,人数特多,属罕见。本文虽据《唐表》,但是,对于颍川侯陈轸至太丘长陈寔这一段世系, 由于史籍遭“秦焚楚炬”之毁坏,不可得而考之。详见本书“颍川陈氏世系辩证”。 十二世:陈谌,字季方,寔之四子,生于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与父及兄(元方)并 著高名,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雁成群,当世者无不荣之。寔在论纪、谌 兄弟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典故“难兄难弟”即出于此。曾有客问谌曰:“君家太 丘有何功德而荷重名?”答曰:“家君如桂树生于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渊,上 为甘露所沾,下为甘泉所润,当斯时之桂树,焉知泰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谌 才识博大,司空掾连征不就。立言垂训,居丧逾制,哀毁垂陨。刺史表于朝,都邑皆激动。娶班 氏、又赵氏,生子忠。谥献文先生。 十三世:陈忠,字孝先,谌之子。州辟不就(一说为青州刺史)。娶葛氏、袁氏,生子三: 佐、和、坦(和,为福建莆田、仙游谱所记载,史籍无载)。 十四世:陈佐,忠之长子。官后汉青州(今山东临淄北)刺史。生子三,准、戴(戴,《唐 表》无载)、征。 按:周必大《直秘阁陈公从古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述:“文范生谌,谌生忠,忠生佐,佐 生伯眕,晋建兴中渡江居曲阿新丰湖,即今镇江府金坛县也,故君为金坛人。碑文漏载“准”这 一代。 十五世:陈准(?—301),字道基,佐之长子。三国时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 娶丁氏,又唐氏,生子伯眕。三国归晋后,准仕晋。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拜中书令,后加 光禄大夫。氐人齐万年反,关中震荡,准指斥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雍容骄贵,不胜军事,荐 举周处、孟观讨平之。永康元年庚申(300),赵王伦废杀皇后贾南风及其亲党,事后陈准以剪 除贾党有功封海陵公。淮南王司马允讨赵王伦,准暗中襄助,事败,淮南王允被害。准迁任太 尉,录尚书事,改封广陵元公。时准托疾辞位,不涉伪朝。次年(301)殁。为人慷慨,有大 节,名重华夷,奸党惮之。时咸谓有父风。 十六世:眕,准之子。仕晋光禄大夫,建兴中欲渡江南下,后隐居曲阿新丰湖。生子匡。 (此为旧谱之说)。 按:另有资料表明,永兴元年(304),陈眕任左卫将军,后胡族刘渊、石勒等势力兴起, 天下大乱。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许昌,最后洛阳也被攻破,晋军在胡族 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陈眕也败退江东。东晋立国后,在元帝、明帝间陈眕还历任尚书、镇东将 军、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陈眕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凯。陈眕有弟陈匡、陈规。陈匡 在惠帝元康时侍东宫,此说多合《晋书》之载。十七世:陈匡,字良辅,眕之子。娶闵氏,生子二,赤松、世达。时晋室衰微,骨肉相残, 五胡乱华,中原土崩。匡因时敛志,侍父眕隐居不出,以终其身。(此为旧谱之说)。 按 语 陈纪→ 陈群→ 陈泰 陈寔 陈温(史载:恂薨,无嗣。弟温绍封。) 陈坦(佐弟) 陈谌→ 陈忠 陈眕 → 陈逵(西中郎将)……陈茂先 陈凖 陈匡 → 陈达(长城令)……陈霸先 陈佐 陈规 (后不详) 陈戴 陈征 以上世系按《唐表》和部分旧谱的记载,舛误多,歧异大。 首先,“颍川侯”陈轸就不是齐王建之子,而是距齐王建百年之前的纵横家陈轸,与张仪同 为策士。考其生年,比张仪小,比苏秦长。公元前312年,楚围雍氏,楚败屈丐。苏秦谓陈轸 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见《史记·田敬仲完 世家》及《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二章)。在《史记·田齐世家》中,苏秦作“苏代”,陈轸称“田 轸”。马王堆帛书亦载苏秦自称名而尊称陈轸为“公”,可见苏秦是陈轸的晚辈。苏秦生卒年近 来学者考为公元前337年至前284年之间,因而推陈轸约生于公元前354年左右,在齐威王因齐登 位之初。威王,齐王建之高祖也。何以百年之前齐王建之子已相楚乎?这是一疑。 其次,陈轸之子名陈应,不是《唐表》中所说的东阳令史“陈婴”。《战国策·卷二十二·张仪 欲穷陈轸》云:“张仪欲穷陈轸,令魏召而相之,来将圄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 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由于“应”、“婴”同音,后来《唐表》误陈轸子为陈婴,又因陈婴 是秦末时期人,所以把陈轸误接为齐王建之子。这是二疑。 再就齐王建在位44年无兵革,国人安享太平,且楚国比齐国先亡,其子不可能去相楚封侯。 这是三疑。 至于馀父婴及子轨是后人之联系世系,并非血缘传承。清朝沈炳震云:“《史记·张耳陈馀列 传》不言馀父婴、祖轸,诸家之注亦无及之者。但云斩陈馀汦水上,不言有子轨。观于轸为建 子,则馀之祖父及子皆不足信矣。自轨而下无论也。” 颍川世系,旧谱历来续在户牖世系陈平位下,两派合二为一,今当区分开。按时间推算,陈 轸要为陈完的十三或十四代孙,但囿于汉书《元后传》“自本”说“胡公十三世生完”以及南宋陈晔《古灵先生年谱》载:“胡公二十六世孙轸为楚相”,所以本书定为十三世,到公元前221 年田齐亡,又下传约5代。依据目前已知资料,新拟颍川世系世次如下,以资后人继续考证。 陈轸是齐人、完之裔孙,这一点毋庸置疑;从陈轸、田轸并用可知。按其事迹,大约生在公 元前354年左右,为齐国宗室直系,而非王室嫡系。有人认为他是威王因齐的嫡裔与齐宣王同 辈,如果是,陈轸在齐国的地位就非比一般,史籍怎能一丝不露呢?因而推为直系庶出,在成名 之前鲜为人知。这在《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张仪欲穷陈轸》中得到印证:“子果无之魏而见 寡人也,请封子。”宣王辟彊称陈轸谓“子”,如同今称“先生”,说明两者的关系不亲密,相 隔已远。 又考虑陈嚣是大梁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左右,故推为陈馀之父。自陈完奔齐,到公元前 221年田齐亡国,嫡系齐王建一脉与直系陈轸一脉所传代数,基本相符。陈轨以下按《唐表》世 系。详见本书“颍川陈氏世系辩证”。 陈完生于公元前705年,陈寔生于公元104年,从陈完到陈寔共28代,代均间隔约30年,在正 常传代范围内。陈轸约生于公元前354年,从完公至轸公平均每代间隔约29年,亦符合,上述推 断是合理的。 南朝陈世系 南朝陈世系,又称长城世系,据《陈书》及《唐表》等书考订如下。 1达→2康→3英→4公弼→5鼎→6高→7詠→8猛→9道臣→10文讚→11谈先→12蒨、顼→13叔 宝 一世:陈达(原名世达,因唐人讳“世”改),陈匡之子,字大义。西晋时期人。魏齐王 (曹芳)正始八年丁卯(247)生。娶仲氏,生子康、于。时八王混战,匈奴、羯起兵反晋,当 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之时,江南还是较安静之地,中原士族纷纷渡江避难。晋怀帝永嘉元年 (307)七月,以琅琊王司马睿为镇东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今 南京)。建兴四年(316),湣帝被俘,西晋亡。次年南方官僚与南逃士族拥立司马睿为晋王, 是为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南迁时,陈达以丞相掾,历太子洗马,出任长城令(今浙江长 兴县)。悦其山水,遂家下若里。尝谓所亲曰,“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吾子 孙必钟斯运”,后来果如所言。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十月卒。 陈逵,字赤松,陈眕之子。少有才干,为人文雅而有风采,以清纯敏睿知名。东晋成帝咸康 七年(341)为给事中黄门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为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大将 军褚裒北伐,逵进据寿春。八年(352)中军将军殷浩再度北伐,进军许昌、洛阳,陈逵担任前 锋。有誉江左,时人比于谢安、谢弈。尝与部下诸人至牛渚会,人欲共言折,逵以如意拄颊,望 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于是满座的人都谈不下去了。善行草,有羲、献之风。袭封 广陵公,淮南太守,西中郎将,卒后追赠卫将军。 按:《陈书》作“准生匡,匡生达,则达为准孙”;《元和姓纂》亦作“准孙达,晋长城 令”;唯《唐表》“准生伯眕,伯眕生匡,匡生二子赤松、世达”,由此则达为准之曾孙,误矣。 旧谱还多误逵为长城令,今参考诸史一并更正之。二世:陈康,字永宁,逹之长子。东晋时期人,西晋武帝泰世三年(267)生。娶徐氏,又 汪氏,生子二,英、雄。晋元帝初至江南,利用北方士族武装力量和重用北方士人,稳固政权。 因此,陈康继为丞相掾,名声昭然。 三世:陈英,字时亨,康之长子。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生,娶欧阳氏,生子公弼。仕 晋,为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太守,政声洋溢。卒于官。 四世:陈公弼,字伯辅,英之长子,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生。仕晋,官至尚书郎。协 修法制,揆明典章,江右偏隅,稍至小康。娶唐氏,生子鼎。安帝元兴三年(404)七月卒。 五世:陈鼎,字符用,公弼之子,东晋穆帝永和元年(345)生。仕晋,官为步兵校尉。状 貌魁梧,议论英伟,才智俱优,时称贤宰辅。娶刘氏,又高氏,生子三,安、定、宁。 按:《陈书·本纪》《唐表》俱云鼎生高,官散骑侍郎。而旧谱在鼎之下有安(或桉)一代, 说是生于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南朝宋武帝时(420—422),拜散骑常侍。安生三子, 高、太、洪。洪迁居江西新建。次子、幼子,旧谱有载,俱未详。族谱言之凿凿,若“高”为 “安”之子,则高为鼎之孙。录此备考。 六世:陈高,鼎之长子,字世仲,南朝宋时人。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生。为散骑侍 郎。娶湛氏,生子詠(一作允)。 七世:陈詠,字可久,高之子,南朝宋时人。宋武帝永初三年(422)生。仕齐,任怀安令 (一作淮安令)。勤于民事,桑麻布野,德政俱佳。卒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娶沈 氏,生子二,猛,伯先。 八世:陈猛,字仲戒,詠之长子,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生。仕梁,任安城太守 (今广西宾阳东),一说为新安太守。据传,有术士于徽州绩溪修文乡,见一吉地有王气,后过 吴,陈猛待之殊厚且多其德,遂献其地,王气历三世。陈猛卒于南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引 舟逆行新安江数百里葬于其地。今墓道堂封尚存,当地人称“天子墓”。娶唐氏,又胡氏、马 氏,生子二,道臣、道卿。 伯先,詠之次子。官明城(今广东佛山市)太守。娶赵氏,生子峤。 九世:道臣(《唐表》作“道巨”,旧谱作“道臣”,从其弟“道卿”,当为“道臣”为 是),字绍虞,讳夔,猛之长子。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生。仕梁,官至太常卿。娶陆 氏,又于氏,生子文讚。墓葬长城下箬寺后,后尊为陵。 道卿,猛之次子;仕梁,官至太守。娶曹氏(一说宋氏),生子二,文辅、文英。后不详。 十世:文讚(《陈书·高祖纪》作文瓚),字师锡,道臣之子。南齐高帝建元二年(480) 生。娶湛氏,又魏氏、蒋氏,生子三,谈先、霸先、休先。文讚终身不仕,家道趋贫。卒葬长城 县西北五里地。梁敬帝太平二年(557),陈霸先受梁禅,追封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墓号瑞 陵。 十一世:谈先(按:《陈书·世祖九王传》作“道谭”,因未避“道臣”之祖讳,恐误),字 兴治,文讚长子。南齐东昏侯元年(499)生。娶丁氏,生子二,蒨(《唐表》作昙茜,茜同蒨)、顼(《唐表》作昙顼)。仕梁,官至东宫直阁将军。葬长城县西北五里地,后 墓号明陵。 陈霸先(503—559),字兴国,小名法生,文讚次子。南朝陈创建者,公元557—559年在 位。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生。霸先身长七尺五寸,少倜傥有大志,及长,涉猎史籍,好 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时人推服。太平元年(556)九月,任梁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 将军、扬州牧,晋封义兴郡公。次年九月,为梁相国,封陈公;十月进封陈王;同月,迫梁敬帝 萧方智禅位自立,仍都建康,以姓为国号,史称南朝陈,改元永定,降封梁敬帝为江阴王(后被 害)。霸先在位三年,任贤使能,为政宽简,使南方经济稍有恢复,江南局势渐趋稳定。永定三 年(559)六月,病死于建康旋玑殿,葬万安陵(今南京石马冲)。谥武皇帝,庙号高祖。霸先 娶章氏(一说配王氏),生子四,克、昌、立、权。其兄谈先长子陈蒨继位,即陈文帝。 陈休先,字兴康,文讚之三子。梁文德主帅。后封昭杰王,改南康忠壮王。娶尤氏,又余 氏、沈氏,生子五,昙朗、拟、衮、晃、炅。 十二世:陈蒨,字子华,谈先长子。公元559—566年在位,为文帝,是陈朝第二位皇帝。南 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生。少时沉敏有识量,留意经史,武帝甚爱之,常称为吾家英秀。太 平二年(557),封临川王,后即帝位七年,改元天嘉。在位期间,击败湖州刺史王琳与北齐永 嘉王萧庄联军,收复江、郢二州,又平定福建陈宝应等割据势力,进一步稳定和巩固陈朝政权。 天康元年(566)卒,年四十五岁。葬永宁陵(今南京郊)。生有13男。长子伯宗,先封临海 王,后即帝位二年多被废,史称废帝,是为南朝陈第三任皇帝。其余俱封王,各镇其地。 按 语 叔宝的亲兄弟及从兄弟如废帝伯宗诸人的事迹,本书从略。关于诸王事迹,见《陈书》与 《南史》有关章节。 据以上考述,下列一个颍川陈氏新世系总表: 若按考证后的颍川新世系,从胡公至叔宝共计59代:即胡公到陈完为14代,到颍川侯陈轸为 26代,到陈匡陈眕为46代,再传到叔宝为59代。由于胡公没有准确生卒年,就以陈完至叔宝来推 算(自公元前705年至公元553年间隔45代),平均每代间隔约28年,符合生命传代规律。 再从整体范围来匡算,从公元前1046年胡公建国到祯明三年(589)南朝陈亡国,历经1635 年,平均每代间隔约28.2年。这个匡算也证明上述传代世次的可行性。 总之,由于事远年湮,加之秦焚楚炬之毁,颍川前期姓源史(主要是陈完至陈轸至太丘), 几乎丧失殆尽,后人在无法考证下只得“断自太丘长始”,而太丘以上的世系多牵强附会,且又 各执一词。因此,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查阅诸多 史籍、墓志、旧谱,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宁有空缺,绝不牵强;以史为据,并运用时间 这一标杆去考证时空,终于得出一个新世系表,以资后人继续研究。 作者:宗亲陈月海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