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美文】陈海峰《西沟往事(八)》
诗人风采
陈海峰
诗人简介
陈海峰,陕西省三原县人。陕西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西部名流》报执行编辑;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作协会员。
文学观:心的感触落在笔尖。不拘形迹。
西沟往事(八)
西沟,在诗一般的旋律中绚烂着,流淌着……在古朴厚重的黄土地上萦绕。涓涓流淌的浊峪河如这旋律中的一根琴弦,时而悠扬时而激荡。
这里有一首永远弹不完的曲子,一条永远流不尽的小河,一群永远淳朴善良的人民,一篇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年关将至,在浊峪河畔的沟岔里,窝冬的人们开始沸腾起来了。归心似箭,魂牵梦绕的西沟老家仿佛就在眼前:
弥漫的炊烟,从窑洞的顶上的烟囱爬出,蛇形的盘旋扭动,随之分散弥漫。这是家家户户在蒸年馍。蒸年馍的时候,就是女人们露手艺的时候,两家或者三家伙着,互相帮忙,你二十七,我二十八,互相借用笼屉。每家都要发上一大盆面,蒸上一大圃篮,或者几瓦瓮的年馍,以备过年待客食用。年馍在当地叫“秋叶子”,比平时做的馒头要小。把发好的面和碱揉匀,搓成小孩胳膊粗细的长条,在切成鸡蛋大小的髻子,要在髻子的刀切面顶部用木梳摁两道,馍上出现四道小坑,看起来很美观。大块的木头塞进灶堂,风箱“吧嗒吧嗒”的来回迎送,像敲快板一样。
蒸年馍时包子是必不可少的,肉包,菜包,油包,豆包,糖包等等。
笼屉周围的蒸汽,像萦绕心头的云彩,破开云雾显真身。白花花的小馒头冒着热气,顽皮的小儿子迫不及待的抓上一个,热馒头在手里打转,又放回笼屉,白白的馒头上留下几道黑手印,气的他妈拽着骂,“老先人还没吃哩,你急的喉咙手上来啦”。第一锅的馒头要敬祖先,如果忘了,第二锅蒸的馒头肯定有问题,最常碰到的是馒头底部是个坑,死面发不起来。每当遇到这种情形,女人们总是念念有词,求老先人们原谅(其实也就是面没发好罢了)。
村口的硷畔边上,一口大锅在冒着热气。是利新家要杀猪呀!大人小孩围了一大堆,都在等着割上新鲜的大肉。杀猪是很血腥的事,女人们都躲等远远地,小孩子最爱看热闹,也不怕,关键是他们是有目的,在这次杀猪完后,谁能抢到猪尿泡(膀胱),把尿倒掉,要趁热用个竹桶把尿泡吹起来,一凉就吹不起来了,吹的像气球一样,用来敲鼓。杀猪的屠夫黑脸大个,满脸凶像。他叫几个帮忙的小伙子,把猪按倒,瞬间鲜血四溅,猪撕心裂肺的嚎叫声撕裂着西沟的硷硷畔畔……,慢慢的没有了气息。烫毛,上架,开膛,捡肠,干净麻利。尿泡顺手一扔,小家伙们像一窝蜂一样扑过去……
热闹的村庄也有安静的地方,窑洞里,老奶奶带着老花镜,盘腿做在炕上,面前放一个针线圃篮,手里的小剪刀在剪着窗花,小孙女在旁边也拿着剪刀拿着纸在一边专心的胡乱绞着属于自己心里那朵美丽的窗花。老家的窗花都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图形,各种各样,有花鸟鱼虫,有山川有河流,有人物造型,自然景物等等。
窗花起源于汉代,唐代就处于打发展的时期,杜甫诗中有:“暖色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宋朝以后就在全国盛行。窗花多以角花 ,团花,对花较多,构图方式喜庆祥和,简洁明快,夸张大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窗花,经过无数的巧手剪裁,花样在不断的变化,某一个花样是唐朝的样板有说不定。但是其精髓没有变。“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各种图形组合,相得益彰,完美无暇。
老家的 窗花大多是老早以前流传下来的,一代传一代,根据不同的剪纸人手艺不同,有修改,有删减,所表现的喜庆氛围是不变的。
首先,把窗花样用浆糊粘在一张纸上,在纸后面背上几张红纸,绿纸,黄纸等等。在用纸卷一个细小的捻子,捻子一头粗,一头细,用针将纸扎透,窜上捻子,拉紧,订好。下来把窗花样用水浸湿,在煤油灯上用烟熏,直到熏的全黑,纸也干拉,掲开窗花样,留在纸上的白生生的窗花显得特别的酸净。剪的时候顺着样子只管剪。窗格子用白花花的白粉亮纸胡好,贴上刚刚剪下的窗花,新年气象立马显现。
冰冻的浊峪河岸边被砸出几个洞,冰层下的水清澈见底。大青石做的搓衣板斜放在岸边,"duang,duang"捶打着衣裳……延硷畔边的枣刺上凉晒着一大片花花绿绿的衣裳。一群年轻的媳妇正在河边洗衣服。
远处,开阔的河滩上,芦苇花如雪花般轻盈飘逸,随着风儿舞蹈……
“飘雪花啦,赶快收衣服啦……”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激发民族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