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麦子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提起割麦子,那是人人胆怯又头疼的事。那时不像现在,有收割机,麦子熟了不需要人们动手,只需在地头上指个地边就行了,用不多长时间小麦就会送到家门口,省心省力。
那年月没有机械,大田里无论有多少亩小麦全部靠人工收割,一到“三夏”所有农户都发愁。在集体时还好一点,割麦有人操心,用不着个人发愁。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麦收一到那就是各家各户的事了,要个人操心。
你看吧,芒种一到,各村各户都是全民动员,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子,只要是能干动活的人都要下地抢收麦子。
更叫人头疼的是,一到麦收老天爷就捣乱,三天两头不是刮风就是下雨,一个麦季把人们搞得焦头烂额,不少人为了收麦都累病。那没办法,累也得干,不然的话大雨淋了麦子,三天就发黑,四天麦穗就发芽,一年的口粮全部泡汤。因此很多人家没黑没白地泡在地里抢收小麦,争取不被雨淋。
我家也不例外。记得那是我刚高中毕业第二年,家里分了六亩地,全部种上了小麦,芒种一到一家人便开始忙活起来。一天早晨,一家人早早起床拿上镰刀向东坡走去。这里有我家最大的一块地,三亩多。我们来到地头,父亲首先向我交代了割麦的要领,然后一家人便挥镰收割起来。父母在前,哥哥姐姐居中,我最后。
这是我长这么大头一次下地割麦,我不知怎么操作。我按照父亲的交代学着大人的样左手抓住一把麦穗,右手拿镰收割。我割一把放下一把,速度很慢。不一会儿我就被父亲他们抛到后面老远。父亲回头看看我,发现我割麦不得要领便走了过来。他告诉我,割麦不能割一把放一把,那样耽误事,要学会缠腰子。也就是说,割两镰麦子手中抓不过来了,就要抽出几根麦桔把麦子缠一遭,然后手抓腰子,这样手里就有了空间,接着再割两镰,等到手完全抓不过来了再把麦子放下,这样能节省好多时间,速度也相应加快。我听后点点头。父亲说完又手把手教了我一遍。我很快学会了,等父亲走后我就照着他教给的办法干起来。别说,真是管用,我割麦的效率顿时提高了不少,割麦的速度也加快了许多。可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割倒的麦子不能散放,必须打个腰子捆起来才行,这样便于装车运输。可打腰子是有技巧的,我只见过别人如何打,并没有实际操作过。我打好了腰子把麦子放到腰子上,刚一用力刹腰子立刻就散了。
父亲看到我打腰子的手法不对又放下镰刀再一次走过来教我。只见他抓过一把麦棵把它们分成两股,一只手抓住麦穗部位,另一只手抓住一股麦秸围绕另一股盘了一圈,接着抓住麦穗的一只手顺势挽过来形成一个结,这样腰子就打好了。只见父亲把打好的腰子铺到地上,接着抱过来一抱麦子放上去,然后抓起腰子两头使劲交叉拧个扣,那麦子便被结结实实捆扎起来。
我用心看着父亲打腰子的过程,很快便学会了。至此我掌握了割麦子的全部技巧,割麦速度逐渐加快。太阳升到正午,我已被父亲他们落到几十米远,我开始下决心使劲追赶。就这样我一连割了两个来拐,割麦速度是快多了,可我的右手出问题了,手掌开始剧烈疼痛起来。我伸开右手一看,天呐,手掌上磨起了两个大血泡,一向好强的我吓了一跳,不得不停下镰刀开始休息。
这时母亲走过来,她看见我不时摆弄右手,便明白我的手很可能磨出了血泡。她拿起我的右手一看,看到了两个血泡,心疼得不得了。她告诉我不能再割麦子了,说不然血泡磨破发炎,那可能十天八天都干不了活。她说换一个活吧,休息一会去把麦个子码起来,这活也很重要。那时阴雨天特多,雨说下就下。这样捆好捆的麦子若散放在地里照样雨淋,搞不好还不如不割好,麦捆进水会焐热发霉。
我点点头表示答应,后来休息了一会便开始码麦垛。其实码麦垛也有讲究,并不是拿过麦捆摞起来就行。码麦垛就如缮屋草一样,所有麦捆都要麦穗向下顺着放,这样便于流水,淋雨后的麦捆能保证里面干爽,不会发霉。
我明白了道理,拿过五六捆麦个子,让麦穗向上把它们站在一起,接着再拿麦捆往上摞,所有麦捆都一个方向摞,这样麦垛就形成了斜坡,以后不管下多大的雨麦垛里都不会进水。另外,这样码垛还有一个好处,假如老天不下雨麦穗都露在外面也便于太阳照晒,比放在打谷场上晾晒效果都好。
就这样,我一天学会了几样子农活,尽管吃了些苦头,可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