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镐、凿子、铁锤、钢钎,三代人争一争

孩子们放学经过立屯隧道 广西天等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面环山,且大山向中心倾斜——位于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广西天等县道念村立屯崖高路险,  典型的喀斯特“漏斗”将当地百姓出山路堵了数千年。

90多年前,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和领导了 百色起义 ,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立屯所在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曾是广西生存环境最恶劣、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从1973年开始,赵德清、赵维能、农世英三任党支书 棒棒 接力,带领村民“移山”。1997年,一条长460米、高和宽各4.5米的出山隧道全线贯通,圆了立屯人世世代代的出山梦。如今的立屯,更是摆脱了贫困,开跑乡村振兴的新一棒。

文丨陈一帆 王悦阳《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本文转载自“瞭望”APP客户端,原文首发于2021年7月3日,原标题为《三代“愚公”凿山记》,首刊于《瞭望》2021年第27期。

1 靠双手凿通大山

“出门三道岭,看天来吃粮。大雨水齐腰,滴水贵如油。”这首当地 歌谣 道出了立屯人祖祖辈辈的生活窘境。

立屯老 队长 、81岁的村民赵德备记得,以前从立屯到山外必须翻越大山,走的是 羊肠小道 ,到县城要三个多小时。“去县城购置油盐针线等生活用品,往返需要近一天。”他说,常常还没回到家天就黑了,在山上饿得实在走不动道,只能等家人提着火把上山来接。

在立屯,村民时常“看天喝水”。干旱的时间一长,人们得肩挑马驮几公里,往返多次,去山外“借”水。  水多了也麻烦,到了雨季,几场大雨堵塞了“漏斗”,便会洪水淤积,形成水涝。

开门见山不见路,阻塞了当地发展。20世纪70年代,立屯的70多户村民的年 人均纯收入 不到30元,住的是用泥巴糊着稻草当墙、 竹子 编成 茅草 作屋顶的房子,几块木板分隔开卧室、厨房和猪圈。

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面对大山,前有愚公移山,后有立屯人凿山。

1973年,立屯党支部书记赵德清带领群众开辟出山隧道,成为立屯人凿山开道的第一任支部书记。

黑漆漆的石洞中,浓烟滚滚。“我们靠人力一点一点地凿山挖隧道,一百锤才打进去一寸。”  村民农世豪还记得,在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党员冲在前,和群众一道齐心协力,利用手头仅有的 铁镐 、凿子、铁锤、钢钎等工具,一日三班,同大山抗争。

烛光不灭,钎锤不歇。“党员总是抢着干最难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比如打洞、装炸药、点炮、抢修隧道塌方,等等。”赵德备说,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家家户户大多参与其中。

虽然村里物资匮乏,但为了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立屯人勒紧腰带,不断 筹资 、投工投劳,从未轻言放弃。

1984年,当地党员带领群众,靠双手终于“凿通”一座山,挖凿了一条460米长、2米宽、2米高的隧道。  困扰立屯很多年的出行、排洪排涝等问题初步解决。

2 “带领群众一任接一任挖下去”

由于隧道高度、宽度有限, 拖拉机 等交通工具难以通行,当地干部群众决定一鼓作气,继续开挖。

从1986年开始,第二任、第三任党支部书记赵维能、农世英接过接力棒,带领村民对隧道进行拓宽、加高,从两头同时开挖,凿洞与开挖洞外的地下泄洪排水道一起进行。

道念村驻村第一书记农远招说,村民们清楚开凿隧道,必是一场拉锯战。  “当地人曾立下一个规矩,不管谁担任支书、队长,都要带领着群众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地把这条隧道挖下去。”

打钝2000多条钢钎,报废460多辆人力车,搬运石头10000余立方米……1997年3月,历经三代党支部书记,历时24年艰苦开凿,这条长460米,高、宽各4.5米,集交通、排洪于一身的出山通道全面完工。

人们估算,过去从屯中翻山外出需3个多小时的路程,如今从隧道走出去只需10多分钟。

洞里洞外,春去秋来。隧道在昼夜交替中不断向前延伸,开凿期间的艰难险阻难以想象。

赵维能曾因 劳累 过度3次昏倒在 工地 上,农世英则一再拖延自家的建房进度,建建停停11年……  但党员干部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带着群众硬生生凿通了出山路。

有了这条隧道,立屯百姓再也不用肩挑背驮翻山越岭、带着磨破的鞋回家;再也不用选择曾经“更快”的出山路——冒着滚落山坡的危险,用双手攀着石道两旁的藤萝前进;再也不用眼睁睁看着洪水淹过即将成熟的庄稼地,冲走刚养肥的鸡鸭鹅。

3 大山再也堵不住村屯的出路

立屯人凿通了出山路,也凿通了立屯人告别穷困的“翻身之路”。  曾经与世隔绝、一穷二白的小村屯开始改变。

货车 开了进来,山外的客商直接收购村民的农产品,他们不用再肩挑背驮翻山越岭;建筑材料运了进来,村民拆掉了泥瓦房,盖起坚固的砖混平房;自来水引了进来,困扰村民多年的饮水难题得以解决……

24年间,立屯的共产党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带领群众凿山不止,打通幸福道路。

近年来,  在党的 精准扶贫 政策引领下,当地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投身 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特色水果产业链,开发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种植 甘蔗 、 辣椒 等特色农产品。  2017年道念村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立屯人均纯收入超过8300元。

“屯里通过流转土地承包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还能进果园打工获得收入。”农远招说,屯里还引进企业建设扶贫车间、米粉厂等,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 土地流转 后,我每年获得2000多元 租金 。”村民农美萍说, 扶贫车间 办起来后,  她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有近2000元的工资。

村民赵万红说,党的好政策让他有了医保、低保、产业奖补等保障,还获得了 公益性岗位 。“我家新建了养猪场,打算扩大养殖规模,预计今年能 出栏 50多头。”

在立屯,一个投资数千万元的游客服务中心已见雏形。农远招说,当地引进公司投资建设文旅项目“天梦景区”,并因地制宜打造田园综合体等惠民产业项目,正朝着乡村振兴的新目标迈进。

如今,  山还在那里,但再也堵不住村屯的出路。

“廿年凿石穿山不信我村无出路,百户同心协力敢夸立屯有前途”——立屯隧道口的对联字迹苍劲有力,和隧道内陈列的钢钎等旧物一起,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愚公移山”的岁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