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通的新生
木通系落叶木质藤本,为本草中的常用药物。但是,它最初的名称并不叫木通,而是叫“通草”。唐《新修本草》曰:“(通草)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穰白,食之甘美。”按照描述,此物显然是木通科植物木通。那个“长三四寸,核黑穰白,食之甘美”的“子”,就是木通的果实八月札。八月札果形如瓜,果实成熟期为每年的8月,因称“八月瓜”,成熟后会自动开裂,乃名“八月炸”,声转而为“八月札”。八月札亦供入药,《中国药典》以“预知子”之名收载,临床作疏肝和胃、软坚散结药,用于肝胃气滞、脘腹、胁肋胀痛等。
据本草考证,至少在《新修本草》以前,本草中但名“通草”者,所指者概为木通科木通。及至唐代,《本草拾遗》又将五加科的通脱木称作“通草”,曰:“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今俗亦名通草。”这样,就有了两个“通草”。通脱木“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功能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温尿赤、淋病涩痛、水肿尿少、乳汁不下等。
这一同名异物现象延续了几百年。至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首次将木通科通草的名称改为“木通”。但是,在其后的数百年间,本草对两药的名实之混仍未能真正廓清。直至元明,后世本草如《汤液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对《食性本草》的拨正作了进一步肯定,始明确以“木通”为本品之名,而将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称为“通草”。李时珍虽然也认同了《食性本草》的更名,但因遵古的原因,在《本草纲目》中,篇目的正名仍按《神农本草经》,将木通称为“通草”。尽管如此,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无论在药市中还是在后世的本草著作中,木通和通草再也没有发生过名实之混。
综上所述,木通科木通虽然一度被称作“通草”,但至少自南唐、金元、明清以来,它一直被称作“木通”,是木通药材的正品。
木通科木通疗效确切,其原植物储量也很充沛。但是,一个现象令人费解: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近世中医临床仅以其果实作“八月札”入药,它的藤茎虽然名字仍叫木通,却被长期打入冷宫。与历代使用的木通不同,近现代商品木通的主流品种,是一种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北方省份、主产于东北三省的多年生缠绕性木质藤本的去皮藤茎。尚不清楚这种“木通”的使用始于何时。有一种说法,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内战乱等原因,产于南方的木通因道路阻隔而运输中断,就用产于东北、当地人称作“木通”的一种大型木质藤本来替代木通,最初的意图是救场应急,后逐渐被全国广泛使用。这就在冥冥中为日后的群体性中毒事件埋下了祸根。《药学学报》1954年第一期任仁安《商品木通的生药学鉴定》一文报告,该商品木通的原植物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并首次将该木通的药材名定为“关木通”。
木通的品种十分复杂。在全国各地,作为木通使用的植物有很多。除了关木通,近现代使用的商品木通还有毛茛科铁线莲属的小木通和绣球藤、马兜铃科植物淮通马兜铃、防己科植物青藤等;云南地区从明代开始就有以葡萄科植物混充木通的历史。那么多植物的藤茎被混作商品木通使用,唯独木通科木通被排除在外。
以关木通作商品木通主流品种使用的现象存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21世纪初,事情才有了变化。2003年,我国出现多个因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引发肾病的病例,引起广泛关注,罪魁祸首被锁定为龙胆泻肝丸中关木通所含的马兜铃酸。2003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取消了含马兜铃酸中药关木通的药用标准,规定凡国家标准处方中含有关木通品种,关木通一律替换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2002年增补本中收载的木通科木通(木通科木通、三叶木通和白木通合并作木通使用)。
木通始载于我国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但是,在其后的两千年间,它几度湮没,几经沧桑。今天,它终于恢复了在本草中应有的地位,可谓名至实归,不啻重获新生,故实在值得庆贺。
★上海浦东 程超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