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博 识断 精审——评曾昭聪点校本《谈徵》

由曾昭聪教授精心点校的《谈徵》一书于2020年3月份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从底本、参校本的选择,逐字逐句标点,错讹的改订、校正,再到出版问世与读者见面都凝聚了点校者大量的心血。笔者拿到书后喜不自胜,仔细拜读了一番,颇有感触,兹述于此,同时也向学界推介这部高质量的古籍点校之作。

《谈徵》是清代的一部俗语辞书,全书分为名、言、事、物四部(名部还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按部收录相应的词语。是书主要收录方言俗语词,并征引有关书证来探求这些词的得义之由。

作为一部俗语辞书,《谈徵》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具有重要价值。“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也辑集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于1974年由汲古书院影印出版,其中收录有《谈徵》一书,然其作者不详。”(本书第1页)《谈徵》不仅作者未详,还一直缺乏整理,一直没有一个带有现代标点的点校本,这不免让其价值大打折扣。因此,中华书局的这一点校本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能为治汉语史者提供一个相对准确可靠、可供参考与使用的《谈徵》版本。下面,笔者将介绍《谈徵》点校本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点。

一、《谈徵》点校本的主要内容

《谈徵》点校本主要分为前言、序跋及正文两个部分。

前言部分,点校者首先考证了《谈徵》的作者。一直以来,《谈徵》的作者都未有定论。点校者利用《谈徵》王玉树序、吴煊序、成一夔跋中透露出的信息,以“西厓先生、外方山人”两个名号为切入点,考证了《谈徵》的作者为清代福建汀州府宁化人,书画名家——伊秉绶。应该说点校者这一考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也是极具价值与贡献的一个发现。此外,前言中还交代了《谈徵》现存之版本,并选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收录于《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的清嘉庆二十年(1815)柯古堂刊本《谈徵》为底本,道光三年(1823)上苑堂刊本为校本。

伊秉绶

序跋及正文部分,点校者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逐字逐句标点

曾昭聪教授点校本《谈徵》是第一部有现代标点的《谈徵》整理本,全书采用横排,并将原文的双行小字改排为单行楷体以示区别,非常方便读者阅读。然此项工作一费时间,二难度不可谓小,因为标点断句多数是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此外,由于《谈徵》广引文献,抄撮群书,所以需复核原书。这项工作是比较复杂的,一是需要选择权威、高质量的原书版本;二是需要一一核对哪些是引文部分,确认准确无误之后才能给加上标点。总之,给古书标点是项细致活,非常需要耐心。

(二)对全书进行校勘

伊秉绶在撰写《谈徵》一书时,产生一些错漏疏失是在所难免的,且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谈徵》久未经整理,故点校者除了给该书进行标点外,还需对该书的内容进行校勘。曾昭聪教授即做了这项工作,主要对此书伊秉绶本人撰写的部分及其征引他书引文时存在的一些错讹进行了校正。

1.《谈徵》原文存在不少错讹,有的是版本的原因,有的则是作者本人书写错误的原因,点校者对此都一一进行了改正。这些错讹的类型主要有:

(1)书名错误。《谈徵》一书中列举之书名存在不少错讹,很多书的书名都写错了,如《名部下》“梓潼神”条“《梦粱录》”误作“《梦梁录》”(第60页),《事部》“秋千”条“《古今艺术图》”误作“古人艺术图” (第176页),《事部》“饤坐”条“《崔远传》”误作“《李远传》” (第184页)等。这些错讹点校者经过核实,均已改正。

(2)错字、讹字。由于刊刻等原因,《谈徵》正文部分也有不少错字、讹字,如《言部》“岸帻、倒屣”条“光武岸帻见马援”一句,“马援”误作“乌援”(第140页);《事部》“墩堡”条“堡障,小城也”一句,“小城”误作“小成”(第172页);《事部》“升官图”条“卒局,有为尉掾而止者”一句,“止”误作“上”(第200页)等。这些主要都是形体上的错讹,点校者在正文直接予以改正。

(3)内容本身的错误。伊秉绶撰写本书内容时或多或少也存在讹、脱、衍等失误。错讹之处如《名部上》“阁学”条有“明时称大学士为阁学,今称中堂,而称大学士为阁学者”(第17页)一句,点校本下有注脚“大,疑衍。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一该句作'而称学士为阁学’。”此处点校者利用他校材料,对伊秉绶的原文提出了质疑,但并没有据之妄改,可见点校者校书之审慎。另《事部》“位版”条“按徽宗政和八年蔡攸言……”(第180页)此处作“八”,而岳珂《愧郯录》作“六”,点校者亦只是出了注脚加以指出,并未径改。

至于明显的错讹,点校者便直接加以改正,如《言部》“遳”条“京师里语,目形容短矮者曰'遳’”一句(第98页),其中“目”底本作“自”,显误,点校者据明杨慎的《俗言·遳》予以改正。又《物部》“陈茱止痛”条“其妻弟王得中,又以其药归昌国,亦多愈人”一句(第254页),底本“王”误作“五”,点校者亦从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改。

《谈徵》不少地方也有衍文,对于这些衍文,点校者经过核查,大部分是直接删除,如事部“十四物取义”条“鳌鱼,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一句(第182页),原文衍一“脊”字;名部(下)“揖、拜、跪”条“不再拜曰奇拜”一句(第70页),原文“不”前衍一“拜”字等。

此外,《谈徵》一书还有脱字现象,点校者亦依据其出处或他书材料予以补上,如《物部》“厕”条有“牏、[窬]皆当作㢏”一句(第249页),其中“窬”系点校者据明周祈《名义考》卷八“如厕踞厕”条所补,又《物部》“陈茱止痛”条“其药以陈茱萸五六十粒,水一大盏,煎取[汁,去]滓……”一句(第254页),其中“汁,去”均系据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所补。

2.《谈徵》的引文与原文也存在不少出入。

引文与原文存在出入的地方,虽不一致但文从字顺者,点校者则在注脚加以指出,如《名部下》“犍牛、羯羊、犗马”条引用了《广韵》:“㓺,以刀去牛势也。或云犍”一句(第67页),这与《广韵》原文存在出入,故点校者于此处出注脚指明“云,《广韵》原文作'作’”;若影响文意表达,实为误作者,点校者便直接加以改正,如《名部下》“杏坛”条引用《庄子》时,将“行原以上”的“行”误作“纡”(第69页),又《言部》“藞䕢”条引用杨诚斋《野蔷薇》诗“燕脂浓抹野蔷薇”时误将“抹”写作“珠”(第123页),点校者便在正文直接改正。

此外,原书也存在一些引文张冠李戴的现象,如《名部上》“后妃”条“《曲礼》曰:'天子之妃曰后。’注疏:'后,后也。言其后于天子,亦以广后嗣也。’”(第16页)点校本此处下有注脚“此乃《礼记·曲礼》'天子有后’唐孔颖达疏语,非郑注。”可见此处引文有误,点校者核查原文发现了这一错误并作了说明。引文失误在《谈徵》一书中较多,点校者均一一改正或以注脚的形式指出,读者一目了然。

(三)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点校者对书中部分内容也以注脚的形式做了补充、说明,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谈徵》原书引用了比较多其他文献中的语句,但有时引用不全或比较简单,读者阅读时可能不太方便,甚至不知所云,故而点校者在注脚部分附注了更长、更全的引文,供读者参考。如《名部上》“二十四时”条“又考《晋书》载'魏太史令许光议’”一句(第12页),点校者将引文引全,并指出此处不作“许光”,纠正错讹的同时,也方便读者对照,发现原文的这一错误。此外,有些地方点校者还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引文的出处,如《名部上》“参商”条引用了苏武诗(第6页),但读者是无从查考的,不知道此诗现存于何处,故点校者进一步说明此诗出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昭明文选》。

2.《谈徵》中有些内容相对生僻,读者或许难以理解,点校者对此也以注脚的形式进行了解释说明。如《言部》“姑息”条“元美仍主'姑息’为且休之词”一句(第99页),点校者在注脚中注明“元美”即“王世贞”,方便读者进一步查考;又《事部》“奇门”条“惜乎遗山、草窗两公未得此异闻也”一句(第202页),点校者注明“遗山”即金代的元好问,“草窗”即宋代的周密,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3.《谈徵》中有些引文未标明出处,点校者均予以标明。如《言部》“鸳鸯瓦”条“魏文帝梦殿上双瓦落地,化为鸳鸯,以问周宣,对曰:'后宫当有暴死者。’已而果然”两句(第141页),原文未标明出处,点校者则指明其出自《三国志·魏书·周宣传》。此外,《谈徵》还有引文出处错误的,点校者亦予以纠正,如《言部》“火烧眉毛”条引用的内容非出自《三国志》(第97页),点校者考证后确认此条出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四)改正避讳字

避讳是我国特有且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古书中尤其常见,常采用改字、缺笔等形式来避君讳或家讳。从读者角度来讲,这是会影响阅读的,有时甚至会因此误解文意。所以对于古籍整理者来说,往往需要将这一部分的避讳字改正过来,便利读者阅读。伊秉绶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人,故其书中会避讳清代皇帝的名讳,如康熙皇帝名为玄烨,所以在《谈徵》中为了避讳将“玄”改为“元”,点校者在书中均已将其改正。

综观全书,点校者对是书的讹、脱、衍等问题都做了处理,进行了细致校正。

二、《谈徵》点校本的优点

笔者认为,曾昭聪教授点校本《谈徵》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体例严谨、清晰

如上所言,《谈徵》点校本分为前言、序跋及正文两部分。前言部分,点校者考证了《谈徵》的作者,介绍了《谈徵》的版本与内容,让读者对《谈徵》一书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点校者还作了详尽的点校说明,说明了本书的点校体例以及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方便读者阅读时参照。序跋及正文部分,点校者对《谈徵》逐字逐句地进行了标点,校正了文字、引文等方面的错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此外,书末点校者还贴心地附上了音序索引与笔划索引以供检索。总起而言,点校者具有非常专业的古籍整理知识储备,采用了严谨而清晰的点校体例,很好地完成了对该书的整理工作。

(二)恪守古籍整理之规范,严谨而审慎

“校勘应本着科学的精神,尽量校正古书在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文字上的错讹,还古书的本来面貌。”(管锡华《校勘学教程》第153页)但要恢复古书的面貌绝非易事,这要求点校者慎之又慎,若随意据己意改动底本,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则古书之本来面貌更不可得也。

该书点校者恪守古籍整理之规范,也继承了我国古代学者校勘不轻改这一优良传统,凡改动者,必有依据,有他校材料的支撑,包括原典和其他书中的记载等,如《名部下》“南海神”条“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一句中“祀”原作“纪”(第45页),显为讹字,点校者即根据其出处韩愈的《南海神庙碑》予以改正。又《物部》“铜鼓”条“诸葛武侯渡泸”中“侯”原误作“后”(第243页),点校者据他书,即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六《南海庙二铜鼓图跋》中的记载改正。

对于存疑者,点校者秉承科学严谨的原则,在注脚中予以说明,而未随意妄改,如《名部上》“和合二仙”条“后人因其像”一句(第38页),点校者认为“因”疑当作“图”,但由于无切实证据,故点校者仅在注脚中表明自身观点,而未径改,可见其审慎。

(三)读者阅读、使用非常便利

该点校本坚持“读者友好型”原则,横向排版方便阅读,改正避讳字避免让读者产生困惑或误解,给所有词目统一编号、书后附上音序及笔划索引,方便读者检索相关词条。总之,该点校本完全是从方便读者阅读及学者做研究使用出发的。

三、古籍整理与点校之不易

《谈徵》点校本能够顺利出版,点校者花费了大量的功夫,也做了许多工作。由此,笔者亦颇感古籍整理与点校之不易,这种不易体现在两点:

一是难度大。要对一部古籍进行整理点校,需要综合运用版本目录学、校勘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首先点校者需要运用版本目录学的知识了解这部古籍各个时期流传的不同版本,理清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与源流,还需广泛搜集资料以查明现存哪些版本,并确定用于点校的底本与参校本,这些都是极其复杂、难度很大的工作。

其次,在古籍校点过程中,有时点断一句话就很不易,往往需要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等语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定此处当不当断,某个字或某个词当属上还是属下。段玉裁曾言:“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底本存在的错讹需不需要纠正,如何纠正,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孰是孰非,当以哪个版本为确,这都需要点校者经过一番仔细的思考,而不可轻易妄改,所以校书实非易事!

二是费时费力。从事古籍整理的学者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因为校点一部古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曾昭聪教授

对古籍进行点校与整理的主要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个有现代标点、文字准确、错讹较少,可供读者阅读与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本子,而这是需要经过仔细打磨,精心点校的,所以就免不了要耗费大量时间。如核对古籍之引文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谈徵》是一部俗语辞书,书中征引了较多前代之典籍,其出处有无错误,引用是否正确,引用的部分到底是哪些,双引号该加到哪里,这都需要点校者翻阅大量的语料,一一复核原文,故而耗时耗力。

曾昭聪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训诂学与古籍整理研究,潜心治学,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准论文,有着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以及丰富的古籍整理实践经验,具备了高质量、高水准地完成一部古籍的点校所需的各项素质,因而也就有了这本高质量的《谈徵》点校本的问世。点校者在前言中说:“本书的校点既充分尊重《谈徵》原文,不作妄改,同时也从读者阅读使用出发,尽可能提供一个内容没有差错的校点本。”(第6页)笔者认为,从最终呈现出来的这本书而言,点校者这一既定目标是充分实现了的。清代学者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仆闻事于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俗语辞书《谈徵》的点校又何尝不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