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屡试屡效方:骨质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2首】

骨质增生——升降定痛汤(甘聚珊方)

【组成】 黄芪、怀牛膝、丹参、自然铜(先煎)各30g,桑寄生、鸡血藤、川续断各15g,升麻、茯苓、白术、杜仲、桃仁、红花、补骨脂各10g,甘草6g,大枣3枚。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500ml,早晚分服,15日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益气,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升降止痛。用治骨质增生。

【方解】 方中黄芪、云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桑寄生、补骨脂、川续断、杜仲滋补肝肾;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升麻为升提之要药,怀牛膝引血下行,二药合用,一升一降而通调气机,使气血通畅,消瘀止痛,达到升降止痛之目的;自然铜有接骨止痛之效;甘草调和诸药,配大枣有补气之功。综观全方有益气、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升降止痛之效,使脾气健,气血生,肾气充,瘀血散,气机通,疼痛除而达到治疗之目的。

【加减】 气虚严重者,重用黄芪60g,加党参或太子参15g;肾虚较重者,重用桑寄生30g,加女贞子、墨旱莲、狗脊各10g;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而腰痛加重者,加独活、秦艽各10g,桑枝、忍冬藤各30g,伸筋草15g;热象明显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各30g;寒象较重者,加附子或川乌、草乌各10g,先煎30分钟;颈椎增生加葛根15g,菊花10g,姜黄、羌活各10g。

【体会】 骨质增生亦称骨刺,多发于腰椎、颈椎及足跟部,其他部位也可形成骨刺,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中年以后,肝肾功能渐衰,肾虚不能生骨,肝虚不能养筋而致。《医宗金鉴》云:“腰痛肾虚,风湿寒,痰饮气滞与血瘀”。又如《医学心悟》云:“腰痛有风,有湿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饮皆故也,肾虚其本也,分别标本而治之”。所以,在临床上观察骨质增生多以肾虚为本,气虚、脾虚为该病之源,而互为因果,使经脉不通,瘀血凝滞而形成骨刺。

究其骨质增生的发病机制、临床主症,故自拟此方以治其病。本人体会在治疗骨质增生时,应严守其治则,辨证施治,灵活加减用药。根据病情变化急则治其标,热宜清之,寒宜散之,湿宜利之,方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方源】 《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第6辑》

【加减】 如风邪为甚者,可酌情选用防风、秦艽、羌活等以祛风除湿;寒邪为甚者,可加桂枝、黄芪、麻黄等温散寒邪;湿邪为甚者可选苍术、黄柏、白术、薏苡仁;X线检查示骨质增生明显者,加威灵仙以治骨鲠;局部触及有肿胀者可加木瓜、泽兰、防己等,以利水消肿;肌肉痉挛者可佐伸筋草、鸡血藤舒筋通络;血瘀明显者可用红花、桃仁、赤芍、炮穿山甲等活血化瘀之品;疼痛为甚者可用白芍、川乌、延胡索以止痹痛。

【验案】 林某,男,45岁。2006年1月18日初诊。主诉:双膝关节疼痛1年余,加重1周。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膝关节疼痛,呈交替性发作,晨起、久坐、久立、上下楼梯时关节疼痛,后经治疗缓解。1周前因劳累再次引发,疼痛加重,夜不能寐。双膝关节内侧有压痛点,以右侧为甚,局部肌肉紧张,遇寒加重。双膝活动略受限,左侧股四头肌轻度萎缩,双侧浮髌试验均(-)。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检查结果:抗“O”、类风湿因子、血沉均在正常范围内。X线片示:双膝关节面粗糙,髁间嵴变尖,关节间隙变窄,且不对称。诊断: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气血亏虚,寒湿痹阻)。治以散寒除湿,行气活血。药用:川牛膝15g,红花10g,威灵仙10g,独活12g,赤芍10g,白芍10g,秦艽15g,骨碎补20g,续断15g,熟地黄10g,伸筋草15g。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周后复诊,双侧膝关节疼痛缓解,右侧膝眼部仍压痛,睡眠较1周前有所改善,舌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去红花,加当归12g,再7剂。再次复诊检查:双侧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改善,睡眠基本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守方14剂。随诊3个月,双膝关节活动良好,疼痛未见复发。

【体会】 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病情的轻重、季节的不同、地域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男性患者可偏于补益肝肾;女性患者可偏于补益气血;早期治疗多偏于散邪,后期多偏于扶正等等。张师认为,除药物治疗外,本病最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是减少关节的负重和避免剧烈的运动。同时还应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疾病,改变不良作息习惯,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分睡眠等。

【方源】 徐澄,张方建.张方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验.湖北中医杂志,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