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系

我的教育理想是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学校?我的回答是:作为校长,要以教师为本;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为什么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因为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存在的理由是可以改变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当然,这里所说的“人”,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而非单单的自然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社会属性的过程,而好的教育,可以让人更便捷地接触人类文化遗产,以更的方式,让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高雅的人。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就是要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影响,相互成就,让学生成为大写的人。

因此,学校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成人”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非常注重关系学,即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人一生要做的功课。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有很大的影响,四个学会分别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这四个学会中,最基础的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因为社会就是人与人关系的组合,作为社会人,必须学会共同生活,只有如此,人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在这四个学会中,学会认知就是学会理解人类文化遗产,以文化人,通过学习人类文明提高自身素养。

很显然,学会认知不是教育的主要法门。教育最主要的功课不是接受,而是体验,在人与人之间合作共处中发现自己,在共同协作做事中懂得合作,学会分享,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找到情感和意义。

我们国家中小学教育中提出过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说法和人们的理解也很有意义。

知识可以看作是过往的经验,以文化人固然有效,但这犹如浓缩的西药,见效快,却不易接受;能力可以直接用于当下,见效快,但也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过时。后来,我们强调过程和方法,实际上是注重知识生成,让人在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只有还原于场景中,才会变成鲜活的东西。再后来,我们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从教育的根本上来理解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意义,看到了学习背后的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吗?

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都很重要,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仁。什么是“仁”,《论语》根据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回答,约略一百多处。其基本含义是,仁者,二人;仁者,爱人。

“仁”主要指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如何更好地自我相处,儒家给出了很多答案,概括来说,可以说是格物、致止、诚意、正身、修身等等,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叫“诚”,即要慎独,不自欺,经常反问自己做了什么,要做什么。

在社会学里面,最重要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存在,就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与别人发生作用时,才会找到自己的所在。《论语》里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法门是忠和恕,我的简单理解是能做的事情尽心去做,不能做的事情果断放下。人与人之间相处,求其同,也要存其异;既要保持自己的立场,也要尊重别人的主见。

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映射,教育强调关系,其实,作为生活中的人,我们更不能物化,不能做金钱和物品的奴隶,而要把自己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有些烟火气和人间味,如此,才会活出人的味道。在互联网、大数据的今天,用审视教育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也很有意义。

周末,写点自我追问的文章,权作反思,存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