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顶级收藏家安宅英一的瓷器收藏品鉴赏

打开安宅收藏的图录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中国陶瓷堪称精美绝伦,件件是同类中的佼佼者。由此可见安宅先生不是靠专攻某个窑口,或者钻研某一个学科获得的知识,其收藏的哲学是一条黄金线,这条黄金线代表了安宅先生认为其美不美的判定标准。他没有套路,没有“招”,他的英明完全来源于他犀利和自带审美的双眼,大阪为他的序列出版的一本画册,就叫做——“安宅英一的眼 / The Eyes of Ataka Eiichi”。

安宅英一 Atata Eiichi(1900 - 1994),战后日本十大商社之一的安宅产业株式会社董事长,“安宅收藏”(Ataka Collection) 的灵魂人物。他是很多传奇人物背后的大老板,仇炎之、坂本五郎都曾经为安宅先生服务过。

素以沉默寡言闻名的安宅先生,对于自己毕生一千多件的东洋陶瓷收藏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确实,一个缔造了自己的陶瓷帝国与审美,一个收藏序列里就有两件日本认定为国宝,十二件重要文化财的陶瓷大师级人物是不需要亲自开口讲话的。安宅先生生前的左右手,日本大阪东洋陶瓷博物馆前馆长伊藤郁太郎感慨道:“安宅收藏是具有罕见艺术天才的卓越收藏家安宅英一缔造与管理的,未能完成而有不朽的伟大作品。”

安宅的收藏,韩国陶瓷占一大部分,中国陶瓷品有144件,其中大部分成就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主心骨,成为镇馆序列。本文拟介绍安宅收藏的中国陶瓷,并探讨伟大审美大师安宅英一的品味与慧眼。

这样的收藏的一大特点是整个序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华丽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藏品与藏品之间在美的程度上有绝对的关联,能感受到挑选者安宅先生信手拈来的优雅收藏品味,以及其收藏中的乐趣。不因经济价值而被忽略,不为主流的趣味所撼动,这样一种带着感性和理性共同出发的自信且坚毅的收藏态度,具有强大的启发性和示范作用,为人类美术以及整理工作做出了卓越、难以替代的贡献。

宋代吉州窑器物中,常常充满了禅意,这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在很深的关系。吉州窑的所在地赣南地区,在唐宋时期是中国禅宗寺院最密集的地区。在此种特殊的环境中,吉州窑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禅师们按照禅宗哲学与美学的要求,指导吉州窑窑厂为寺院生产法事用具。

而在吉州窑中让大家最熟悉便是这树叶贴在茶盏上的木叶盏了,叶子在经过高温后,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反而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一片飘零的落叶,置于火与泥之中,变成那个时代下的禅宗记忆,也变成后来大家趋之若鹜的收藏品。

但在今天,其实传世和出土所见的木叶盏,木叶多为脉络含糊不清,或者品相不完整,一件完整的木叶盏可以称为人间国宝,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收藏家——安宅英一,便拥有“国宝”级的木叶盏,叶柄和主筋均呈青黄的暖色调,木叶的筋脉分明,叶子也呈现有层次感的青蓝色调中,被业内称为“木叶盏之王”。

公认“木叶盏之王”

爱好成就的收藏之路

安宅英一(1901-1994),是日本国内以收藏中国陶瓷艺术著称的最重要的私人藏家之一。他藏品的数量与质量都是少数可以与斐西瓦尔·大维德(誉为西方世界最为伟大的中国艺术鉴赏家与收藏家)比肩的。

同时代的行业精英

安宅英一是以钢铁起家的安宅产业的第二代领袖,20世纪中期的安宅产业株式会社是当时日本的十大综合商社之一,从事最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可见安宅产业资金之雄厚。

安宅英一的很多藏品并不是只是他的个人收藏,而是作为公司实业收藏,但公司里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会长的个人爱好。这个爱好让安宅产业从战后50年代就开始收集艺术品,至1976年时,已经收藏了1000件左右,中国瓷器有150件左右。

南宋·吉州窑

安宅的收藏大体可以用一个“精”字来形容,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前馆长伊藤郁太郎曾经这样描述道:“安宅先生收藏文物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那个东西喜欢,看那个东西很美,从美学角度入手,并不过分考虑经济价值或者文物研究价值。”

所以,当今的日本学者,在聊到安宅英一之时,会用到一个词,叫做“安宅品味”,纵观安宅英一的收藏,你会看见他在收藏中所奉行的“彻底的完美主义”,要求藏品的“静谧”与“峻烈”感。他认为陶瓷器不应该简单地给人以美学价值,更多的应该具备使人精神高扬奋发的力量。

为收藏放弃企业

安宅英一的收藏生涯主要活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宅公司是当时日本的贸易巨头,资金那是相当雄厚,足以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那段日子里他主要从日本本土或者欧美的古董商手中挑选购买藏品,并且举办展览,我们现在去日本的老书店淘书的时候也偶尔能买到当时展览的图册。

但是当安宅收藏日益丰富的同时,公司也因为石油危机面临破产。如果售出这批器物的话起码是可以挽救当时的局面的。此时安宅先生的选择是他一生的闪光点,在拯救公司和保全藏品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批器物并没有随着公司的倒闭而流散,而是在大阪市政府的的支持下,以这批藏品为基础建立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显然“收藏家”的身份在安宅英一先生心中的地位是高过于“企业家”的。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THE MUSEUM OF ORIENTAL CERAMICS, OSAKA)位于大阪市都心部的中之岛公园,流水汤汤,绿意融融。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就静静掩映在这浓浓淡淡的绿色之中。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美术馆由大阪市为了纪念住友集团21家公司捐赠闻名于世的“安宅收藏”而设立,于1982年11月正式开馆。凭借以东洋陶瓷为中心的高水准藏品,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将成为一处审美体验的场所,逐渐跻身世界同类博物馆的前列。

▲ 南宋,官窑八方瓶,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东方陶瓷学会,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展览。

这只充满了故事与传承的官窑瓶,是仇焱之先生为安宅英一先生在欧洲拍场竞拍而来,东方陶瓷学会展览,牛津大学的博物馆也展览的神流传。但就算如此,也没有任何一件日本的官窑被评为重要文化财,美的角度和对固化的名窑的评判,日本人是清醒的,大部分落在了风骨傲然的北宋。世界上仅存两只,这只是釉色和整体更美的一只,另一只由苏富比以一亿港元拍出,刘益谦先生的龙美术馆收藏,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南宋官窑瓶的轶事

坂本五郎先生当时几乎是用全家性命去赌的这件南宋官窑,他的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没有在身边,他发誓一定要买下这件瓶子去纪念自己的母亲。当时,坂本先生的最大客户其实也是安宅先生。在拍卖前,他到了日内瓦湖的仇炎之先生家里,仇先生一打开抽屉,就是几件官窑,这估计也激起了坂本先生"Fighting"的斗志。在拍卖现场,坂本与未知竞争对手抢到日月无光,最后还是失败了。结束的时候,仇炎之先生走到坂本身边,像长辈一样轻轻的打了他一拳,说到“笨蛋”。后来坂本先生才恍然大悟,这件瓶子就是安宅先生在背后委托的,是多少钱都要拿下的,并不是坂本先生可以抗衡的,而实际上,坂本先生就算买下了,也是只能卖给安宅先生了,可见其地位,这件事情也就传为佳话。

馆藏以“安宅收藏”的中国、韩国陶瓷为中心,另有“李秉昌收藏”的韩国陶瓷、滨田庄司作品等来自各方面的捐赠,和一部分日本陶瓷。论东洋陶瓷收藏的“质”与“量”,都可称世界一级水平。

北宋磁州窑刻花牡丹纹盆

馆内的展览陈列通常有大约300件代表性作品,以国别分类,从中国、韩国、日本陶瓷各自独特的历史构成和艺术手法入手,系统地进行介绍。每年设专题举办一至两次专业性质的企划展、特别展,旨在推出高学术水准、高艺术水平、而且魅力非凡的精品展览。

南宋建窑油滴天目

其中“安宅收藏”由前安宅产业株式会社所收集,总数约1000件,主要内容包括144件中国陶瓷和793件韩国陶瓷,另也包含2件国宝以及12件重要文化财,是蜚声国际的一批东洋陶瓷收藏。由于安宅产业经营困难,其典藏品于是由主力银行-住友银行-为首的21家住友集团作为代表,捐赠给大阪市。而本馆作为此收藏品之展示、保管和研究之机构,于1982 (昭和57) 年设立。

北宋磁州窑黑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钜鹿县的故事

磁州窑在民国的时候被广为宣传,因为巨鹿人掘地三尺找水对抗旱灾的时候偶然发现中国的庞贝古城钜鹿古城,磁州窑钜鹿样的瓷器大量外流,通过戴润斋(J.T. Tai)、卢芹斋 (C.T.Loo)、仇炎之(Edward T. Chow) 等古董商传播到日本、欧美。现在钜鹿的瓷器多藏于欧美博物馆和日本,中国并没有相关的研究。

磁州窑深深的影响了日本文化,甚至在瓷器的日文中,都采用了“磁器”,即,磁州窑的器物。这件绿釉白地黑搔落,指的是在白的化妆土上再施绿釉,黑色釉“搔落”,则是剔花减地的意思。这种对绿色的审美,非常古朴,是一件罕见的反应中国北方审美的重器,尺寸也是同类中的大瓶,作为重要文化财,是实至名归。这类器物,在当下的中国审美被严重忽略。

▲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搔落梅瓶,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北宋磁县的精品,白地黑搔落,又称牡丹纹黑釉刻画梅瓶。黑白对比的装饰方法在北宋的磁州窑尤其流行,这件的工艺更为特别,在“搔落”的区域,白色化妆土再加上透明保护釉,使得整个黑白的对比非常的柔美,华丽。

这只定窑梅瓶是名品中的名品,所有的定窑画册里都不允许缺少的一件重器。双层莲瓣,牡丹花卉的纹饰,跟上面的耀州窑同款,属于北宋早期的产品,定窑在北宋早期的时候还是使用木材的柴烧,未开始使用煤炭,所以釉色纯白偏粉,整体器型非常的薄,是北宋时期的高质量特征。根据大阪的标注,瓶口极有可能是一个盘口(如上图的磁州白地黑搔落梅瓶),但可惜已经失去,虽然不是完整,但其本身闪耀的光辉已经足以使之名垂千古。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瓶

▲ 南北朝,鸡首龙柄执壶,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这类执壶可能也是陪葬用的器物,产于六世纪的北方,釉面的质量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双重上釉的方法使得釉色极具变化,代表了当时北方青釉的最高水平,尺寸也是同类中巨大的,因此而珍贵罕见。

唐黑釉白斑罐

唐三彩狮子

安宅英一构建起的这个收藏体系,包含了超过一千件中国及其它的陶瓷。其中有两件藏品,被评为了日本国宝,还有十二件,当选了日本的重要文化财。

唐三彩贴花宝相花纹罐

也正因为挑选了如此多为人称道的艺术精品,安宅英一的收藏品位,被当时的收藏家们称之为“无懈可击”。而现在安宅英一的多数藏品,都被收藏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唐三彩贴花宝相花纹执壶

当然,在安宅英一的收藏生涯中还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因为拍卖场上的一只南宋官窑瓶,安宅英一就跟坂本五郎抢了起来。当然,布衣出身的坂本五郎毕竟没有安宅英一财大气粗,他拼尽了全副身家都没能抢过安宅英一,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安宅英一在日本收藏界中地位的象征。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除了坂本五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收藏家埃斯卡纳齐也曾是安宅英一的手下败将。上图这件水仙盆在1959年拍出2200英镑的当时绝对高价,而到了1970年,它再次出现在伦敦苏富比,当时安宅英一和埃斯卡纳齐 都对这只稀世汝窑水仙盆势在必得。拍卖当天,二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价,最终实力更胜一筹的安宅英一以46000英镑的高价将其收入囊中。埃斯卡纳齐在之后的回忆录中表示错失这件汝窑水仙盆是他收藏生涯的一大遗憾,而这件水仙盆现在也安静的陈列在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世界上仅存的六件水仙盆其中一件,作为传世汝窑,其身份地位不言而喻。对比起大量出土的窑址汝窑,传世汝窑(heirloom ru)的价值要珍贵的多。传世,则代表其通过了宋徽宗赵佶本人眼睛审美认可的,过了天子黄金线的产品。这些产品经过最后的赋值,成为了风流天子的遗产,这个与窑址就地掩埋的残次品,并非同个级别。

这只定窑大钵依然是定窑里的佼佼者,安宅先生的眼光真是独到,内外满工刻画、卧足、大尺寸、北宋,都是重要的关键词。有一次笔者在伦敦佳士得总部隔壁的中国艺术品大行家David Priestley店里讨论北方的胎土,谈到五代到北宋的定窑都很薄,当时的胎土,烧造都是巅峰,胎骨淡淡发粉。看到大阪的照片有打光的照片,不仅感慨日本的研究之深刻,深谙定窑美的关键点。

北宋定窑刻花莲花纹洗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瓜形执壶

北宋龙泉窑青瓷刻花五管瓶

▲ 北宋,耀州窑嘟噜瓶,重要文化财,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这件耀州窑嘟噜瓶,刻画流畅丰富,两束大牡丹下衬托双层莲瓣,使黄土高原的民俗气息浓烈的产品,生动了还原了当时北宋的能简能繁的审美自由。这件器物的精致度和罕见度都是难以超越的。

北宋耀州窑青瓷刻花牡丹卷草纹瓶

金磁州窑白釉黑花“风花雪月”梅瓶

▲ 北宋,磁州窑绿釉白地黑搔落文瓶,重要文化财,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 北宋,牡丹纹定窑剔花嘟噜瓶,重要文化财,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这个品种是定窑的罕见品种,与磁州窑的“搔落”风格互相印证、互相借鉴,这样的牡丹,莲花,再加“搔落”,无疑是北宋的风格,重要文化财,非常饱满的器,和无与伦比的质量。

金定窑白釉褐花牡丹卷草纹瓶

金定窑印花花鸟纹盘

金钧窑月白釉碗

金耀州窑青瓷贴花夔凤纹香炉

这件木叶之前的推送有介绍过,这次配上底图的五色彩光图片。该件吉州这样一来,加上描银梅花、七彩虹膜、重要文化财、完整叶片这几个关键词,已经大摇大摆进入世界级神品的殿堂。

南宋吉州窑木叶天目

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南宋龙泉窑青瓷长颈瓶

日本从11世纪以来开始珍惜我国的青瓷,十个世纪以来不间断的审美诉求和收藏心得,使得日本人当下对青瓷的理解不亚于中国。其认定的“砧青瓷 Kinuta Celadon”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成为他们的龙泉青瓷审定黄金线。安宅的这件凤耳瓶,质量之高,可达砧青瓷之准,同类中的佼佼者。

▲ 元代,龙泉点彩飞青瓷玉壶春,国宝,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 元代,龙泉点彩飞青瓷玉壶春,国宝,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 元代,龙泉点彩飞青瓷玉壶春,国宝,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 元代,龙泉点彩飞青瓷玉壶春,国宝,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飞青瓷点菜的审美,早期青瓷则多有出现,宋代时期短暂消失,元代的龙泉又开始采用了这种自由和活泼的表现形式。这件点彩玉壶春比同类釉色更莹润,点彩清晰灵动。飞青瓷点彩是一种比较容易被当下主流忽略的产品,但不妨碍其成为了日本的国宝,同类质量的飞青瓷至今依然罕见。

南宋越窑青瓷刻花卷草纹花口盘

南宋-元哥窑管耳瓶

▲ 唐代,仕女俑,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 唐代,仕女俑,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 唐代,仕女俑,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 唐代,仕女俑,大阪东洋藏,安宅英一旧藏。

安宅在唐宋的挑选上也是极具慧眼,这尊仕女俑尽管是中国人所谓的陪葬,但美与器物本身是否陪葬没有任何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摈弃了迷信的惯性,开始欣赏起这类唐代气息浓烈的雕塑了。

结语

安宅先生的一生从十大商社的传奇,到商社陨落都保持了高水平的“黄金线”的审美双眼,在卖藏品可以拯救自己的商社的情况下,选择了维护整个序列的完整。他94年的人生中,肯定意识到了美和知识的传播才是生命的真谛,而名利,只会消失在风中。

新年假期读以赛亚柏林(Sir Isaiah Berlin)先生的人性扭曲之柴,封底的评论写到:“读以赛亚柏林先生的文章,就像坐在一个漆黑的窗户前,看欧洲当代思想化身一场极其艳丽华美的烟花一样享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