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万公路及其石泉段
西万公路起自西安终于四川万源县,故名西万公路。全线路总长495公里,符合国家三级道路技术标准,黑色路面。1958年9月中旬月开工兴建,195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是安康地区至西安物资输送运进运出的主要干线。
此路从宁陕、石泉交界的青草关入石泉县境,途经兴坪乡、两河街跨堰坪河,翻土门垭,过饶峰街,沿饶峰河经银龙乡,经古堰滩至石泉城西三角地,计615公里。转南过汉江大桥西行,重复汉白公路经曾溪乡,越柳树垭进入西乡县境,本县境内共825公里。有永久性桥梁19座,涵洞328道,路基、路面符合国家三级道路标准。有绿化50公里,浆砌水沟13公里,次高级路面,路容整洁,标号志齐全。由兴坪、栈房、两河、土门垭、饶峰、杨家院子、银龙7个道班负责此段的养护工作。
1956年陕西省第四次交通会议确定修建西万公路。交通部公路勘测设计院第五分院测设工程师王佑、蔺继春踏勘选线,华超负责总测量。线路走向为南北向。根据道路走向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段落。自西安南行郭杜、沣峪口,经石羊关越秦岭,沿洵河经大堰沟,翻月河梁,经旬阳坝越平河梁下行长安河右岸至关口到汤坪与石(泉)宁(陕)简易公路接线到石泉此为北段。再由石泉过汉江西行,重复汉白公路,经曾溪、老渔坝至西乡的古城子,此段66公里,东西走向此为中段。由古城子转南沿牧马河上行经镇巴翻铁匠垭计140公里,出陕西境入四川24公里到万源县城,此为南段。陕西省公路局的三个工程队,承担此线北段修建任务。第六工程队修建西安至沣峪段,第四工程队修沣峪口至秦岭段。第三工程队修宁陕、石泉境内沿线,汤坪至饶峰利用原石泉至宁陕简易公路改善而成。修路工人主要是民工,专业工程队只是技术骨干。石泉至宁陕简易公路1956年5月1日动工,石泉县成立筑路委员会,县长贾务珍任主任委员,交通科长陈继先任副主任委员,抽调县、区干部8人,组成政治、工程、总务、卫生四个股。采取“分段修筑节节沟通,连成一线,逐步改善”的办法。1957年元月,简易公路修至饶峰,据当时决算记载:投劳力1500人,总投工(义务建勤工)96383(人工日),开支146588元,挖土方86248方,开石方43004方,砌石10485方,铺砂34562方,修便桥11座,涵洞59道。1957年10月23日,安康地区增拨1万元,省拨15万元,继续由饶峰向宁陕汤坪修建28公里,线路走向是:杨家峡、川王庙、翻西茅垭到宁陕汤坪,1958年底建成通车。
由于越西茅垭线路选线高,纵坡大,路经川主庙、杨家峡路段又太低,路基常被水冲毁。1959年省公路第三工程队对这段线路实施改建;由饶峰街南跨杨家峡河折向西北,沿毛家河右侧上行越土门垭下行跨堰坪河到两河街东头,沿堰坪河左侧上行,经何家湾、栈房、斩龙垭、至石泉、宁陕交界的青草关到汤坪接线。改建路段1961年建成通车。石泉段的桥梁均为第三工程队施工修建,每公里投资50900元(包括路基、小桥、涵洞、路面)。改建后比原线路增加18公里,但线型优越,彻底改善了安康地区北去西安的交通环境。
西万公路石泉辖段1974年前是砂石路面,1974年起铺筑油路,直到1978年全部完成。沿线各公社,按生产大队,分配任务供给砂石料,每方付款700元,铺设所需其它材料(沥青)及劳力则养路段负责,平均每公里投资21万元。此路263k+417米处(珍珠河口)。原有3孔石拱桥一座,桥面标高海拔376.4米,在雨季常被汉江回水淹没,桥两头弯头半径20米,很不适应交通发展需要。为改善这段路况,省公路局在1985年计划新修大桥,原设计是安康公路总段以“实心距形肋刚架拱,有支架施工”。1985年2月此桥施工任务由石泉县交通局桥工队承担。施工负责人:副局长李天英,技术负责人:邓应光。鉴于施工现场限制,县交通局请省公路研究所袁雪堪(现为省公路局局长)另行设计,改为“筋肋刚架拱无支架施工工艺。经陈运理工程师复核,并驻工地现场指导,在征得安康公路总段同意后,进入施工现场,1986年8月竣工。该桥为:1—60,宽1净—9+2×15米110延米,荷载汽—20,挂—100,中心标高比原桥提高52米,每米造价4500元(国、省道同期桥梁造价为米/万元)。此桥是本县境内同桥型中最大跨径的桥,也是在本省干线公路上第一座跨径60米的筋肋刚架拱桥。省公路局在验收珍珠河大桥时座谈会指出“石泉县交通局桥工队达到了我们专业施工队的同等水平!”
1995年在“创佳评差”活动中,兴坪道班被评为“全优道班”,受到省公路局的表彰,1998年兴坪道班保持“全优”,再次受到省交通局表彰。
1996—1997将西万公路石泉管段内更新油路路面12公里,平均每公里投资2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