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急症处理]
(一)急性黄疸性肝炎
1.阳黄
(1)热重于湿
证候表现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身重神疲,腹胀胁痛,心中懊侬,口干口苦,纳呆,恶心呕吐,尿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 急性黄疸性肝炎大多属阳黄范畴。起病后1—2.周,湿热交蒸,蕴于脾胃肝胆。症见身目黄色鲜明,尿色黄,伴发热口渴等热重于湿之象为辨证依据.此证热象明显,热重于湿,它与湿困中焦为主的湿重于热证易于鉴别。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化浊利湿.茵陈蒿汤加昧。
(2)湿重于热
证候表现 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者鲜明,伴头身困重,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舌苔厚腻偏黄,脉弦滑或濡缓。
辨证要点 湿重于热应辨别湿阻脾阳的表现,如脘闷痞满、纳呆、便溏、苔腻等。病变在太阴脾经,属湿热阻滞,而以湿邪偏胜,脾失健运为主。此证与身目黄晦,形寒肢冷的阴黄证易于鉴别,治法选方也各不相同。
治法主方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加味。
本证不宜使用过于苦寒之品,当病情好转,湿热清除后,即可改服茵陈平胃散或参苓白术散等调治。
2。阴黄 ,
证候表现 急性肝炎,少数也可出现阴黄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纳呆脘痞,腹胀,大便溏软,口淡不渴,精神疲惫,畏寒,、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辨证要点 阴黄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寒湿、阳虚。来概括.寒湿阻遏阳气,全身失去温煦之源,故主要表现为身日黄晦、形寒肢冷、食少便溏、脉息无力等。此证表现为一派虚寒证候,无热象,可与湿热内蕴证相鉴别。
治法主方 温阳化湿,健脾和胃。茵陈四逆汤加减。
(二)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1.湿阻脾胃
证候表现 肢体困重,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中粘腻,或见浮肿,大便溏泻,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要点 此型肝炎无黄疸,主要表现为湿困中焦脾胃,以脘闷不饥、苔腻为主症.湿邪未化热,无湿热内蕴之证候。
治法主方 醒脾化湿。平胃散加减。
2。肝郁气滞
证候表现 胁肋疼痛,走窜不定,疼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食欲减退,喜叹息,嗳气,舌苔薄,脉弦。
辨证要点 此证病理机制为肝经气机不畅,以胁肋胀痛、脉弦为主症。胁痛与情志因素有密切关系,肝气抑郁易横逆犯脾,损伤脾气,出现食少嗳气等症.气滞不畅,脉络运行受阻,可致气滞血瘀,出现胁肋刺痛、舌暗红、脉涩等。
治法主方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三)慢性肝炎
1.湿热中阻
证候表现 两胁胀痛,恶心厌油,纳呆,一身目发黄,色泽不晦,口粘口苦,肢体困重,尿黄,大便稠糊状。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此证常以湿邪为先,继而湿遏化热,形成湿热中阻脾胃,辨证以脾胃湿热之象为主,脘胁部胀满,恶心厌油纳呆之症明显。因病情缠绵日久,病程长,易与急性肝炎的湿热内蕴证鉴别.
治法主方,沟化湿热.调和脾胃。茵陈蒿汤加减。
2.肝郁脾虚
证候表现 胁肋胀满疼痛,喜叹息,精神抑郁,纳呆脘痞,口淡乏味,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泄或食谷不化,每因饮食不调而加重,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弦。
辨证要点 此证多见于肝炎日久不愈,精神抑郁,肝气不舒者,病程日久脾本已虚,肝木不达,克伐脾土而致脾运失常。故此证的辨证关键在于既有肝气抑郁的症候,又见脾气亏虚,运化及化生机能失常的表现;
治法主方 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若脾虚日久损及于肾,脾肾气虚,症见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可配以金匮肾气丸内服。
3.肝肾阴虚
证候表现 右胁隐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目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此证主要见于少数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儿,湿热郁久耗伤肝阴,肝肾同源,肝阴亏虚,肾阴也不足,故见一派肝肾阴虚之表现,如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干等症。
治法主方 养血柔肝,滋阴补肾。一贯煎加减。
4。瘀血阻络
证候表现 胁肋刺痛,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胁下有症块(肝脾肿大),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辨证要点 此证为肝郁扫久,气滞血瘀而致.主要表现为瘀血停着,脉络痹阻之象,临床上易与它证鉴别。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治法主方 祛瘀通络.复元活血汤加减。
5.脾肾阳虚
慢性肝炎出现脾肾阳虚的证候表现时,病情危重,应及时正确治疗,此证可按阴黄证辨治。无黄疸表现,可用术附汤或四逆汤,有黄疸,即与茵陈术附汤或茵陈四逆汤治疗.详见阴黄证治。
(四)淤胆性肝炎
证候表现 黄疽色深,持续不退,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神疲乏力,.纳呆,但症状较轻。右胁胀痛,胁肋下可能触及癜块,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质暗红,苔少.脉弦实有力。
辨证要点 本病为湿热痰瘀阻滞于血分,属实证热证,自觉症状轻微,黄疸深伴皮肤瘙痒。黄疸与全身症状(食欲、精神改变)不相一致,且伴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起病与急性黄疸型肝炎很相似。证候上除瘀血内阻外,还有湿热痰阻表现,故易与慢性肝疾的瘀血阻络证相鉴别。
治法主方 清热利湿,凉血化瘀。茵陈蒿汤加味。
(五)重症肝炎(急黄)
证候表现 发病急骤,身目黄疽,进行性加深,色如金黄,高热口渴,重度乏力,胁腹胀痛,呕吐频繁,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此证其病机为湿热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正邪交争,病情周益加重。毒热之邪可逆传心包,或蒙蔽清窍,也可耗血动血,出现神志变化及出血现象。严重者可致气虚血脱,阴阳离绝之危证;.本证常由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之肝胆湿热重证转化而来,一旦出现急黄证,病情非常凶险。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加味。
重症肝炎的治疗,应在西医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其它疗法】【现代研究】【疗效评定】病毒性肝炎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等。.临床上还可根据有无黄疸分为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黄疸(或无黄疸)、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特征,隐性感染较常见,重症者常导致肝功能衰竭。
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主要是从有无黄疸分类。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无黄疸型肝炎属中医“胁痛”、“湿阻”、“症积”等范畴,病情严重的重症肝炎则似中医的“急黄”或“瘟黄”。
中医学对黄疸论述,始见于《内经》,指出了目黄、身黄、小便黄为黄疸病的三大主要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从《内经》至明清以来,随着对黄疸的认识深化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内经》详于病因病理,略于治法方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指出寒湿、瘀热为发黄的主要病因,提出了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如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首次提出“阴黄”,并创立了“急黄”学说。指出急黄发病迅速,病情严重。后来《备急千金要方》、《伤寒明理论》、<<河间六书》、《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卫生宝鉴》等书,对黄疸的病因病理、治则方法及预后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内经》始创了胁痛的病名,明确指出它的病因与寒、热、瘀有关,发病脏腑在肝胆。《难经》对胁痛的病因认识,除寒、热、瘀外,提出与人的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使胁痛的病因得到进一步完善。继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本病的治疗提出具体措施。以后的《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分、《备急干金要方>>、《脉因证治》、《景岳全书》、《证治汇补》等书,对胁痛的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法方药及外治疗法都叙述得非常完善。如《证治汇补.胁痛》说:“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又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在此治则的指导下,选用的方剂,运用于临床,每获良效。
现代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临床研究方面尤为深入。尽管肝炎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但已明确,不是由病毒增殖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而是宿主淋巴细胞对病毒抗原产生自体肝细胞排异作用的结果。它在决定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病毒感染过程尤为重要。对于不同类型肝炎的辨证论治在结合辨病的基础上得到不断深化。用多种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有许多总结报道,增加了肝炎的治疗手段,提高了临床疗效。在预防研究方面也H益深化,重视易感人群的保护,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肝炎病毒的感染。
(病因病理)
许多病因可引起病毒性肝炎,中医学认为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睥胃虚寒,肝郁血瘀有关。
1.感受外邪 外邪主要为湿热疫毒之邪,也有因外感寒湿或感受湿邪为病。感受暑湿、湿热之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里,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不能泄越,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病。若夹疫毒之邪伤人,其发病急骤,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热毒炽盛,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出现神昏、出血等严重现象者,中医称急黄,即为重症肝炎的表现。寒湿之邪为患,阻遏中焦,肝胆气机不畅,疏泄失调.也可产生本病。
2。饮食所伤 饮食无度、不洁或嗜酒过度。均能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肝气疏泄失常而为病。如《圣济总录.黄疸门》说:“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病黄疸。”
3.脾胃虚寒 素体睥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病后睥阳受损,脾运失常,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疸。《类证治裁.黄疸》说:“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
4.气滞血瘀 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滞络阻,瘀血停积而为病。
病毒性肝炎,中医认为它的病变脏腑在肝脾,涉及胆、胃、肾,无论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及正虚,其共同的病理变化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它也是形成本病的基本机理,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邪毒所致,以实证、热证为主。若素体亏虚或病程迁延,邪气伤正,或失治误治,均可耗伤正气,则病机属性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一般认为虚证以脾胃虚弱为主。若病程迁延者可因热邪灼伤肝阴,重者由肝脾及肾,导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
西医学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由感染肝炎病毒引起,目前已明确有甲、乙、丙、丁、戊等多种肝炎病毒,以甲、乙两种多见。肝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已明确不是肝炎病毒自身直接损伤肝细胞,而是宿主淋巴细胞对肝炎病毒抗原产生自体肝细胞排异作用的结果。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可终止病毒的感染。另外,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消灭肝炎病毒的同时,也消灭了含有病毒抗原的肝细胞膜时,才会引起肝细胞的炎性浸润和坏死。根据人体所处的不同免疫状态。感染肝炎病毒后,可出现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等不同的病理演变过程. .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急性肝炎诊断要点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有肝炎密切接触史,有注射史(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
(2)症状 近期出现持续数天以上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便溏、肝区痛等症状。
(3)体征 肝肿大并有触痛,肝区叩击痛,或伴有轻度脾肿大。
(4)化验检查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病原学检查按甲、乙、丙;丁、戊等型肝炎病原学诊断依据.
凡化验检查阳性,且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3项中有2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明显阳性,并除外其它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疽型肝炎.凡单项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史及症状、体征、化验3项中之1项,均为疑似患者,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它检查包括肝活体组织检查做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为阳性,且除外其它疾病可以确诊。
2.急性黄疸性肝炎
(1)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
(2)血清胆红素>17tLmol/L,尿胆红素阳性。
(3)排除药物、中毒、酒精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所致的黄疸。
二、慢性肝炎诊断要点
1.慢性迁延性肝炎(CPH) .
(1)有确诊或可疑急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史,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病情较轻.
(2)可有肝区痛和乏力等症状。
(3)有轻度肝功能损害或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不能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4)或经活体肝组织检查符合CPH的组织学改变.
2.慢性活动性肝炎(CAH)
(1)症状 有肝炎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迁延超过半年而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
(2)体征 肝肿大,质中等硬度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或脾肿大。
(3)化验检查 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伴有浊度试验长期异常,或血浆白蛋白减低,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升高,或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有条件可作免疫学检测如IgG、IgM、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细胞膜脂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等,有助于CAH的诊断。
(4)肝外器官表现 如关节炎、肾炎、皮疹或干燥综合征等。
以上4项中第3项为必须条件,并有其它2项阳性,或再有体征阳性,或活体肝组织学检查符合CAH的组织学改变。皆可诊断为CAH。
三、重症肝炎诊断要点
l。急性重症肝炎(即暴发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lo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夏,度以上症状)。
(2)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疽迅速加深。
(3)出现昏迷前驱期症状如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
(4)肝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奶%.
(5)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顽固性呃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应考虑本病。即或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肝功能明显异常又具有上述症状者也应考虑本病.
2.亚急性重症肝炎(即亚急性肝坏死)
(1)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工0天以上8周以内。
(2)出现置度以上肝性脑病症状。 ,
(3)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170μmO1/L,肝功能严重损害(谷丙转氨酶升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阳性,白/球蛋白比值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重度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及腹水。
(5)可有明显出血现象(对无腹水及明显出血现象者,应注意是否为本型早期)。凡具有第2项阳性者为昏迷型,不具备第2项阳性者为腹水型。
3。慢性重症肝炎
(1)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史、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
(2)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
四、淤胆型肝炎诊断要点
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且伴皮肤瘙痒。
2。肝肿大明显。
3。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如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明显增高,谷丙转氨酶中度增高。
4.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排除其它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包括药源性等)。
具备以上4项可诊断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后肝硬化诊断要点
1.活动性肝硬化
(1)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
(2)肝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伴门静脉高压征,如食道静脉曲张、腹水.
(3)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减少.
2.静止性肝硬化
(1)有或无肝炎病史。
(2)无黄疸,转氨酶正常,肝质硬,脾大伴门静脉高压征,血清白蛋白低.
(3)肝活检提示肝组织有假小叶形成,在其周围炎症细胞很少,间质及实质界限清楚。
(4)B超、CT以及腹腔镜诊断有参考价值。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它有黄疸和无黄疸之分,又有急性与慢性之不同。临床治疗多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确定西医诊断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的辨证施治。
在辨治过程中要抓住虚实轻重,通常年青体壮感受外邪致病,病程短,临床证候表现为一派阳热之象,为实热证。若素体虚弱,病程长迁延不愈,邪已伤正,临床表现多伴正虚之证,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此外,感受疫毒之邪,起病暴急,发展迅速,传染性强烈,黄疸迅速加深,神昏烦躁,伴出血征象为重证。此证若调治护理不当,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二、治疗原则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不一,湿热有轻重,正邪有盛衰,病证有虚实,故辨证施治各异,治则治法也各有不同。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化浊利湿、健脾和胃、疏肝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
三、分证论治
(一)急性黄疸性肝炎
1.阳黄
(1)热重于湿
证候表现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身重神疲,腹胀胁痛,心中懊侬,口干口苦,纳呆,恶心呕吐,尿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 急性黄疸性肝炎大多属阳黄范畴。起病后1—2.周,湿热交蒸,蕴于脾胃肝胆。症见身目黄色鲜明,尿色黄,伴发热口渴等热重于湿之象为辨证依据.此证热象明显,热重于湿,它与湿困中焦为主的湿重于热证易于鉴别。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化浊利湿.茵陈蒿汤加昧。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虎杖、、车前草、白花蛇舌草、大青叶、茯苓、猪苓、滑石.腹胀满者加青皮、郁金、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恶心呕吐者加橘皮、竹茹以降逆止呕;心中懊侬者加淡豆豉、黄连;若伴衄血可酌加赤芍;丹皮以凉血止血。若服药过程中,便通热退,舌苔渐化,可改用茵陈平胃散,以防苦寒之品损伤脾阳,反助其湿,而转阴黄之证。
(2)湿重于热
证候表现 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者鲜明,伴头身困重,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舌苔厚腻偏黄,脉弦滑或濡缓。
辨证要点 湿重于热应辨别湿阻脾阳的表现,如脘闷痞满、纳呆、便溏、苔腻等。病变在太阴脾经,属湿热阻滞,而以湿邪偏胜,脾失健运为主。此证与身目黄晦,形寒肢冷的阴黄证易于鉴别,治法选方也各不相同。
治法主方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茵陈、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藿香、蔻仁、板蓝根等.若湿热交蒸较甚,可加用栀子柏皮汤,以增强泄热利湿之功;恶心呕吐者加草豆蔻、半夏、橘皮,食滞不化者加神曲、枳实消食和胃;腹胀不适加木香、大腹皮等以行气消胀。若湿热并重者,可选用甘露消毒丹以祛湿清热。
本证不宜使用过于苦寒之品,当病情好转,湿热清除后,即可改服茵陈平胃散或参苓白术散等调治。
2。阴黄 ,
证候表现 急性肝炎,少数也可出现阴黄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纳呆脘痞,腹胀,大便溏软,口淡不渴,精神疲惫,畏寒,、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辨证要点 阴黄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寒湿、阳虚。来概括.寒湿阻遏阳气,全身失去温煦之源,故主要表现为身日黄晦、形寒肢冷、食少便溏、脉息无力等。此证表现为一派虚寒证候,无热象,可与湿热内蕴证相鉴别。
治法主方 温阳化湿,健脾和胃。茵陈四逆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茵陈、熟附子、白术、干姜、茯苓、党参、黄芪、陈皮、薏苡仁、郁金、厚朴等.
肝炎表现为阴黄者,.不论是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多示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正确治疗,预后不良。阴黄可由阳黄失治迁延日久,或早期过用苦寒药物,损伤脾阳而致。治法方药,均可按上述辨治。
(二)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1.湿阻脾胃
证候表现 肢体困重,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中粘腻,或见浮肿,大便溏泻,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要点 此型肝炎无黄疸,主要表现为湿困中焦脾胃,以脘闷不饥、苔腻为主症.湿邪未化热,无湿热内蕴之证候。
治法主方 醒脾化湿。平胃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生姜、甘草、茯苓、薏苡仁、砂仁等。若病程日久损伤脾气,可加党参、黄芪、白术以健脾化湿;若夹有热象,口干口苦,可用茵陈平胃散加减治疗以化湿清热。
2。肝郁气滞
证候表现 胁肋疼痛,走窜不定,疼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食欲减退,喜叹息,嗳气,舌苔薄,脉弦。
辨证要点 此证病理机制为肝经气机不畅,以胁肋胀痛、脉弦为主症。胁痛与情志因素有密切关系,肝气抑郁易横逆犯脾,损伤脾气,出现食少嗳气等症.气滞不畅,脉络运行受阻,可致气滞血瘀,出现胁肋刺痛、舌暗红、脉涩等。
治法主方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白芍药、生甘草等.若气郁化火可见口干口苦、心烦易怒、便秘等症,加丹皮.、川楝子、黄连、栀子等药以清肝泄火;胁痛较重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肝气犯胃,胃气不和者,症见恶心呕吐,可加法半夏、陈皮等药;肝气犯脾、脾失健运.伴腹泻、腹胀,加白术、茯苓、.薏苡仁等以健脾止泻.
(三)慢性肝炎
1.湿热中阻
证候表现 两胁胀痛,恶心厌油,纳呆,一身目发黄,色泽不晦,口粘口苦,肢体困重,尿黄,大便稠糊状。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此证常以湿邪为先,继而湿遏化热,形成湿热中阻脾胃,辨证以脾胃湿热之象为主,脘胁部胀满,恶心厌油纳呆之症明显。因病情缠绵日久,病程长,易与急性肝炎的湿热内蕴证鉴别.
治法主方,沟化湿热.调和脾胃。茵陈蒿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茵陈、栀子、厚朴、陈皮、虎杖、垂盆草、泽泻、土茯苓、薏苡仁、板蓝根等。此证利湿化湿之药应重用,茵陈用30g。方中土茯苓、泽泻应重用。湿邪过盛,可加藿香、佩兰等;热毒偏甚,口干口苦;心烦者加败酱草、龙胆草以清泻肝胆湿热,两胁胀痛为盛者,上方中可加五灵脂、郁金、川楝予以行气疏肝活血;呕吐频繁加法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疏肝和胃。
2.肝郁脾虚
证候表现 胁肋胀满疼痛,喜叹息,精神抑郁,纳呆脘痞,口淡乏味,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泄或食谷不化,每因饮食不调而加重,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弦。
辨证要点 此证多见于肝炎日久不愈,精神抑郁,肝气不舒者,病程日久脾本已虚,肝木不达,克伐脾土而致脾运失常。故此证的辨证关键在于既有肝气抑郁的症候,又见脾气亏虚,运化及化生机能失常的表现;
治法主方 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白芍、枳壳、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绿萼梅、薏苡仁、甘草等。脾虚气血不足者,加生黄芪、当归;脘腹痞满者加厚朴、苍术、麦芽,黄疽明显者加茵陈、.栀子,胁痛者,加郁金、延胡索。若脾虚日久损及于肾,脾肾气虚,症见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可配以金匮肾气丸内服。
3.肝肾阴虚
证候表现 右胁隐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目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此证主要见于少数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儿,湿热郁久耗伤肝阴,肝肾同源,肝阴亏虚,肾阴也不足,故见一派肝肾阴虚之表现,如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干等症。
治法主方 养血柔肝,滋阴补肾。一贯煎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枸杞子、麦冬、五味子、当归、北沙参、川楝子、女贞子。头晕目眩明显者加黄精、杭菊、旱莲草、钩藤以清肝益肾,五心烦热可加栀子、丹参以清热除烦,活血通络,肝肿大加桃仁、鳖甲、鸡血藤,重者可加三棱、莪术。
4。瘀血阻络
证候表现 胁肋刺痛,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胁下有症块(肝脾肿大),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辨证要点 此证为肝郁扫久,气滞血瘀而致.主要表现为瘀血停着,脉络痹阻之象,临床上易与它证鉴别。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治法主方 祛瘀通络.复元活血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当归、红花、桃仁、天花粉、生甘草、穿山甲。胁下有隆块,正气未衰,可加三棱、莪术以破瘀消坚。便秘者加生地、玄参;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仍有湿热内蕴者伴有黄疽,加茵陈、栀子、虎杖等。静止性肝硬化,可用鳖甲煎丸与人参养荣丸交替内服。
5.脾肾阳虚 (药方)
慢性肝炎出现脾肾阳虚的证候表现时,病情危重,应及时正确治疗,此证可按阴黄证辨治。无黄疸表现,可用术附汤或四逆汤,有黄疸,即与茵陈术附汤或茵陈四逆汤治疗.详见阴黄证治。
(四)淤胆性肝炎
证候表现 黄疽色深,持续不退,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神疲乏力,.纳呆,但症状较轻。右胁胀痛,胁肋下可能触及癜块,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质暗红,苔少.脉弦实有力。
辨证要点 本病为湿热痰瘀阻滞于血分,属实证热证,自觉症状轻微,黄疸深伴皮肤瘙痒。黄疸与全身症状(食欲、精神改变)不相一致,且伴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起病与急性黄疸型肝炎很相似。证候上除瘀血内阻外,还有湿热痰阻表现,故易与慢性肝疾的瘀血阻络证相鉴别。
治法主方 清热利湿,凉血化瘀。茵陈蒿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赤芍、丹皮、郁金、丹参。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赤芍能通泄瘀热,应重用(每剂60"~100g)。若痰阻明显,可加用竹茹、胆南星以涤痰清热。
(五)重症肝炎(急黄)
证候表现 发病急骤,身目黄疽,进行性加深,色如金黄,高热口渴,重度乏力,胁腹胀痛,呕吐频繁,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此证其病机为湿热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正邪交争,病情周益加重。毒热之邪可逆传心包,或蒙蔽清窍,也可耗血动血,出现神志变化及出血现象。严重者可致气虚血脱,阴阳离绝之危证;.本证常由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之肝胆湿热重证转化而来,一旦出现急黄证,病情非常凶险。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水牛角片(先煎)、黄连、.栀子、升麻、茵陈、大黄、生地、丹皮、玄参.神昏为主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出血为主者加侧柏叶、地榆炭等,若小便短小,腹水明显,加木通、大腹皮、车前草以清热利尿。病情危重或患者不能服汤药者可应用茵栀黄注射液30~--60ra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神昏谵语者,可选用清开灵20~4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也可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若出现气随血脱,气阴耗竭之证,速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静滴,以益气固脱。
重症肝炎的治疗,应在西医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症处理)
l.肝性脑病
临床表现 在原肝炎的基础上出现嗜睡、性格改变、烦躁和谵妄,甚则昏迷、抽搐等。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见本节“重症肝炎”证治。
(2)西医治法 低蛋白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口服氟哌酸以抑制肠道细菌;静脉滴注乙酰谷酰胺以降血氨。;昏迷时可用左旋多巴每曰2—5g鼻饲或灌肠。另应及早使用脱水克以防治脑水肿。继发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2。出血
临床表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牙龈出血,大便色黑如枪油样,甚则呕血。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云南白药口服。
(2)西医治法.、使用足量止血药物,输入新鲜血液、血小板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上消化道出血可用甲氰咪呱静点,必要时可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乙肝宁冲剂 用于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者和急性肝炎。
2。灭澳灵 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
3.乌鸡白凤丸 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4.季德胜蛇药 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
5。护肝片 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肝硬化。
6。鳖甲煎丸或大黄廑虫丸 用于肝硬化的治疗。
二、单方验方
1。垂盆草30g,水煎服,每日1次。用于急慢性肝炎。
2。板蓝根30g,水煎服,每日1次.用于急慢性肝炎。
3。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用于急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
4.茵陈、金钱草、板蓝根各30g,水煎2次,每日1剂.用于急性肝炎。
5。茵陈15g,玉米须30g,大枣10枚,水煎服。用于急慢性肝炎。
6.十大功劳、黄花草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急性肝炎。
7.茵陈、田基黄、栀子各20g,白茅根、大蓟各30g,甘草lo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急性肝炎。
8。青蒿20g,龙胆草lOg,丹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慢性肝炎。
三、西医疗法
1.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强调卧床休息,合理饮食,适当增加营养。保肝药物治疗,常用肝泰乐、维生素B、维生紊C、能量合剂等药以保护肝脏,忌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一般病后1年不宜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且不能接受任何预防接种。
2.重症肝炎,重症肝炎应早期发现,早期积极治疗,要求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蛋白质的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提高能量,保肝治疗,可选用辅酶A、Q、Q10磷酸腺苷、联苯双酯、白蛋白等药物。对症治疗,防治肝性脑病,控制出血,注意尿量,防止肾功能衰竭。
3.慢性肝炎 治疗目的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清除病毒及恢复肝脏功能,常用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甘草甜素、干扰素等免疫调节药物。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主要是防此肝炎病毒的感染;甲、戊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应注意饮食、饮用水及环境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对肝炎患者应采用隔离措施,患者的物品应严格消毒,以防病源扩散传播。乙、丙型肝炎经血行传播途径为主,医疗单.位应做到一人一针,切忌混合使用。对献血员应严加管理,每次献血前应进行体检,防止肝炎病毒血源性传播。
2.目前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接种工作较为普及.对于甲型肝炎,已用甲肝疫苗预防接种,还有人血丙种球蛋白或人胎盘丙种球蛋白,对预防甲肝也有一定效果。接触后注射时间越早越好。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接种工作的研究更加全面,有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母婴传播,单纯接种乙肝疫苗防止母婴传播,还有乙肝疫苗预防高危人群的3种接种方法.
二、护理
1.肝炎病人主张卧床休息,病室空气要新鲜流通。
2。要对肝炎患儿消毒隔离,从起病开始不少于30天,衣物用品应严格消毒。
3.饮食宜吃清淡,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新鲜食品,忌酒,避免高脂食品。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精神、黄疸等方面,对重症肝炎应随时观察神志、精神、呼吸、脉搏、血压及皮肤瘀斑等变化,注意呕吐物及大便的情况,计24小时尿量,对昏迷患儿应保持眼、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勤翻身,保持臀部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文献选录}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瘸诸候.黄瘟病候》“黄疽之病,由脾胃气实,而外有温气乘之。” 《伤寒明理论.发黄》,“湿家之黄,身黄如烟熏黄,虽黄而色暗不明,至于热甚之黄,必身黄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黄如柏汁,是其正黄色也。”
《卫生宝鉴。补遗》:“身热,不大便,发黄者,治用仲景茵陈蒿汤。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用茵陈五苓散。身热大小便如常而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肿,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
《临证指南医案.疸>>,“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浸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在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在晦,治在脾.”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据《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介绍,肝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包括抗肝炎病毒试验、保肝降酶试验、免疫功能试验、利胆试验。
抗肝炎病毒试验分:①体外抗乙肝病毒试验,目前多用2215细胞株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受试药物对乙肝病毒的抑制程度和药效;②体内抗乙肝病毒试验,目前国内可用于评价抗乙肝药的动物模型有鸭肝炎模型,故可利用此种模型进行抗乙肝病毒的药效学试验。
保肝降酶试验可用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和D一半乳糖胺盐酸盐急性肝损伤模型,以及四氯化碳慢性肝损伤模型(可用大鼠,皮下注射20%"40%的四氯化碳油溶液,每周2次,连续3个月,造成此模型),观察受试药物对损伤肝的保护作用,前二种模型可通过血清谷丙转氨酶(sGP丁)和谷草转氨酶(sGO了)及肝脏病理观察的指标来评定,后一种模型则应增作总蛋白、白蛋白及唾液酸等。上述D一半乳糖胺盐酸盐诱发的肝损伤与病毒性肝炎的肝损伤相当一致。
免疫功能试验,由于乙肝的发病和转归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用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或绵羊红细胞等方法进行试验)、血清溶菌酶的活性测定、对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用小鼠被ConA诱导的脾细胞,观察受试药物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利胆试验,可用大鼠或家兔进行胆汁流量的测定,观察受试药物的利胆作用。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范涛等应用传染乙肝病毒DNA的2.2。15细胞株在体外对4种中草药制剂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4种药物分别为复方黄芪浸膏和仙茅浸膏水提取液(均由河南中医研究所提供)、乾坤宁(由成都恩威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双黄连针剂(由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结果为:①药物对HBsAg、HBeAg分泌及细胞存活的影响:将应用药物对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作为抗乙肝病毒的指标,应用MTT法检测药物对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并根据这两个数据计算出治疗指数(TI),凡TI>2为有效低毒,1<TI~2为低效有毒,TI<I为毒性作用。该文报告的上述4种复方中草药制剂即是根据上述标准从数十种药物中筛选出来的有效低毒药物。上述4种药物对HBsAg、HBeAg的分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对细胞的毒性很少,TI均>2。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行了作用机制的研究。②药物对细胞内HBV复制的抑制效果:作者提出总DNA含有大量的细胞DNA及特异性HBV 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呈一拖带,经Southern转膜,。,P HBV DNA探针杂交后可分辨出整合型DNA、环状双链DNA、线状双链DNA、超螺旋DNA、线状单链DNA5条区带,4种药物对整合型DNA区带无明显影响,其余各区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以复方仙茅浸膏水提取液、乾坤宁和双黄连针剂抑制效果明显。研究提示,上述这3种药物可能影响HBV DNA的复制,而复方黄芪浸膏水提取液虽对HBsAg、HBe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HBV DNA无明显抑制,提示该药可能作用于病毒的转录、翻译和蛋白质合成等环节,或直接与病毒蛋白结合而致HBsAg、HBeAg滴度下降。
据实验研究,具有抑制肝炎病毒作用的药物有:虎杖、板蓝根、大青叶、败酱草、蒲公英、郁金、丹参、茵陈、大黄、沙参。大黄提取液具有促使人体产生干扰素的作用,帮助机体清除肝炎病毒、抑菌、抑毒、抗病原,消除炎症反应,促使胆分泌,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作用。茵陈、栀子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红素含量。有研究表明珠子草(phyllan—thus niruril)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化学成分,体内外研究表明具有较强的抗乙肝病毒及抗肝细胞损伤作用,临床研究亦证实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有明显作用。
对乙型肝炎e抗原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黄柏、大黄、黄连、贯众、败酱草、胡黄连、红藤、桑寄生、虎杖、土茯苓、蚤休、黄芩、栀子、肉桂、升麻等。对乙肝病毒感染复制标本阳性者,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加解毒药物:龙胆草、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银花、连翘、板蓝根、虎杖、苦参、茵陈、大黄、紫草、生地黄、赤芍、丹皮、土茯苓等,临床实验证明有较好疗效。
各地陆续发现数十种降酶中草药,如水飞蓟、垂盆草、五味子、鸡骨草、山豆根、蒲公英、黄芩、夏枯草、平地木、青叶胆、连翘、板蓝根、龙胆草、紫参、虎杖、丹皮等。降低胆红素的中草药,如茵陈、金钱草、田基黄、鸡骨草、糯稻根、六月雪、败酱草、虎杖、垂盆草、车前草、玉米须、海金沙等。抗肝损害的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黄精、当归等。
实验表明:病毒性肝炎可致血液流变发生变化,在肝血流图上有所反映,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肝血流图各项指标,肝气郁滞证有微循环灌注不畅和血细胞轻度粘附聚集现象,疏肝理气药物可使微循环血流滞缓程度减轻。肝经郁热、肝胆湿热证的免疫反应观察可见IgG增高,而脾气虚弱证则相反,可使IgG下降,总补体及C3大多正常。采用相关药物治疗,能使上述指标恢复或趋于正常。
袁盛榕等以蚁皇口服液(棕褐沙林蚁、生黄芪、黄精、丹参等制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药效学研究表明,不同剂量的蚁皇口服液对正常小鼠的DNFB(2,4-二硝基氟苯)性D7H(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明显调节作用,并能拮抗Cr(环磷酰胺)所致的小鼠DTH的增高或降低,使其趋向正常化;能显著抑制和提高小鼠PFc Ul,鼠脾淋巴细胞溶血空斑)的形成,提高脾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体(IgM)的合成和分泌,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增加小鼠胸腺和脾脏重量;较大剂量长时间给药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清AL7和AS丁的活性,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和坏死,促进慢性肝损伤的白蛋白合成,减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
陈治水报道,用四氯化碳注射于小白鼠体内,造成中毒性肝炎,灌服茵陈乎胃汤(茵陈,栀子、黄柏、苍术、茯苓、陈皮、川朴、神曲、炒麦芽、生甘草)。10只小白鼠实验结束时死亡3只,而灌生理盐水组死亡9只,.治疗组死亡率明显降低,且存活小白鼠的肝脏病理切片中,肝细胞的肿胀、变性、坏死均较轻,并可见新生的肝细胞,说明本方具有抗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促进肝细胞新生作用。焦东海报道,大黄对酒精中毒性肝炎的小鼠的治疗作用,有消炎抑菌作用,使肝组织炎症消失,恢复功能。大黄对乙基硫氨酸所致大鼠肝病变的影响,它能使肝组织病灶消失,胆小管与血窦扩张,肝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均逐步恢复正常,由此说明,大黄对肝损伤的治疗作用从细胞水乎到超微结构上都得到了证实。“,汪承柏等报道,对52例高黄疸胆汁郁积患者的血浆和实验性肝内胆汁郁积动物的血浆和脏腑中了XB。、PGF、。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患者血浆了XB。、PGF.,均高于正常值,动物血浆7XB。明显升高,而PGF12则低于正常,肝脏中各值与正常差异无显著性。临床血瘀血热及兼实证者TXB,和PGF12呈比例上升,兼虚证则不成比例,故二者的比值PGF13/TXB,分别大于及小于正常。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凉血活血中药(赤芍、茜草、白茅根、葛根)有消退黄疸.降低TXB2、PGF12的作用。刘成等报道运用扶正祛瘀方(含桃仁、虫草菌丝等中药),对大鼠CCI.;纤维肝模型的预防实验与治疗实验观察表明,能降低模型鼠肝羟脯氨酸HYP含量,减轻纤维增生程度。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能降低患者透明质酸与血清板层素的含量。具有较满意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徐列明等进一步报道合用桃仁提取物含虫草菌丝,对由CCL4引起的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进行实验观察,以生理盐水作同期对照,结果表明:HE染色观察合用预防组肝细胞变性较对照组有减轻趋势,治疗组肝细胞仅见少数变性,部分病例恢复正常结构;预防组纤维组织增生较对照组有减轻趋势,治疗组纤维间隔少而薄,与对照组比较P<0.05。电镜观察,预防组肝细胞变性较对照组轻,细胞间隙正常,治疗组少量肝细胞变性,肝窦充盈及枯否氏细胞增生明显;肝羟脯氨酸与肝胶原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由此提示二药具有明确的抑制肝内胶原蛋白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以及促进纤维化肝脏结缔组织降解作用,其机制除保护肝细胞外,主要与激活胶原酶有关。
张俊富等报道:用自拟乙肝1号冲剂(仙灵脾、黄芪、灵芝、女贞子、虎杖、广豆根、赤芍、土茯苓、蒲公英等)治疗慢性乙肝100例,并与服用焦三仙的对照组100例相比较,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转氨酶(AST、ALT),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及改善白球蛋白的比例(白蛋白上升,球蛋白下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且动物实验亦证实乙肝1号冲剂具有以上作用.于惠钦等报道运用益气活血法(常用药:黄芪、茯苓、白术、甘草、丹参、生山楂、虎杖、草河车、马鞭草、王不留行、泽兰等),能改善慢性肝炎及肝硬变血清蛋白电泳异常,在升高白蛋白,降低T球蛋白方面作用显著。
潘雪飞等探讨了养肝化瘀解毒方(由冬虫夏草、西洋参、何首乌、白术、甘草、虎杖、连翘、三七等组成)对乙肝病毒的治疗机理,通过对DHBV感染鸭的肝功能、血清SOD、透明质酸酶、DHBV—DNA及肝脏病理变化观察,方法是从鸭翅下静脉采血,用克隆DHBV探针做血清斑点杂交试验,检测DHBV--DNA阳性鸭为中药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阴性鸭为空白观察组,每月抽查1次肝功能,3个月后复查透明质酸酶、DHBV--DNA微量元素,实验结束时剖杀鸭,留肝脏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方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增加SOD活性,降低透明质酸酶,抗基因变异,保护肝细胞。提示对各型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有明显疗效。
吕亚滨等对利肝冲剂(由茵陈、白花蛇舌草、贯众、夏枯草、薏苡仁、白术、陈皮、白蔻、茯苓、炒神曲、郁金、扁豆衣等组成)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观察,证实该方可降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1,但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无影响,提示该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使T细胞活化反应增强,促进了HBV的清除。
二、临床研究
1.治法研究
(1)急性肝炎
李霖报道用清热化痰法(茵陈、栀子、板蓝根、丹参、茯苓、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甘草),王淑波报道用解毒化瘀法(茵陈、板蓝根、败酱草、车前草、连翘、丹参、红花、大黄、陈皮),姜春华教授以清热解毒为主法(常用生大黄、黄柏、川黄连、龙胆草、山栀、丹皮、连翘、大青叶、田基黄等),应志华报道用化湿利胆法(三仁汤加味治疗),高尚社等报道用清热利湿法(茵陈蒿汤加减),孟践报道用吹鼻退黄法(瓜蒂散)等治疗急性肝炎,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2)慢性肝炎
于惠钦等报道用益气活血法(生黄芪、茯苓、白术、甘草、丹参、虎杖、草河车、马鞭草、王不留行、泽兰),周少逸报道用扶正祛邪法,吕维柏用清热解毒法,张长法等报道用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乙肝。阎国瑞报道用扶正固本法,具体用补中运脾为主,佐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砂仁、玉竹或焦三仙、白芍、丹参、五味子、板蓝根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肝炎302例,总有效率92.6%。李芝舫报道用健睥法为主,具体选用培土泄木法(逍遥散)、化湿健脾法(六君子汤合五苓散)、益脾养阴法(五阴煎、异功散、一贯煎加减)、健脾化瘀法(归芍六君子汤、失笑散、血瘀逐瘀汤加减)、补脾益肾法(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左归丸诸方加减)等5法进行临床辨治,治疗乙型肝炎68例,治愈29例,总有效率73.5%。
(3)淤胆性肝炎
汪承柏报道用凉血活血法(重用赤芍加生地、丹参、丹皮、葛根)治疗13例,12例迅速退黄。史正方报道用活血化瘀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满意。蒋森报道用清热通腑利胆法(茵陈、金钱草、大黄、栀子、蒲公英、板蓝根、甘草、皂矾、芒硝)治疗25例,痊愈20例,显效4例。
(4)重症肝炎
王国申等报道运用清营开窍法(犀角、大青叶、生地、白茅根、石菖蒲、郁金、连翘、山栀,配合安宫牛黄丸)治疗暴发性肝炎,疗效显著oCl4]陈汉京等报道用通下逐瘀法(生川军、丹参、玄明粉、枳实、茵陈、金钱草、川朴)配以茵栀黄注射液静点治疗重症肝炎2l例,黄疸迅速消退l 4例。孟宪益报道重症肝炎应对其主要症状进行辨证施治:①黄疸:分热重于湿型(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加减);湿重于热型(茵陈平胃散合五苓散和化疸汤加减);气血瘀滞型(茵陈蒿汤加桃花化浊汤合桃仁疗气汤加减);肝肾阴虚型(一贯煎合知柏八味丸加减);脾肾阳虚型(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②出血:分湿热化火、迫血妄行型(清瘟败毒饮加减);肝脾受损、藏疏失司型(Jk珍汤加减),热毒交结、瘀血蓄血型(抵当汤加紫雪丹)。③昏迷:分湿热疫毒化火、上扰心神型(清瘟败毒饮加大承气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热毒交结、瘀血蓄血型(治疗同出血第三型);胃肠热毒腐浊、上冲阳明型(大承气汤加安宫牛黄丸)。治疗重症肝炎疗效满意。
2.方药研究
王琳报道用加味黛矾散,治疗急性肝炎。治疗38例,痊愈36例,平均24天。刘长凯等报道用清开灵静滴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优于西药组。陈治水等报道用茵陈平胃汤(茵陈、栀子、黄柏、苍术、茯苓、陈皮、川朴、神曲、麦芽、甘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00例,治愈970例,平均治愈25.3天,明显优于保肝治疗组。焦东海等报道用精制大黄片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208例,.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张俊富等报道用乙肝1号(仙灵睥、黄芪、灵芝、女贞子、虎杖、大黄、广豆根、赤芍、土茯苓、蒲公英等组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其中慢迁肝3l例,治愈5例,总有效率83.9%;慢活肝69例,治愈20例,总有效率91.3%,两者均优于对照组。苏先狮等报道用甘草甜素治疗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80例,疗效均高于对照组。
3.肝脏纤维化的防治
肝脏纤维化是造成肝功能异常和影响肝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到肝硬化的必须阶段。吴嘉赓等报道,将本病分为3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热郁血瘀型。方药以柴胡、白芍、枳壳、黄芪、白术、甘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鳖甲、赤芍、丹参、莪术等,热郁血瘀型加广郁金、水牛角、茜草根等。治疗25例,B超检测治疗后肝纤维化图像得到缓解。刘成等报道用扶正祛瘀方(含桃红、虫草菌丝等中药)治疗43例,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减少。于惠钦等报道用益气活血方(黄芪、茯苓、白术、甘草、丹参、生山楂、虎杖、草河车、马鞭草、王不留行、泽兰)治疗肝硬变,疗效优于西药组。
4.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的研究
(1)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肝科以温肾补肾法(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仙灵脾、桑寄生、虎杖、川连、丹参、党参等)治疗200余例HBsAg阳性的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HBsAg近期阴转率为25%一43%,认为补肾法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周仲瑛报道用清化解毒法治疗30例,HBsAg阴转率达40%。王灵台等用补肾法为主治疗60例,转阴率为43.3%。董振翔等用中药抗HBV冲剂(药物组成桂枝、肉桂、干姜、白芍、丹参、大枣、甘草)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疗效均优于聚肌胞和肝必复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的阴转率为34.4%.杜奎芳等报道用抗乙肝汤(黄芪、党参、何首乌、仙灵脾、肉苁蓉、黄柏、水牛角粉),连用6个月,治疗5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组对HBeAg、HBV—DNA、PHsA3项复制指标的阴转率均优于云芝肝泰、灭澳灵、肝必复3组。付大名报道用贯桑合剂(贯众、蚕砂、桑寄生、桑椹子、旱莲草、虎杖);肖才松报道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虫类药如蜈蚣、地鳖虫、地龙等,都有较高的HBsAg阴转作用。
(2)其它治疗方法
陶明忠等报道用针灸辨证分型,治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70例,选用足三里、气海、大椎、三阴交穴。足三里针后加灸,气海只灸不针,大椎、三阴交只针不灸,偏脾虚湿热者加针行间、阴陵泉,用泻法;偏阴虚加针太溪或复溜用补法,每周3次,3个月为1个疗程,针灸组疗效(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HBsAg阴转21例。广州市中医院用针刺治疗63例HBsAg阳性的乙肝患者,将30个穴位分成4组,每一疗程一组穴位,2—3个疗程后HBsAg阴转率57%.还有报道用益肝散(青黛、甜瓜蒂、冰片)发泡疗法治疗乙肝。连维真报道用水针穴位注射,采用蒸馏水,在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血海3组穴位上注射,每一疗程一组穴位,每次用一个穴位,阴虚火旺型每次用lml蒸馏水,其它型用1.5~2ml穴注。治疗后,HBsAg阴转疗效较为满意,22例中8例转阴(HBs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