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肠结核
(一)概 述
肠结核(tuberculosisofintestine)是由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本病在我国过去较常见,解放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近年来患病率又有上升的趋势。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肠结核绝大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者约占90%以上。好发于回盲部,其次为升结肠,少见于空肠、横结肠、降结肠。
临床表现符合肠结核,X射线钡餐检查有典型的肠结核征象,同时有肺结核者可以确诊。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属中医“腹痛”、“腹泻”范畴,其发病因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的功能障碍,治疗应辨证而分别施以清热、化湿、补虚、泻实、固泄、止痛等法。
(二)名医妙方
1.张泽生 加味补中益气汤
【方药】 潞党参9g,生黄芪9g,炒白术9g,青升麻3g,法半夏9g,广陈皮5g,炒枳壳5g,广木香3g,沉香曲9g,炮姜炭1.5g,炙甘草3g,香橼皮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益气健脾,升清助运。
【案例】 徐某,女,32岁,门诊号469378。初诊:脾虚气弱,清阳不升,腹部胀满,大便不爽,虚坐努责,肛门作坠,已有10余年,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肠结核。舌苔淡白,脉沉迟。拟予益气升清运脾法。潞党参9g,生黄芪9g,炒白术9g,青升麻3g,法半夏9g,广陈皮5g,炒枳壳5g,广木香3g,沉香曲9g,炮姜炭2.5g,炙甘草3g,香橼皮5g。5剂。药后腹胀已消,肛门作坠亦减,食欲渐振。唯大便3d不通。脉沉细渐起,舌苔淡白。清气初升,阴血尚亏,肠腑失于濡润,原方去沉香曲,加淡苁蓉9g、黑芝麻9g温润之味。5剂。上药服后大便畅通,腹胀已除。入冬以来,工作烦劳过度,腹部又觉作胀,头昏且痛,食欲颇佳,脉沉细,舌苔薄白。仍当益气升清,健脾助运。药用潞党参、炙黄芪、炒白术、青升麻、淡苁蓉、大白芍、白蒺藜、炮姜、陈皮等调理至愈。
【按语】 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脾宜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主运化,输布水谷之精微,升清降浊。脾虚而健运失司,气滞于中,则腹部胀满。清气不升,故肛门坠迫。经投益气升清运脾,腹胀即除,食欲增加,肛坠亦减。气虚无传送大便,故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以潞党参、生黄芪、青升麻益气升清,炮姜炭温阳,甘草和中,炒白术、广陈皮、广木香化湿健脾、以助健运,法半夏、炒枳壳理气宽中。继因肠腑失于濡润,大便经常秘结,张泽生在运用益气健脾的同时,增以淡苁蓉、黑芝麻,濡润大肠,而收显效。后因烦劳过度,腹胀又作,仍以原方加减调治而得痊愈。
2.孙德龄 五味异功散
【方药】 党参、山药各15g,焦白术、陈皮、三棱、莪术、扁豆各10g,炙甘草、生姜各5g,广木香6g,黄芪30g,茯苓12g,大枣3枚。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益气健脾,活血散结。
【案例】 霍某,男,45岁,1984年1月20日初诊。患者慢性泄泻、体纳差乏力、消瘦近15年。4个月前因急性阑尾炎在地区某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肠结核,给予抗痨治疗。出院后,泄泻仍作。刻下:身体消瘦,纳差,乏力声怯,不能坚持工作,大便日4~5次,为糊状,无黏液。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无力。证属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水湿行滞。治宜益气健脾,活血散结。五味异功散加味:党参、山药各15g,焦白术、陈皮、三棱、莪术、扁豆各10g,炙甘草、生姜各5g,广木香6g,生黄芪30g,茯苓12g,大枣3枚。服药25剂,泄泻停止,精神转佳,饮食增加,坚持正常工作已无疲劳感。即停中药改服当归生姜羊肉汤调理善后。1989年4月7日经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回盲部充盈良好,未见器质性病变。诊断:轻度胃下垂,肠蛔虫症。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沉降速度5mm/h。
【按语】 患者长期泄泻,经阑尾手术证实为肠结核。本案抓住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水湿滞留肠间致泄的病机,用五味异功散加山药、扁豆益气健脾,淡渗利湿以止泻;配以黄芪、三棱、莪术开胃进食调和气血,其补破之力相当,不但气血不受伤损,且化淤亦速。盖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
3.周安卓 加味养脏汤
【方药】 人参(另煎)、甘草各5g,附片、白术各15g,肉桂6g,当归、木香各12g,白芍、大黄各2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案例】 何某,男,34岁,1988年9月13日初诊。腹部隐约作痛,每欲大便,自觉肛门胀坠不适,便秘、稀溏混杂长达5年之久。曾服补益脾胃、养阴止泻等药数剂乏效。后经某市医院诊为肠结核,抗结核药治疗1年余,病症未减。症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少腹硬,腰腹酸冷,拒按欲便,大便不爽,泄下稀便。舌苔白,脉沉细。此乃便泻日久,大伤脾土而失约,脾肾虚寒,滑脱失禁。拟真人养脏汤加减,人参(另煎)、甘草各5g,附片、白术各15g,肉桂6g,当归、木香各12g,白芍、大黄各20g。服6剂后,大便次数增多,泻出腥臭浊物,量多,手足渐温,腰腹渐暖,腹痛略减。继用上方加肉蔻(面煨)、诃子肉各12g,粟壳5g。继服8剂,诸症悉退。为巩固疗效,上方去附片、大黄,加黄连、肉苁蓉各10g,服6剂以善其后,经当地县医院复查肠结核治愈。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语】 真人养脏汤出自枟和剂局方枠,有补虚温中、涩肠固脱之功。本例肠结核乃脾统失约、脾肾虚寒、冷积寒滞所致。故养脏汤中暂去固肠止泻药,加大黄泻腐治痼,亦枟本事方枠有治痼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重用温中,略加大黄。即泻下痼疾,次数增多,便爽痛消,后将固肠止泻的粟壳、诃子肉、肉蔻加入,一泻一止,继加黄连、肉苁蓉调理寒热、温肾助润善其后。全方以温、约、泻、固为法,使阳气温、脾土健、便硬除、秘溏止、腹痛消,5年痼疾,霍然而愈。
4.谭定全 加味少腹逐淤汤
【方药】 小茴香15g,干姜9g,延胡索15g,五灵脂15g,没药9g,川芎9g,当归15g,蒲黄9g,官桂9g,赤芍15g,鳖甲15g,龟板15g。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阴虚便秘者,加火麻仁15g,肉苁蓉15g;潮热、盗汗者,加银柴胡15g,知母30g,煅牡蛎1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温经活血,通淤消积。
【案例】 黄某,男,16岁,学生,于1989年7月初诊。患者诉2年前感染肺结核,经西药抗痨治疗,体质未恢复。3个月前发现右下腹有一肿块,逐渐增大,固定不移,腹痛难忍,恶心呕吐,晨起腹泻,伴腰酸背冷。西医诊断增生型肠结核,建议肠切除。患者惧怕手术,要求中医治疗。诊见舌质淡红、舌心有淤点、苔薄白,脉沉细而涩。证属寒邪凝滞,淤血内停,脾肾阳虚。给予上方,加半夏12g,代赭石15g,补骨脂20g,肉豆蔻15g,五味子12g,吴茱萸15g。6剂后恶心、呕吐停止,晨起腹泻消失。守上方化裁100余剂,肿块消失,诸症已除。做胃肠X射线检查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增生型肠结核,其病缓慢,病程长,早期症状不明显,仅轻度腹胀、便秘或腹泻,在发生肠腔显著闭塞后,肠梗阻症状开始明显,有腹绞痛、腹胀、便秘或腹泻、呕吐等现象,可在回盲部扪及肿瘤块样物,质地中度坚硬,稍可推动,或固定。《灵枢》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肠,与饮食起居及情志有很大的关系。加味少腹逐淤汤中小茴香、干姜、川芎、当归、官桂辛香理气、温经通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蒲黄、赤芍活血祛淤,鳖甲、龟板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活血、通淤消积之功,疗效满意。
(三)述 评
肠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致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根据其特征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腹泻”、“腹痛”等病范畴。早在枟内经枠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即有论述,后世医家多有发展。而总的认为其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而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所谓“湿胜则濡泄”。外因湿邪浸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内因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均致本病。而“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肝肾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发生。脾虚失运,可致湿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二者互为因果,治疗应补虚祛邪并举。 根据上述诸方,肠结核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二类,即“脾虚”和“湿盛”。
1.脾虚论 认为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脾胃而致脾虚失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导致本病。治疗应补益脾气。另外,应去除病因,畅情志,节饮食,忌生冷。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协调脾胃功能。
2.湿盛论 认为居处湿地,久涉雨水,外湿侵入,困遏脾运,运化失司,可致本病。治当燥湿醒脾助运,且不可食凉伤脾,又生内湿徒增其病。
总之,肠结核的辨治,应着眼于脾虚和湿盛的主要症结,或以补虚为主,或以祛湿为主,或二者并重。对于久泻及肾者当脾肾共治。同时应嘱患者积极配合,注意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尽早恢复健康。